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与旅游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41-1474/K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7-4906
* 投稿网站
中原文化与旅游
《 中原文化与旅游 》
级别:     分类:文化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国内刊号:CN41-1474/K
国际刊号:ISSN2097-4906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2880067980@qq.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中原文化与旅游
主      编:赵红都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河南省郑州市
定      价:25.00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郑州市人民路11号
邮政编码:
范文-城市规划中的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中原文化与旅游

 城市规划中的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弓鲁1 白相珍2 赵新杰3
(1. 聊城众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山东锦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3.莘县濮丰置业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建筑管理能够规范城市建设,优化人居
环境。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
市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建筑管理规范缺失、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等问题。本
文分析了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健全法规制度、构建工作机制、协调管理保护
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事关城市发展全局,在新型城镇化深入
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
强城市建筑管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摆在城市
规划者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建筑作为城市形态的基
本构成要素,其管理水平影响着城市品质;历史文化遗
产则凝结了城市的前世今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只有在现代建筑与古建遗存交相辉映中,城市才更显
魅力。本文旨在剖析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
性及当前面临的困境,探讨二者协调并举的优化路径,
以期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一、城市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一)建筑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建筑管理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
科学规范的建筑管理,能从总体布局、风貌塑造、环
境优化等方面提升城市形象,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
基础。建筑管理是保障城市有序建设的前提,通过制
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建筑的选址、设计、
施工、验收等各环节,有助于控制城市“摊大饼”式
扩张,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建筑管理是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关键所在,不同地域、
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建筑类型风格各异,是一座城市
独特的“名片”。加强对建筑形态、色彩、高度等要素
的管控引导,突出城市特色,彰显文化个性,从而不
断提升城市的辨识度、美誉度。建筑管理在优化城市
空间布局、彰显城市特色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等
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市规划中必须重
视的重要环节。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不
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古建筑、历史街区等遗产资源,
在经历岁月更迭后愈发珍贵,其所凝结的文化基因,
既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的文化命脉。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城市
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一砖一瓦、一桥一
街,都渗透着城市的前世今生。保护文化遗产,就是
守护城市的根脉,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让城市留住
“乡愁”。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载体,一
座古建筑的恢宏气势、一条老街的古朴风情,都彰显
着城市的独特韵味。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更能增添城市的人文魅力。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
库门,既是极具特色的建筑类型,又凝结着浓厚的地
域文化内涵,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地标。文化遗
产保护对于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具
有重要作用。通过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打造文化地标,
既能拉近人们与历史的距离,也能激发人们的文化自
信。文化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不
可多得的城市“资本”,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
城市文化形象等方面有着独特价值。
(三)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两项重
要内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加强建筑管理有助于
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对新建建筑实施严格管理,确
保“平衡”与“协调”,避免强拆强建,有助于维系
历史文脉的完整性。同时,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
筑的修缮加以规范管理,能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信息、
延续其生命力。文化遗产保护为建筑管理注入历史文
化内涵,保护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独特营造技艺,将其
运用于当代建筑设计中,能够创造出传统与现代交相
辉映的城市新风貌,为建筑增添文化底蕴。加强文化
遗产保护利用,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对凸显城市特色、
加强建筑管理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建筑管
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城市发展
中,必须统筹兼顾二者,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
中保护,方能实现新老建筑的交相辉映、文脉传承与
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唯有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才能在城市发展中找准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
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管理规范缺失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建筑管理规范缺失、
粗放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城市品质的提升。
一些城市热衷建造摩天大楼,盲目攀高,建筑高度失
控,破坏了城市天际线的和谐,也加剧了“钢筋森林”
的视觉疲劳。有些城市则追求“国际范”,广场、CBD
建设如出一辙,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建筑,让城市
逐渐丧失特色。一些地方在旧城改造中,对历史街区、
传统民居大拆大建,致使历史风貌损毁严重。建筑管
理的随意性,正在消解城市的文化底蕴。一些建筑项
目管理不到位,偷工减料、不按设计图施工现象频发,
安全隐患丛生,给城市发展埋下了潜在的“定时炸弹”。
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地方
为追求政绩,违规审批、放松管控,监管机制虚化弱
化。规范缺失导致的粗放式建设,正渐渐吞噬着城市
的品质内涵,亟须引起高度重视[1]。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机制不健全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对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不够,一方面,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宝贵
的历史文化资源面临消亡的危险;另一方面,保护意识
淡薄,加之一些地方过度追求GDP增长,热衷土地财
政,动辄以“旧城改造”为名,对历史街区、文物建
