“三力”理论引领项目式学习设计
◇胡 彬 陆菊娥 吴 珍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长桥实验小学)
〔摘 要〕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呼唤“三力”的培养,即“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本文在对“三
力”理论与项目式学习进行简述基础上,明确了其在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价值,提出了基于“三
力”理论的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以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
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三力”理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6 034-036
在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教育扮演着举
足轻重的角色。为了有效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
心素养,需要找到一个能够紧密贴合学生身心发
展特点,并顺应其成长轨迹的“着力点”。陶行知
先生所提出的“三力”培养理念,即“生活力”“自
动力”与“创造力”,及其相应的培养策略,正是这
样一个有力的“着力点”。它为小学科学教育中
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能够更好地促
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基于“三力”理
论有效开展小学科技教育,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重
要课题之一。
一、“三力”理论与项目式学习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三力”理论,是他对学生
核心能力深入研究的精华所在。这个理论简洁
而深刻,包含了“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三
个核心要素。首先,“生活力”就像是树根,为整
个“三力”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生活力”强调
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适应能力、生
存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一个拥有强大“生活
力”的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
处,并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自如地生活和学习。其
次,“自动力”就像是树干,它引导着学生不断向
上生长。“自动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
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
34
“自动力”的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还能够主动寻找学习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
能力。最后,“创造力”就像是树冠,它让整个“三
力”理论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力”强调的是学
生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能够提出新颖、独特
的解决方案的能力。拥有“创造力”的学生,能够
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己,为未来的成
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或平台
的学习活动。有关学者指出,项目式学习主要是
指在某段时间内,学生在对(跨)学科相关的一些
驱动性任务(问题)开展深入探索和分析中,充分
调用自己积累的学科知识、分析能力等,对这些
问题或任务进行创造性解决并形成公开成果的
阶段中深刻理解与掌握核心知识点,同时可以将
这些知识点迁移到全新情境下的问题分析或任
务完成实践之中。基于项目式学习,可以在学习
项目激励下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活动。但这
需要前期所设计的学习项目(问题)本身的合理
性,保证其可以在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促进他
们深入思考,形成良性的学习“生态”,不断提升
自身学习实效性。
二、“三力”理论引领项目式学习设计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育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蓬勃
发展,迫切需要以“三力”理论为指引,为其注入
新的活力。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平台,
特别是那些以“项目”方式精心构建的科学课程,
更能贴近学生成长轨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
了深化课程改革,务必加强小学科学教育与日常
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意味着,应将社会生活资源
作为宝贵的教学素材,将其融入科学教育课程,
让学生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感知科学的魅力,从
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学校作为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未
来科技人才的重任。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
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的“三
力”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教育实践研究。
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生活力”“自动
力”和“创造力”,还能够为他们的科技创新之路
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三力”理论的引领下,学校课题组精心设
计了一系列以小学生主动探索为核心的项目式
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真
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努
力,实现对核心知识的重新建构和思维的迁移与
拓展。在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小学生成为学习的
真正主角,他们积极投入、主动思考,不断挖掘问
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而教师则扮演着顾问的
角色,全程陪伴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必要的指
导和支持。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和
挑战,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升
自己的“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通过项
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
更能够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实
际问题中去,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善
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不断提升自己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这些项目式学习活动
将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让他们拥有
一张厚实的“生活通行证”。他们将带着所学知
识、技能和素养,自信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三力”理论引领项目式学习设计的策略
(一)构建本校特色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在基于“三力”理论开展小学科技教育项目
式学习中,为了保证学习活动高质量开展,就需
要首先构建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这
就需要从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实际出发,以陶行知
先生“三力”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当前科技发展
的传统优势和前沿特点,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科
学教育项目式课程体系,有效支持后续小学科技
教育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校科学校本课程体
系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了面向全体、重在普及、自
主选择的基础型课程,注重融合、培优拔尖的探
究型课程,激励赋能的创新型课程,使我校科学
教育呈现立体化、多元化,为全校师生的成长注
入了新的动能。在内容架构上,在“生活力”方
