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与旅游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41-1474/K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7-4906
* 投稿网站
中原文化与旅游
《 中原文化与旅游 》
级别:     分类:文化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国内刊号:CN41-1474/K
国际刊号:ISSN2097-4906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2880067980@qq.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中原文化与旅游
主      编:赵红都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河南省郑州市
定      价:25.00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郑州市人民路11号
邮政编码:
范文-浅析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文化内涵重构、发展困境与培养机制构建-中原文化与旅游

 浅析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文化内涵重构、

发展困境与培养机制构建
冯磊 屈玉渊 李静 李乙(安康学院)
摘要: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对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战略意义。首先,
解构数字素养的文化内涵,突破传统工具理性框架转向价值理性。其次,系统剖析两大发展困境:师范生数字素
养培养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和师范生数字素养支持环境的制约性因素。最后,创新性提出“目标重构—生态革新—
机制协同”三位一体培养路径:构建价值导向型目标体系与生态化课程链,打造虚实共生的智能实训场域,通过
资源共建、师资协同、政策保障、伦理浸润四维支撑,形成“学—练—评—创”闭环培养生态。本文旨在为师范
院校数字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参照,赋能未来教师培育,驱动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
关键词:师范生;数字素养;内涵重构;发展困境;培养机制

 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大数据及元宇宙等
数字技术爆发式发展的驱动下,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
模式与教育生态正经历系统性重构。为应对这一变革,
教育部于2022年11月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明
确提出教师应具备通过数字技术改良和革新教育教学
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基
础框架[1]。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
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以
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并将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
着教育数字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2]。然而,政策推进与
教育实践之间存在显著张力,作为教师预备军的师范
生数字素养建设仍存在短板。师范生兼具“数字公民”
与“未来数字公民教育者”双重身份,其智能技术整
合能力薄弱、数据伦理决策水平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基于此,本文从学理视角出发分析师范生数字素养的
内涵,通过梳理揭示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机制的创新路径。
一、分析重构: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文化内涵
(一)师范生数字素养内涵的价值转向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内
涵重构亟须超越技术工具论的窠臼,实现从工具理性
到价值理性的认知跃迁。在传统工具理性视域下,师
范生数字素养被简化为技术操作能力的集合,这种认
知范式将数字技术异化为外在于教育本质的“器物”,
导致技术应用与教育目标的割裂。价值理性的回归要
求重构数字素养的文化本质内涵:一方面,在技术认
知层面,需建立“技术—人—教育”的三元互动关系,
将数字技术视为教育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海德
格尔“存在论”的技术观,教育技术不应是外在于人
的“上手之物”,而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座架”,
促进教学思维与技术逻辑的深度融合[3]。另一方面,
在能力结构层面,需构建包含数字伦理、数据素养、
智能技术整合能力的三维模型。“技术中介理论”揭示,
数字工具不仅是教学手段,更在本质上塑造着教育者
的认知方式与价值取向[4]。实证研究表明,接受过系
统数字伦理教育的师范生,其技术应用决策中“以学
生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显著增强。因此,数字素养的
价值理性重构,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在技术化生存中保
持价值自觉的过程,通过建立“技术认知—伦理判断—
教育创新”的闭环系统,实现技术工具性与教育人文
性的辩证统一。
(二)师范生数字素养内涵的剖析重构
教育部于2022年11月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