筑大拆大建,置文化遗产保护于不顾,缺乏全局统筹,
各自为政。同时,文物、规划、建设等部门权责不清,
缺乏沟通协调,致使一些历史建筑在多头管理中日渐
失修失养。保护意识的缺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一
些历史文脉断裂、文化根基动摇。此外,未把握好保
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一些地方为迎合旅游市场,对
文化遗产过度开发,置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于
不顾,导致古建筑过度商业化,缺乏文化内涵。而另
一些地方对遗产资源利用不足,大量文物古迹成为沉
138
睡的“文化舶来品”,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顾此失彼,
导致文化遗产保护事倍功半,遗产价值得不到充分彰
显。因此,需要在城市发展中树立文化自觉,把文化
遗产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系统完
善的保护机制,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加强保
护,激活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住根脉[2]。
(三)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冲突
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常常陷入两
难境地,保护面临开发的压力,开发又可能损害保护
对象,二者的内在冲突日渐凸显。在利益驱动下,一
些城市热衷“跑马圈地”,新建筑项目层出不穷。对
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大包大揽、画圈圈占,致使历史
文化空间日渐萎缩。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周边高楼林立,
传统风貌被割裂,时空环境遭到破坏,历史建筑变成
了“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孤岛”。建筑管理与遗产
保护缺乏衔接协调。在一些遗产保护规划中,周边建
筑管控要求笼统,高度、体量、色彩等缺乏严格限定,
使历史街区新建筑风格不协调、体量失控等问题时有
发生。建筑管理与文物修缮标准把握失当,在修旧如
旧、原址原貌等原则掌握上偏差较大,使不少文物建
筑元素空间布局遭到破坏。只是单纯的就保护抓保护,
就管理抓管理,二者缺乏沟通对话、彼此掣肘的矛盾
日渐凸显,急需在新形势下厘清边界,找准契合点,
在矛盾冲突中寻求动态平衡,实现古代与现代的和谐
共存,传统与现代的融通[3]。
三、加强城市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城市建筑管理法规体系
规范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必须用严格的制
度规范为建筑管理提供基本遵循。首先,相关部门要
完善建筑管理法规体系,制定相关法规条例,从建筑
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对建筑行为进行全
过程、精细化管理,在总规、控规中,对建筑的布局、
风貌、高度、密度等作出严格规定。划定“留白增绿”
线、建筑退界线等管控边界,严控大拆大建,为城市
品质管控提供法治保障。其次,针对不同地域特点,
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政策,引导建筑多样性发展。特别
是在历史文化街区,要建立更加严格的“规矩”,对周
边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等提出硬性要求,杜
绝“钢筋森林”对历史风貌的破坏。最后,要加快建
立城市设计准则、建筑设计导则,从建筑色彩、屋顶、
立面等方面加强指引,传承地域特色,塑造城市独特
风貌。以法治思维推进建筑管理,让城市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从而推动建筑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
化,让法治成为城市治理的显著特征[4]。只有健全建筑
管理法规体系,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强化建筑全生命
周期管理,依法依规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才能促进城
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工作机制
保护历史文脉,传承城市记忆,要高度重视文化
遗产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为此,相关部门要构
建体系完善、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首先,要强化文
化遗产普查建档,全面系统梳理一座城市的文物资源
家底,摸清历史建筑、街巷的基本情况,建立遗产资
源数据库,夯实保护基础。其次,要建立系统完善的
保护规划,统筹制定城市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明确保
护重点,完善控制措施,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
用规划等有机衔接,形成“多规合一”。再次,探索
建立文化遗产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对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分别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加强
分类指导,确保应保尽保。最后,要健全投入保障机
制,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同时,要
强化保护工作的法治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
治保护文化遗产,对损毁破坏文物行为依法严惩,维
护文化遗产安全。在制度建设、规划引领、分类施策、
投入保障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织密保护网络,构建
起系统完备、城乡统筹、上下联动的文化遗产保护长
效机制,为历史文脉传承筑牢制度根基[5]。
(三)协调推进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
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相辅相成,要在城市发
展中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以文化融城,以城彰文,
实现古今辉映、交相生辉。首先,要坚持保护优先的
理念,严格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
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历史建筑实施严格的原真性保
护,最大限度保存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其次,加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规划、建设到投
用,对新建建筑实行全过程管控,严把选址、设计、
施工等关口,从源头防范建设性破坏。再次,要在保
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创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
发掘历史建筑的多元价值,将其修缮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旅游相结合,让古老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最后,
还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从城乡
统筹、全域联动的高度,推动建筑管理与文化遗产保
护良性互动,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城市的时代华章。
四、结语
城市因规划管理而更显魅力,因文化积淀而愈加
厚重,加强建筑管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提升城
市品位、彰显城市个性的应有之义。新时期,相关部
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规划引领,
完善法治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建筑管理与文化
遗产保护相向而行、相得益彰。让历史文化积淀与现
代都市风貌交相辉映,让悠久的历史经典与现代城
市文明同频共振,在传承中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传
承发展,方能不断书写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绚丽篇章。
城市因规划而明天更美好,因文化而今日更出彩。
让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以文化人、以文化
城,让一座座承载光荣与梦想的城市,在现代文明
的图景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叶建伟.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保
护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9):38-40.
 [2] 毛海波.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保
护研究[J].居舍,2022(5):15-17.
 [3] 薛媛媛.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保
护[J]. 文化产业,2024(27):46-48.
 [4] 张松.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进程与未来
展望[J]. 中国名城,2023,37(1):32-39.
 [5] 马源,陈丽华,关志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
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构建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
中国园林,2024,40(1):106-112.
作者简介:弓鲁(1994—),男,本科,研究方向
为建筑工程;白相珍(1987—),男,大专,研究方向
为建筑工程;赵新杰(1981—),男,本科,研究方向
为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