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与旅游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41-1474/K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7-4906
* 投稿网站
中原文化与旅游
《 中原文化与旅游 》
级别:     分类:文化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国内刊号:CN41-1474/K
国际刊号:ISSN2097-4906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2880067980@qq.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中原文化与旅游
主      编:赵红都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河南省郑州市
定      价:25.00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郑州市人民路11号
邮政编码:
范文-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儿童文学与非遗保护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原文化与旅游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儿童文学与

非遗保护的互动关系研究
黄嘉祺 张培(湖北商贸学院)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与非遗保护的互动关系,以文化记忆理论、跨媒介叙事理
论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儿童文学与非遗保护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共生逻辑。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发
现儿童文学可作为非遗传承的创新载体,而非遗则为儿童文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这种互动不仅有利于非遗在当代
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也促进了儿童文学的繁荣,对培养儿童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非遗;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新时代下,
我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保护
好、传承好、弘扬好、利用好非遗,如何向下一代讲好
非遗背后的文化传承故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本优秀的非遗题材儿童文
学,既能创造性地挖掘非遗内涵,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教
育儿童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儿童文学作为面向下一代读
者的特定读物,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一、理论框架:文化记忆与童年话语的互构性
(一)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的非遗传承
扬·阿斯曼(Jan Assmann)的“文化记忆”理论,
着重强调群体是通过符号系统与仪式实践来维系文化认
同的[1]。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活态文化记忆库”,蕴
含民族或群体的历史、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但现代社会
发展迅猛,非遗传承深陷危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符号
系统与现代社会认知脱节。快节奏生活、多元文化冲击
及新兴科技崛起,致使众多非遗符号和技艺难以融入当
代人的认知,日益被边缘化。儿童作为文化记忆的“未
来载体”,其对非遗的接受程度直接关乎非遗的传承效
度。儿童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其在成长中对非遗的认知
理解,将决定非遗在未来社会的走向。若儿童从小就对
非遗陌生且缺乏兴趣,那么非遗传承无疑将雪上加霜。
(二)儿童文学的文化中介属性
杰罗姆·布鲁纳的“叙事认知理论”,揭示了儿童
通过故事来建构世界观的重要方式[2]。儿童文学作为一
种特殊的文化解码器,能够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
符合儿童认知图式的叙事逻辑。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
他们难以直接理解和接受复杂的文化符号和概念。而
儿童文学以其生动有趣的故事、简洁易懂的语言和形
象鲜明的角色,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巧妙地融入
其中,使儿童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
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当代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诉求,
更是赋予了儿童文学衔接传统文化与传承教育的特殊
使命。儿童文学不仅要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娱乐需
求,还要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儿童文学通过叙事重构实现非遗记忆的“代际传