准,首次从国家层面系统定义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
明确指出其核心在于“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
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与资源,发现、分析和解
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
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
量,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培育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价值,
其内涵既需遵循《教师数字素养》的基本框架,又需
兼顾“学生”与“准教师”双重身份的复合特征。
因此,本文在参考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师范生培养标准对其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将“师
范生数字素养”的内涵界定如下:在数字技术深度嵌
入教育生态的背景下,以《教师数字素养》提出的数
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
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维框架为基准,融合“学习者”
与“教育者”双重角色特征形成的复合型能力体系,其
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认知重构、教育场景转化与伦理责
任内化的动态过程,实现数字技术从教学辅助工具向
教育创新引擎的范式跃迁。
二、梗阻难通: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的现实
困境
(一)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1. 课程碎片化:系统化课程链的断裂。当前,师范
生数字素养课程体系呈现零散化、拼盘化特征,缺乏
系统化、进阶性培养链条。在课程结构上,通识性数
字素养课程与学科专业性应用课程衔接断裂,部分院
校仅将《现代教育技术》等传统课程简单更名,未融
入AI等新技术内容。同时,课程内容仍聚焦课件制作
等基础工具操作,数字伦理、智能教学设计等核心模
块尚未独立成课。碎片化课程导致师范生难以应对未
来教育数字化场景的复杂需求。
2. 实践脱节:虚拟与现实的场景割裂。师范生数字
素养培养的实践环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之间存在
显著断层,一方面,实践内容中智能学情分析、跨平
台资源协同开发等数字化教学核心能力训练不足,导
致学生在面对真实课堂中的技术故障、数据隐私争议
等问题时应对乏力。另一方面,实践平台的功能单一
性问题突出,多数院校的数字化实训仍依托传统计算
机实验室,未能构建虚实融合的智能教育空间。
3. 资源分配差异:区域数字鸿沟的分化。区域数
字资源配置失衡加剧师范生数字能力发展差异。硬件
层面,经济发达地区院校已建成智慧教室、虚拟实验
室等新型教学空间,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仍面临网络设
施老化、设备更新滞后问题,导致技术接触机会不均。
教育资源层面,优质在线课程、智能教研平台等核心
资源多集中于高水平院校,普通院校因技术研发能力
不足,难以构建本土化特色资源库。区域经济差距与
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拉大数字素养培养的
层级化差异,形成数字鸿沟的持续性分化。
(二)师范生数字素养支持环境的制约性因素
1. 师资能力断层:代际鸿沟与复合型素养缺失。
当前,师范院校数字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存在显著的
代际鸿沟与专业能力失衡,部分教师虽具备基础数字
214
工具操作能力,但在AI、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等新
兴技术领域缺乏系统性训练,难以指导学生开展智能
教学设计或教育数据挖掘等高阶实践。值得关注的是,
跨学科复合型师资严重匮乏,既懂数字技术又深谙学
科教学法的教师比例较低,导致技术应用与学科特性
结合的教学示范不足。
2. 平台功能单一:技术代差与数据孤岛并存。现有
数字教育平台的建设普遍存在功能固化、场景割裂的
局限性,多数实训平台仍以资源存储和基础技能训练
为核心功能,未能嵌入智能诊断、动态反馈等先进技
术。同时,跨平台协同机制的缺失尤为突出,课程学
习、实践训练等环节分散于不同系统,数据孤岛现象
严重,难以支持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全程化培养。
3. 评价机制滞后:维度窄化与过程性追踪缺失。现
行师范生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偏重“课件制作”“微课竞
赛”等结果性指标,忽视技术伦理、跨学科整合及教育
数据决策等维度考察。评价标准过度聚焦技术操作熟
练度,缺乏对“技术—教学—育人”融合度的质性分析。
同时,智能评价技术应用滞后,尚未建立基于大数据
的学习行为分析模型,难以精准诊断师范生数字素养
发展瓶颈。
三、破茧成蝶: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机制的
创新路径
(一)目标重构与方案革新:数字素养培养的系
统化架构
1. 重构价值导向型目标体系。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
目标体系需突破技术工具论框架,以数字化转型和价
值理性为核心,推动从“技术操作者”向“教育创新者”
转型。师范院校可以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构建
“技术认知—教育转化—伦理自觉”三维目标框架体系:
技术认知聚焦建立技术生态认知,教育转化聚焦形成
精准教学决策能力,伦理自觉聚焦契合教育本质。
2. 构建生态化课程体系。师范院校遵循教育数字
化转型逻辑,构建贯通职前职后、融合学科特色并动
态适配技术迭代的生态化课程链,该生态课程以“技
术—场景—发展”协同进化为主线,分设基础、学科、
