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课程
路径创新探索与实践
—
—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于瑜1 韩励2(1.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科研外事处;2.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摘要: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民族根脉,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美育课程提供丰厚资源和不竭动
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在黄河文化融入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实践中,仍面临教学方法创新匮乏、教师的美育素养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课程评价体系不
完善等现实困境。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从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黄
河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路径创新与实践,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黄河文化;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路径创新;探索与实践
2023 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
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弘
扬中华美育精神,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
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
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
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
教育各学段[2]。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把学校美育工作
提升到了更高层面,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体现了党和
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切,指出了
美育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
重要性,为黄河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路径创新
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学校美育工作指明
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黄河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价值
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
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
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
厚滋养[3]。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
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
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美育,作为一种培养个体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操
和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
200
美、创造美,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陶冶学生
的情操,温润其心灵,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以满足“塑造完美人格的需要”[4]。高职院校的美育课
程,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
兴重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把实施学校美育
浸润行动列入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写入了教
育强国规划纲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愈发重视学
校美育工作。2022年2月,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
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
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弘扬中华美育精
神,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将美育纳
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
段,提高学生审美、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5]。2024年5
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
动的通知》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美育融入教
育教学活动各环节,以美育浸润学生……实现提升审
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
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6]。这些政策文件再次为学校美育课程提出了具
体的方向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黄河文化,传承好
历史文脉和历史根脉,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意义[7]。黄河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极为丰富
的美育内涵和美学形式,为高职院校美育课程提供了
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应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加强黄河文化历史、内容和
价值的研究,充分利用富有特色的黄河文化资源,将
黄河文化作为学校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教学改革的基
础和学校美育的重要载体,是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
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审美
和人文素养的关键性举措,在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力量、引领和支撑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也具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二、黄河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路径
创新探索与实践的现实困境
黄河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尽管有深远的
意义与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一)教学方法创新匮乏
《意见》要求,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
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
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
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8]。高职院校要想把黄
河文化有效融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就需开展实践活
动和跨学科教育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高
职院校现有的美育课程形式比较传统,大多倾向于传
授理论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受和
欣赏,相对来说,实践教学活动缺失或开展较少,学
生无法通过项目实践和真实情景来真切体验黄河文化
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只能通过书本或者教师的讲
解来粗浅地了解黄河文化。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
被激发,学习积极性、针对性不能被有效调动,难以
形成对黄河文化精神和价值的深度认知,所以学生的
创新意识培养和审美素养提升也就难以实现。另一方
面,学科融合程度低。大部分高职院校美育教育仅
限于艺术教育,未与其他学科或专业实现交叉或有
机融合,内容和模式都相对单一。这样,学生就无
法多角度、多维度理解黄河文化,难以全面、深刻
了解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也难以形成系统
的审美认知体系。
(二)教师的美育素养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
《意见》要求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
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通知》进一步要求强化各
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优质的师资队伍是
保障黄河文化有效融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重要条件。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及较强的鉴赏
能力,而黄河文化融入美育课程教学更是要求教师不
仅要熟悉黄河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
精神及保护、传承、弘扬路径,还能够创新性地运用
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部分高职
院校教师在教学理念、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
教学素质、美育素养及黄河文化等方面认知有限,不
能较好地将黄河文化融入美育课程,美育课程的教学
效果和育人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太完善。
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大多忽视了学习态度、情感
变化、技艺进步、创作能力等过程性评价,过多注重
学生的作品、成果、成绩和艺术技能表现等结果性评
价。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
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人员,缺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维度主体参与。这种不完善
的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审
美体验、课堂表现和教学质量,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和
掌握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就难以调动,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
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就难以全面考查。
三、黄河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路径
创新探索与实践
郑州市是河南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厚的历史文
化底蕴。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郑州市公办
高职院校,具有黄河文化资源方面得天独厚的地理优
势。学院高度重视美育建设,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
多渠道地将黄河文化融入美育课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和
体验黄河文化的精髓,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
同感,对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活动并构建跨学
科课程体系
学院注重实践活动并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运用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
文素养。
1. 注重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
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
中感知它、领悟它[9]。学院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