递”,弥合传统符号系统与儿童认知结构的裂隙,并且
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非遗中抽象复杂的文化符号、
技艺和故事等,进行重新演绎和呈现,使其更易于被
儿童理解和接受。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儿童能够走进
非遗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心中种下
文化传承的种子。这种创新的文化传承模式,不仅有
助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增强儿童对本民族文
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互动机制:符号转译与仪式重构的三重
维度
(一)内容生产的双向赋能
1. 非遗符号的叙事转译。非遗符号的叙事转译是将
非遗所包含的传统符号、技艺等文化元素,通过解码
剖析其文化密码,再运用叙事范式重新编码,以人物、
情节等叙事机制激活深层意义,实现从静态遗产到动
态记忆的转变。这一过程是在保留非遗核心价值的基
础上,进行现代语境适应性转化,使非遗符号借由叙
事载体跨越时空,实现文化基因的创造性传承与再生。
以彭学军《建座瓷窑送给你》为例,这部作品将传统
瓷窑烧制技艺转化为成长情感密码,通过器物叙事激
活文化基因[3]。在《建座瓷窑送给你》里,瓷窑烧制
技艺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流程,更是承载着少年成长

 蜕变以及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者借由对瓷窑
烧制过程的细致刻画,以及围绕瓷窑展开的一系列故
事,将瓷窑烧制技艺背后的文化底蕴全方位呈现。比
如,书中对主角们建造瓷窑、尝试烧制瓷器过程的描
写,不仅展现了瓷窑烧制技艺的复杂与精巧,还借助
少年们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收获的成长,传递
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以及少年间纯真质朴的情
谊。这种把非遗符号巧妙转化为叙事元素的手法,让
读者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领略到瓷窑烧制
技艺这一非遗的独特魅力,激活了文化基因。
2. 儿童视角下的非遗重构。儿童视角下的非遗重
构是从儿童独特的认知、情感与审美角度出发,对非
遗进行重新解读与呈现,将非遗元素以儿童易于理解、
接受且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转化。通过这一过程,把非
遗的内涵融入儿童文学,让非遗在儿童的世界中焕发
生机,从而促进非遗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也为
儿童提供独特的文化滋养与精神体验。《江南药镇》
在“药材炮制”情节中植入传统中药炮制技艺,在成
长故事中完成技艺知识的隐性传递[4]。该作品以儿童为
主角,借助他们的视角来展现江南药镇的独特风貌与
传统中药的炮制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巧妙地把传
统中药炮制技艺融入成长故事,让儿童在充满新奇与
挑战的成长经历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传统中药炮制技
艺的相关知识。例如,小主人公们在协助长辈炮制药
材时,需要辨别各种药材特性,学习不同的炮制手法,
他们通过不断尝试与请教,逐渐掌握了传统中药炮制
的精妙方法。这种儿童视角下的非遗重构,不仅增添
了作品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也使非遗知识以一种更为
生动、活泼的方式传递给儿童。
(二)传播路径的融合创新:跨媒介叙事矩阵构建
在儿童文学领域,跨媒介叙事矩阵构建是指在当
代多元媒介环境下,将文化故事通过不同媒介形式进
行多样化、协同性的传播与呈现,以此打造一个相互
关联、拓展延伸的叙事网络。《桦皮船》通过采用有声
书、数字藏品、影视化等多元富媒体形式,构建起鄂
温克族文化非遗元素的跨媒介叙事矩阵[5]。在这一系列
传播过程中,鄂温克族的桦皮船制作技艺、传统生活
习俗等非遗元素与现代多元媒介紧密结合,创造出全
新的文化体验空间。有声书凭借生动的语音演绎,让
听众仿若置身于鄂温克族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其文化
魅力;数字藏品以独特的虚拟形式,将桦皮船等极具
代表性的非遗符号永久留存并广泛传播;影视化则通
90
过精彩的影像画面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全方位展示鄂
温克族文化。同时,相关衍生产品如主题周边等,进
一步拓展了鄂温克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周边产品以直
观且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儿童在日常使用中加深对鄂
温克族文化的认知与喜爱。这种跨媒介叙事矩阵的构
建,极大地丰富了鄂温克族文化非遗元素的传播形式,
显著提升了非遗的传播效能。
三、现实困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
(一)符号的扁平化
在商业出版领域,受利益驱使,部分出版机构一
味追逐“网红化”潮流。为迎合市场,尤其是吸引儿童
受众,他们把非遗技艺粗暴地简化成单纯的视觉符号。
以景德镇陶瓷为例,这门凝聚着数百年精湛工艺、承
载着深厚文化传承的传统技艺,被简单化作Q版陶瓷
摆件图案。原本复杂精细的拉坯、利坯、画坯、施釉
及烧制等工序,背后蕴藏的千年窑火传承与独特审美
意趣,在这种简化下荡然无存,其仅仅呈现出可爱的
外观造型,却无法展现工艺的精妙与文化的深邃。这
种过度“萌化”导致的符号扁平化,严重削弱了非遗
在传播时本应具备的魅力与深度,让非遗在商业浪潮
中逐渐失去原有的厚重内涵。
(二)叙事的去语境化
部分儿童文学创作追求新奇,剥离非遗元素的文
化土壤进行架空设定,其中“脸谱勇士”就是典型。京
剧脸谱本与角色、剧目紧密相连,承载深厚文化。但
在这类创作中,脸谱被塑造成脱离京剧表演体系、拥
有超能力的“脸谱勇士”,徒具其表,丧失暗示人物性
