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时空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52-1125/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359
* 投稿网站
音乐时空
《 音乐时空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内刊号:CN 52-1125/J
国际刊号:ISSN 1008-3359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yysk@eqikan.cc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主      编:宋世琼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贵州省贵阳市
定      价:25.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贵州省贵阳市科学路66号
邮政编码:550002
范文-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南音校园传承有感-音乐时空

 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

                                  ——南音校园传承有感
庄丽芬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再好的音乐、舞蹈、表演,如果只是昙花一现,而不能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那只能是一种绝响的悲剧。南音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这是南音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她足够优秀、足够典雅、足够贴近社会生活,于是她穿越了时代的兴亡治乱、穿越了百姓的新旧更替,一直走到了今天,历久弥香,亘古动听。
关键词:传承  南音 课堂
二十年来的南音学习工作历程,我逐渐领悟到一个真谛:创作再多的南音精品,荣获再多的大奖荣誉,这些都没有把南音这一门古老艺术传承给更多的青少年一代,来得更重要!于是,在南音乐团正常的工作之余,我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南音走进校园课堂”的传承事业当中。从懵懂调皮的小学生,到青春蓬勃的大学生,看着一批批90后、00后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跟着我手中南琶的旋律,咿咿呀呀地学唱南音,我的心田似春雨滋润般甘甜如饴。近些年,在舞台上演唱时,发现台下的观众少了许多鹤颜白发的老人,多了许多朝气冲天的年轻人。或许台下的他们,还很青涩,不是很能听懂南音,但却预示着南音艺术传承的绚丽前景。
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改革开放,80后的青年一代接受了许多西方快餐文化的东西,觉得学唱南音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应该是哈欧、哈韩、哈日一族。虽然,刚开始的南音校园传承,受到学校和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但是到了课堂上却遭遇了学生们的抵制,这种现象在中学课堂最为明显。学生们一听见南音缓慢的曲调节拍,就开始昏昏欲睡,戏称是“催眠曲”。在课堂底下讲小话、看漫画书、做其它作业,等等。那时候去中学里面上南音课,真的是斗志昂扬上课,低头泄气下课。
相对于叛逆新潮的中学生,小学生上南音课时认真听讲,但因为南音的传统曲目多以表现男女爱情题材为主,像《直入花园》、《风打梨》等通俗活泼、无关风月的曲子较少,这些中小学生南音课上的问题,在高校大学生那里都能解决,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与专业归属感都高于中小学生。但大学生比中小学生接触南音课时间晚,在他们身上经常会出现南音基本功“拗不死”的问题。
并且,我个人感觉在近些年的南音校园传承工作中,危机感最强的是“母语”问题。闽南语是所有闽南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母语”载体,闽南语泉州腔是南音艺术得以维持传承的“母语”载体。80后以来的青年一代,由于家庭教育方面担心普通话说不标准,成为日后发展障碍。加之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青年们觉得方言“很土”,平时同学朋友间大多用普通话交流。这两方面导致了一个文化危机现象,80后以来的泉州青年一代,小部分不会讲完整的闽南话泉州腔,大部分闽南话泉州腔讲不地道,时不时夹杂一些普通话的发音痕迹。这个现象80后还好,越往后面的90后、00后,问题就越严重,使得我们的南音校园传承,出现了学生们唱南音“咬字”、“吐字”不规范、不圆润的诸多问题。而这里面折射出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南音作为一门古典艺术,她的文化形态与现代青年一代文化形态如何去对接融合的难题?
在教学曲目的题材上,除了《直入花园》、《风打梨》这些南音基本功的入门曲目,我们南音界积极创作了以家喻户晓的古典诗文为题材的新曲目。中小学的同学们新奇地发现,原来他们课堂上要学要背、考试时要默写的《静夜思》、《陋室铭》等唐朝诗文,居然可以通过南音的艺术形式吟唱出来。学习南音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教学曲目题材与学习兴趣的问题解决之后,就是关于“母语”载体的问题。以李白的唐诗《静夜思》为例,因为泉州话源于晋唐时期的中原河洛话,珍贵地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的音韵,分为文言的“文读”与口头的“白读”两种读法,且很多字呈现“一字多音”的状态,这是南音艺术形式显得古色古香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所以,这首唐诗如果用泉州话来进行南音吟唱,比用普通话要更为字正腔圆、古朴动听。但关键是学生们的泉州话,特别是泉州话的“文白”要念得过关。第一句的“床前明月光”,床、前、月、光四个字都是一字多音,不能念平常口头的【ceng】、【juen】、【yei】、【geng】,而是要念文言的【cong】、【jian】、【yuai】、【gong】。而第二句的尾字“霜”与第四句的尾字“乡”在泉州话中也都是多音字,不能读【seng】与【hieng】,而应该读【song】与【hiong】。这样整首诗每句的尾字,全都压【ong】韵,如此唱起来才会曲韵调和,字正腔圆。只有严格地把握好语言关,才是在中小学课堂上传承好南音艺术的重要第一步。
相对于中小学的基础性普及,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南音传承工作,则要偏向于学术性的锻炼与研讨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进行南音传承教学,学生都是音乐基础过关的音乐专业高材生,不必像中小学生那样手把手教,而是要侧重于对其南音艺术门道与精神的谆谆善诱。每一首南音曲目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把南音乐器都有它不为人知的窍门,要从这些方面去把高校学生锻炼成为在精气神上都与南音古老艺术相契合的专业传承者。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与学分,马马虎虎学几首曲子,练一把乐器就可以的。对于那些没有南音底子,一切要从头开始的同学,更需如此。
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而传承的生命在于精神。在传承南音技艺的基础上,去传承南音的精神,这个是我所认为的南音校园传承事业的灵魂所在。只会弹只会唱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领略南音的艺术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为此,作为穿梭于莘莘校园的我们来说,南音校园传承的路还“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