审美鉴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例如,学院
组织学生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
进行实地考察。学生们不仅考察了炎黄二帝塑像、五
龙峰、大禹山、炎黄广场、黄河碑林与黄河国家地质
博物馆等核心景区与历史人文景观,还认真考察了星
海湖、黄河外滩与牛皮地等自然与生态景观,认识了
白孔雀等珍稀鸟类,体验了牛皮地的独特地形,感受
了黄河的水文特征及生态环境的雄浑质感,领略了黄
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对黄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
蕴和内涵的了解,进一步领会了中华民族精神。同
时,学院经常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
园、社团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沙龙等活动。例如,
邀请河南豫剧院三团来学院演出豫剧《大河安澜》;
邀请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走进学院演出话剧《焦裕
禄》;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一级演员王健老师为学生讲述黄河泥埙的前世今
生;邀请书法名家张有年、郭修德教授到学院进行书
法艺术交流等。学院还长期开展黄河文化专题艺术创
作比赛,包括学生创作剪纸、摄影、绘画、雕塑、书
法等作品。此外,学院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到河南博物
院、华夏非遗馆、黄河澄泥砚传习所、“焠青堂”汝
瓷烧制技艺传习所等非遗展示传习馆(所)进行实地
实践。这些活动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提供了充足的创造空间、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增
强了学生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认同,坚定了文
化自信。
2.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一些高校的美育课程未
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效衔接,这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
审美认知体系[10]。《意见》要求,职业教育将艺术课
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
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11]。学院打破专业壁垒,不
把美育课程局限于专门的艺术和美学,而是将其与其
他学科课程进行交叉、渗透、结合,构建了一个多元
的综合性美育课程体系。例如,学院将室内艺术设计、
陶瓷设计与工艺、舞蹈表演、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
与黄河文化融合,开设了“黄河古陶鉴赏”“黄河泥塑
艺术”“黄河舞蹈表演”“黄河服装与服饰设计”等极
具黄河文化特色的专业选修课或实践课。此外,学院
还将绘画、音乐、雕塑、书法与文学结合,开设了“古
诗词与绘画”“诗歌音乐”“文学与书法”“文学与雕塑”
等课程。学院构建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都
比较丰富多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保护、传承、弘
扬黄河文化和黄河技艺,提升了审美能力、艺术鉴赏
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黄河
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和育人
能力
师资队伍是黄河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路径
202
创新探索与实践的主导者,教师美育素养和育人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美育的学习兴趣。
1. 举办教师培训活动。学院坚持每年为教师举办师
德修养、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技能、
课程思政实施、信息技术与运用等综合性培训活动。
例如,举办多期领军人才专项培训、教师专业能力提
升高级研修、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等活动。学院通
过举办培训活动,培养了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提升
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
2. 开展教师学习交流活动。学院采用“请进来”
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学习交流。一方面,“请
进来”。邀请全国知名教育教学专家、学者、教授到
学院讲座。例如,学院邀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二级教
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章安平,贵州现代职
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
院院长陈海梁教授等专家到学院讲座。另一方面,“走
出去”。学院组织教师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
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
学院等高职院校交流研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学习
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有效提高了美育意
识、美育素养与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了学院美育的
目标要求。
3. 举办黄河文化讲座。学院邀请黄河文化方面的专
家、学者到学院举办讲座。例如,学院邀请郑州市委
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明,进行主题讲座《弘扬黄河文
化 讲好黄河故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贡
献青春力量》;邀请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任伟,主讲
《黄河文明的世界意义》;邀请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
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申震洲教授,开展题为《黄
河治理历史及黄河精神传承》的讲座。他们分别从讲
好黄河故事、黄河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黄河治理
的历史进程等方面来讲述黄河历史文化,提升了教师
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认知和理解。
学院通过开展多项活动,提高了教师思想政治素
养、职业道德水平、美育水平、人文素养和教书育人
能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
结合并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高校和教师还应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以更好地评
价学生在整个项目中的综合表现。教师应更多地引入
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综合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2]。学院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
价结合,并构建了多元化评价体系。
1.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院实施
美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因此,
学院对美育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结果性
评价,避免仅仅以最终成果或作品质量为唯一的评价
标准。学院既关注学生的成果或作品,也关注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表现。对学生的美育学习过程及
结果进行全过程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升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和合理性,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增
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美育教育评价包括学校、
教师、学生、社会、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为保障
教学成果评价的权威性、公正性、示范性、民主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大势所趋[13]。《通知》强调,深
化美育评价改革,发挥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探索
多元化教育评价方式[14]。对此,学院重新审视美育教
学,不断完善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了科学的多元化美
育课程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有教师对学生
综合素质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和学
生互评、专家点评,还有同行评价、社会评价、企业
评价等,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动态地反映学院美育
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极大地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素养。同
时,学院和教师还可根据评价结果优化评价体系,提
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推动美育课程
的改进和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塑造和培养技能型人才
的重要基地,把黄河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具有
重要意义,既保护、传承、弘扬了黄河文化,又提升
了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
了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进行科学调整,主要从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
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黄河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
课程的路径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
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Z].教体艺〔2023〕5号,
2023-12-20.
[2][8][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
报,2020-10-16(4).
[3][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2014-02-25)[2025-03
01].https://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
htm#.
[4] 钟仕伦,李天道.高校美育概论[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8.
[5] 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
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
案[Z]. 豫办〔2022〕7号,2022-02-18.
[6]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
动的通知[Z].教体卫艺〔2024〕143号,2024-05-15.
[7]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
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10] 何银萍.体验教育视域下高校美育课程教学现
状及提升路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4,38(3):91-97.
[12] 吕海霞.高校美育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
中国成人教育,2022(3):33-37.
[13] 王全林.教学成果评价与教育质量标准初探[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62-67.
基金项目: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
实践项目“黄河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路径创
新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JG04)。
作者简介:于瑜(1972—),女,本科,教授,研
究方向为中华文化、美育教育;韩励(1988—),女,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育、音乐、黄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