创新三个课程模块。基础模块聚焦涵盖智能工具原理、
数据可视化与数字伦理的复合课程群;学科模块结合
专业特色设计差异化整合课程群;创新模块依托校企
共建智能实验室等平台,推动技术应用从工具层面向
教育创新跃迁
(二)生态重构与场域革新:虚实共生实训场域
的立体化建构
1. 构建校内智慧实训生态体系。师范院校可构建
AI 教学行为分析平台,帮助师范生参与智能课堂管理、
多模态资源开发。同时,开发数字孪生技术贯通“教学
设计—课堂实施—学情诊断”全流程智能实训链,推
动师范生超越工具操作层面,形成技术赋能教育的系
统性思维,实现从“技能模仿”向“教育创新”的转型。
2. 搭建校际云端协同创新平台。师范院校可建立
“智能教研舱”等虚拟空间,使师范生参与跨校协同备
课、在线磨课,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多元学情,研发
适配城乡差异与学科特点的技术融合方案。同时,依托
区块链技术构建校际云端协同平台,以集体智慧激发教
育技术创新,增强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开放性与前瞻性。
3. 深化校企产学研共生合作机制。师范院校通过校
企共建“未来教师工坊”“AI+教育创新实验室”等载
体,可实现教育场景与产业技术的双向赋能,帮助师
范生深度参与智能教育产品研发全流程,在实践中掌
握智能教育工具的设计原理与应用逻辑,从而建立技
术演进的全局视野。
4. 完善智能诊断评价反馈闭环。师范院校通过构建
“能力画像—动态追踪—精准干预”的全周期评估体
系,可实时记录师范生在实训中的技术应用频次、教
学策略创新度、技术伦理决策等关键指标,生成三维
雷达图呈现数字素养发展轨迹[5]。同时,依托AI诊断
引擎深度挖掘关联数据,自动识别技术整合能力薄弱
点,并联动资源库推送定制化学习路径。
(三)机制重构与体系革新:四维协同赋能的整
合化支撑
1. 构建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生态。师范院校可搭建
跨区域师范教育云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教学案例
库和智能教研工具的云端共享,支持师范生按需调用虚
拟教研室资源参与远程协同备课。此外,建立数字资源
动态更新机制,引入教育机器人开发、元宇宙教学场景
设计等前沿项目,确保资源建设与数字技术迭代同步。
2. 打造“双师型”师资协同发展体系。师范院校可
构建高校教师、中小学名师与教育科技企业导师组成
的“三维导师制”,通过常态化联合教研促进数字教
学经验的代际传递。同时,完善教师数字教学成果激
励机制,将数字资源开发、混合式教学设计纳入职称
评审指标,激发教师开展数字教学改革的主动性。
3. 健全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网络。师范院校要将
数字素养培育纳入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体系,明确课程
学分占比和实践考核要求,制订分层分类的培养方
案,针对公费师范生、学科师范生等群体细化数字能
力指标。
4. 深化数字伦理教育价值引领。师范院校要将技术
伦理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开设《师范生人工智
能应用指南》《教育数据隐私保护》等专题课程。同时,
在实训环节设置伦理冲突情境,强化责任意识与批判
思维。
参考文献
[1] 吴砥, 桂徐君,周驰,等.教师数字素养:内涵、
标准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8):108-114,128.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 年 )》[N]. 人民日报,2025-01-20(6).
 [3] 何小雨.海德格尔技术批判哲学视域下的生成
式人工智能[J].贵州社会科学,2024(8):35-42.
 [4] 朱勤.技术中介理论:一种现象学的技术伦理学
思路[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1):101-106.
 [5]谢斌,杨晓宏,杨学良,等.多维评价与差异赋能:
师范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构建与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
教育技术,2025,35(2):63-73.
基金项目: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专项青年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陕西地方院校
师范生数字素养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2025QN0448);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
年度课题“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职业认同的路径研
究”(项目编号:SGH24Q299);2024年度陕西省教
育厅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教育家精神赋能陕
西省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的成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24JK0005);安康学院2023年度课程思
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小学教育学》课程思政示范课
程”(项目编号:2023KCSZ05);安康学院校级科研
项目“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
2023AYSZ03)。
作者简介:冯磊(1993—),男,硕士,讲师,研
究方向为师范生发展与教育;屈玉渊(1989—),男,
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李静(1990—),女,
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发展与教育;李乙
(1998—),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