格、讲述故事等文化功能,读者难以领会其文化内涵。
这种去语境叙事削弱了非遗原本的文化阐释力,易让
儿童对非遗形成错误理解,从而阻碍非遗传承。
(三)家庭场域的传承断裂
传统家庭结构以多代同堂、重视血缘延续为核心,
而现代家庭结构更趋向小型化、核心化,削弱了祖辈
口传身授的非遗传承链条。在传统社会中,非遗传承
主要依靠祖辈对晚辈的口传身授。然而,随着类似“三
口之家”这类现代核心家庭结构的逐渐形成,家庭成员
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松散,祖辈与孙辈之间的交流时
间相对减少,这使得祖辈口传身授的非遗传承链条被
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文学不得不承担起“替代
性传承”的功能,通过作品向儿童传递非遗知识。但
儿童文学毕竟无法完全替代家庭场域中面对面的传承,
这种传承断裂给非遗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对策建议:构建双向赋能的协同生态
(一)建立“三位一体”创作机制
1. 专家智库介入。从文化传承理论视角而言,将非
遗传承者引入创作流程是确保文化阐释专业性的关键路
径。例如,《江南药镇》曾邀请当地中药文化传承人参
与创作。这类“非遗传承者+”的儿童文学创作,可有
力保障文化阐释的专业性。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活态传
承的关键主体,对传统中药炮制技艺、药材知识、药镇
历史底蕴等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在《江南药镇》创
作过程中,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素养,全程
为作品把关,从药材特性的精准描述,到炮制工序的
细致还原,再到药镇背后文化故事的深入挖掘,全方
位确保书中对江南传统医药非遗的阐释真实、准确且
权威。如此一来,孩子们在阅读《江南药镇》时,能透
过字里行间真切领略到传统医药非遗的独特魅力,仿若
置身于充满药香的江南药镇,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地域文化定制。开发“一省一非遗”主题童书,
将地域特色非遗融入在地化叙事,是对我国多元非遗
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我国幅员辽阔,从岭南
水乡到西北高原,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边陲,非遗资源
星罗棋布。创作这类童书,能把各地非遗巧妙嵌入特
色故事,拓展儿童文学版图,并且能助力儿童探寻家
乡文化根脉,厚植文化自信。以《雄狮少女》为例,
这部童书聚焦广东醒狮这一国家级非遗[6],讲述了岭南
小镇里,少女阿娟不顾传统偏见,毅然加入醒狮队的
故事。在训练过程中,阿娟深入了解醒狮的历史渊源,
知晓其从古代驱邪祈福仪式逐渐演变为盛大民俗活动
的历程。她刻苦钻研醒狮动作,“采青”时如何通过高
桩技巧展现狮子的灵动与勇猛,每一个腾挪、跳跃都
有讲究,背后是先辈们对力量与智慧的崇尚。孩子们
在阅读《雄狮少女》时,仿若置身岭南,亲身感受醒
狮文化的雄浑气魄,由衷为家乡的非遗感到骄傲,深
刻体悟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二)创新“AI+”非遗活态传承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AI(人工智能)+”为非遗与儿
童文学融合带来机遇。AI图像识别助力采集、修复濒
危非遗资料,为创作提供素材;社交媒体推荐算法让
非遗短视频广泛传播,为创作者输送灵感。其中,《西
湖开出的花》便是典型范例。在创作时,AI助力作者
梳理西湖绸伞这一非遗的制作工艺、历史文化等资料,
辅助构建故事框架。书中融入校园非遗教育,讲述杭、
澳两地孩子传承西湖绸伞技艺的故事,传统工艺与AI
等新兴科技的碰撞增添了时代色彩,助力小读者理解
非遗魅力与传承意义。但该模式也存在挑战,既懂AI
又懂非遗与儿童文学创作的人才匮乏,创作易文化失
真,非遗数据存在安全隐患。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
需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人才,建立专家审核机制确保文
化原真性,运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让非遗借助
儿童文学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五、结语
儿童文学与非遗保护的互动,实质是传统文化借
童年话语实现创造性转化。儿童文学作为非遗传承创
新载体,凭借符号转译、仪式重构、代际传播等机制,
与非遗保护相互促进。但现实中,二者互动面临文化
转译失真、代际传播受阻等难题。要构建传统与现代
共生的文化传承新范式,需从三方面着手:深挖非遗
文化内涵与价值,坚守文化根脉;以儿童认知、兴趣
为出发点,尊重儿童本位,创作适配儿童的作品;借助
现代科技与教育理念,激活创新动能,革新非遗传承、
传播方式。如此,方能达成儿童文学与非遗保护的良
性互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其在当代重新
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5:30-32.
 [2] 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2-193.
 [3] 彭学军.建座瓷窑送给你[M].南昌:二十一世纪
出版社,2020:245.
 [4] 小城故事多:荐《江南药镇》[J].东方少年·阅读
与作文,2024(5):62.
 [5] 张海丽.非遗题材儿童小说出版创新路径[J].中
国出版,2024(6):47-51.
 [6] 刘怡竫.《雄狮少女》:文化进化视阈下非遗教育
的新实践[J].长江小说鉴赏,2024(32):31-34.
作者简介:黄嘉祺(1999—),女,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学前教育。
通信作者:张培(2000—),男,硕士,助教,研
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