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药文献杂志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55/R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8242
* 投稿网站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
级别:国家级     分类:医学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国内刊号:CN 11-9355/R
国际刊号:ISSN 2095-8242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lcyiyaowenxian@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主      编:王镭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28.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北京市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502
邮政编码:100054
范文-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乌云塔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目的 探讨容积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踝关节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多种重建方法判断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优势。结果 本组32例踝关节损伤患者,发现踝关节及足跗骨骨折28例,其中内踝骨折9例,外踝骨折6例,后踝骨折3例,胫骨远端骨折3例,腓骨远端骨折2例,跟骨骨折2例,趾骨骨折2例,楔骨骨折1例。结论 相对于传统的检查方法,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骨折部位,并可以对骨折部位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螺旋CT;踝关节损伤;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车祸及工伤所致的踝关节损伤呈逐年递增趋势[1]。由于骨块互相重叠,踝关节的解剖相对于其他关节要复杂。传统X线平片是以往骨关节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由于关节结构的相互重叠以及石膏外敷料的干扰,普通X线很难全面评估骨关节损伤的程度,且对细微骨折以及隐匿性骨折容易漏诊。螺旋CT因其扫描速度快、层厚薄、分辨率高,加之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在显示骨关节骨折的细微结构方面展示显著优势[2]。本文通过分析我院32例踝关节损伤患者的螺旋CT图像,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9~68岁 ,平均年龄38.5±1.2岁。本组所选患者均具有明确外伤史,其中车祸伤14例,工伤9例,高空坠落伤7例,慢性运动伤2例。
1.2 仪器和检查方法 本组患者均进行DR及MSCT扫描。仪器采用GE-lightspeed VCT,患者足先进、仰卧位扫查双侧下肢至足底。电压100~120kv,电流120mA,层厚、层距5.0mm,螺距1.0。检查完成后将原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方法对图像进行多层面重建,并利用骨骼剪切法将非感兴趣区剪除以最佳角度及视野观察病变范围。
2 结果 本组32例踝关节损伤患者,X线发现踝关节及足跗骨骨折18例,X线阴性者14例、占43.7%。螺旋CT发现骨折28例,阴性者4例、占12.5%。其中内踝骨折9例,外踝骨折6例,后踝骨折3例,胫骨远端骨折3例,腓骨远端骨折2例,跟骨骨折2例,趾骨骨折2例,楔骨骨折1例。通过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介入,本组患者提高了细微骨折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并对骨折线的走行、移位、骨折块的大小周围软组织的受损情况也能清晰显示。
3 讨论
3.1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距骨及周围软组织构成,距骨有6个关节面,其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构成踝关节的一部分[3]。作为人体最大负重的屈戍关节,踝关节局部缺乏软组织保护,加之骨折的类型复杂多样,当踝关节受到外力作用后,关节容易发生扭伤、骨折后容易发生移位,关节面损伤。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经济发达地区的车祸伤、工伤日益增多,医患双方及双方事故方均要求对骨折有明确诊断,不明确的诊断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常规的X线检查对轻微骨折、不规则骨折及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骨折容易受到伪影或重叠影像的干扰,给骨折的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临床上需要更加准确的检查方法。
3.2 螺旋CT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优势 相对于单排CT,螺旋CT可以进行连续旋转扫描,患者检查床也以一定的速度前进和后退,这不仅将扫描速度提高好几倍,而且这种螺旋扫描不再是对人体某一层面采集数据,而且围绕人体的一段体积螺旋式的采集数据,被称为体积扫描,它不仅速度快,而且获得的三维信息,这就增加了信息处理的内容和灵活性,它可以得到真正的三维重建图像,从而更加直观的对骨折进行判断。同时螺旋CT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能通过薄层重建达到亚毫米的高分辨图像,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得到高质量的后处理图像,可以清晰的显示骨关节细微的损伤,可为临床医生判断踝关节骨折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直观立体图像,为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踝关节骨折的诊治。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多种方法。①MPR MPR是在薄层重建图像的基础上成像,它对细微骨折、隐匿性骨折、特别是复杂解剖位置的骨折显示良好,能从多平片面及任意角度对骨折部位进行显示,可以直观的观察骨折的形态,骨折范围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尤其是对深部隐匿性骨折显示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4]。其虽然是二维成像,但包含了丰富的三维图像信息,其操作简单方便并且分辨率高,但是MPR图像不能在同一平面展示所有骨折线及骨折移位,无法判断碎骨片的来源及走行,立体感较差是它的不足之处;②MIP MIP图像可以真实反映组织结构及病变的密度变化,类似于X线平片,但MIP可以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得到更加清晰的图像,对于血管成像和骨关节的三维重建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MIP薄层可完整显示骨折线全程[5]。而且MIP在骨关节成像中,能有效规避外固定石膏等产生的伪影,对金属内固定器周围的病变检出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③VR VR成像是将扫描的原始数据资料中的体积元加以利用以便获得较为真实的三维图像,它可以直观的多角度显示关节解剖结构,可全方位显示骨折类型、骨折线的走行及骨折移位情况、关节脱位等,弥补了传统平片的不足,在显示骨质表面的骨折同时,通过骨骼剪除法将非感兴趣区剪除可对损伤关节的内部情况清晰显示。但是VR成像本质上来说是重建图像,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在应用VR技术的同时,特别判断细微骨折程度的时候要尽量结合薄层原始图像,以便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罗长清,朱晓伟,樊淑青,等.多层螺旋CT二维 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0):1062-1063.
[2]黄湘荣,黄华,郑广平,等.64排CT后处理技术在踝及足部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刊,2012,47(10):79-81.
[3]田海龙,刘玄辉,赵林,等.64MSCT在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4):761-763.
[4]Dos Santos DT,Costae Silva AP,Vannier MW,et al.Validity of multislic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for diagnosis of maxillofacial fracrures using an independent workstantion[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14,98(6):715-720.
[5]何杰,李石玲.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肋骨及肋软骨损伤病变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8):94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