面,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技项目,
如环保科技、家庭节能等,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
题的过程中,提升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在“自动力”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
趣的科技项目,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培养他
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创造力”方面,可
以设立创新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科技应用和
发展方向。此外,在构建基于“三力”理论的小学
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时,充分利用苏州
科技发展的传统优势和前沿特点。苏州作为一
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
文化底蕴,这为我们开展科技教育提供了得天独
厚的条件。我们结合苏州的科技产业发展,设计
与之相关的科技教育项目,让学生在了解苏州科
技发展的同时,也能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
能。比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
开设如“苏州智能制造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
技的融合”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技教育项目。在
这些项目中,引导学生运用实地调研、实践操作、
团队合作等学习方式,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
到科技的魅力和实用性。
同时,还邀请苏州地区的科技专家和学者来
校举办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技视
野和学习资源,加强与苏州科技企业和机构的合
作,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渠道。
(二)建立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的平台
在开发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
的基础上,为了保证这些特色课程内容有效融入
整个项目式学习实践,还要注意结合学校办学的
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学校所处的区域条件与特
征,本着最大限度挖掘和运用一切能够利用学习
资源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建立一套健全的
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可以
支持各种科学教育项目顺利贯彻落实,避免因为
缺乏平台支持而直接影响科学教育项目的顺利
落地。例如,学校在致力于深化科学教育改革的
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组建专门的“满天星少年空天
院”与天文台。“满天星少年空天院”这一综合性
的科学实践平台下分设“满天星航天器研究所”
“计算思维研究所”和“人工智能研究所”,旨在为
学生提供广阔而专业的科创探索空间。除此之
外,学校还融合创客、金钥匙、生命科学、编程、机
器人、无线电、无人机等组建众多科创社团。如
此,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创新实践课程
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校精心设计一系列基于
“三力”理论的特色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课程体
系。这些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对
“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以“满天
星航天器研究所”为例。学生可以参与到航天器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中,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
航天科技的原理和应用。这种项目式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核心知识
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在“计算思维研究所”和
“人工智能研究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编程和人
工智能技术的实践应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
创新能力。学生可以设计并开发小游戏、智能机
器人等作品,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在科创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
选择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度学习。例如,在创客
社团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制作电子产品,培养
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命科学社团
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生物现象,培养观
察力和科学思维。在整个项目式学习实践过程
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教
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通过不断地尝
试和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同时,教师也及时给
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
技能,提升“三力”水平。
36
(三)优化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生态
就基于“三力”理论的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式
学习模式而言,除了考虑本校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以及项目式学习平台建立外,还要不断优化基于
“三力”理论的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生态,对
项目式学习的各个流程、环节以及各个实施要素
等进行全面的、全过程的调整、改进与完善。如
此,可以借助这种良性的基于“三力”理论的小学
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生态,有效支持学校更加高
效地开展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最终能
够借助多样化科技教育项目活动来促进学生的
“三力”不断提升。但无论如何,对基于“三力”理
论的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生态进行优化,都
需要将学生放在首要地位,保证能够启发学生思
维,促进他们在主动开展深度学习和自主探索中
开展深度学习活动。
总之,基于“三力”理论的小学科学教育项目
式学习实践研究,验证了其适用性,并为小学科
学教育创新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在基于“三
力”理论的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实
施中,可以从构建特色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入手,
创新利用现代技术建立集教学、实践、交流于一
体的学习平台,同时还需要注重持续优化项目式
学习的生态,力求为小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开放
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保障,促进
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昌建敏.小学科技教育创新方法与实践探索:评《自探型小
学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发展》[J].热带作物学报,2021(7):
21-22.
[2]郑志英.构建小学科技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研究[J].上海
教育科研,2023(8):84-85.
[3]韩葵葵,吴俐璇,朱祉沛,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技教
育实践活动设计:珍惜水资源之水“净”其“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23(35):145-146.
[4]韩葵葵,林长春.小手大能量 生活垃圾变资源:小学科技
教育实践活动方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7):249-251.
[5]王建平,张陈陈.注重学科渗透,探索“活动育人”:武汉市
光谷第九小学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赋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J].环境
教育,2023(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