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下的尊严------《掷铁饼者》中的强者形象
梁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1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理查德•塞尔泽的短篇小说《掷铁饼者》描写了一位承受肉体和精神双重折磨的临终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没有向病魔和死神屈服,表现出重压下的生命尊严,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关键词:重压 尊严 强者
Richard Selzer (1928-), 美国当代作家兼外科医生,著有《手术的仪式》(1973)、《致命的教训》(1977)、《手术刀的自白》(1979)、《医生的故事》(1998)等小说集,他的作品大部分以医院为背景,致力于展现人生中最动人的片段,通常这些片段也是生命中最令人悲痛的场景。作为外科医生,Richard Selzer每天接触死亡,将死亡视作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他认为死不值得畏惧。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患者的同情,但这种同情并不体现为多愁善感,相反,他热情讴歌了那些不向死神低头的强者,同时也批判了现代医疗制度下部分医护工作者的冷漠。在本篇小说中,他塑造了一个独自忍受肉体和精神双重煎熬海明威似的“硬汉形象”,病魔并没能打垮他的意志,在死神面前他仍保持了优雅的风度和生命的尊严,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本篇小说开始动词 ”spy” 的非常规运用便体现出作者对主人公精神的敬仰。“我”站立在542号病室外的走廊里,通过“悄悄地”注视他分管的病人来获取临床信息,这是出于敬畏生命而保持的距离,不同于护士长及护工因为嫌恶该病人的“古怪的扔盘子行为”而对他敬而远之。
在对542室病人的外貌描写中,作者使用了“deeply tanned” 来形容病人因体内糜烂、长期积淤导致的铁锈色肤色。“tan” 一词通常用于描写日光浴后充满健康活力的形象,此处的运用表达出在“我”的心目中,主人公并不是个病入膏肓的不治患者,他浑身散发的是一种勃勃生机,是永恒的生命活力和对死神的蔑视。“dwarfed facsimile”在此处用来形容这位截肢患者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即在“我”看来,他只是外表看上去象被“修剪了的微缩盆栽”,他的实质,即他的精神世界仍是一株参天茂盛的“great tree”,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者。
作者对542室病人换药过程中的描述更是栩栩如生地创造了一个硬汉形象:“他不时地晃动脑袋,像是对剧痛做出反应,但是一声不吭”,“一块白色的骨碎片掉下来,我用消毒剂清洗伤口,重新包扎残肢,在此期间他也没有出声”。常理中这种情况下病人即便不是大叫也至少会哼几声,但主人公如同“一个斜立在倾斜甲板上的水手,让人敬畏”。这是一个类似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的孤独英雄形象,即便生命之舟已几乎倾覆,他仍努力维持自己生命的尊严并顽强地坚持与病痛的斗争。“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542室病人也是这样,他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独自顽强与病魔斗争,表现出不屈的英雄姿态,充分体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这也呼应了换药前的细节描写“他身子倚着床缓缓放平,残肢却因为没有小腿和脚的重量平衡而矗立在半空。本文中的主人公542室病人的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不可摧毁的斗志却象他那不倒的残肢一样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记忆中。
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承受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他的精神世界也同时忍受着孤独的煎熬。残疾的他被比喻为“被大雪覆盖的农舍”,他的眼睛被比喻为“农舍的窗户”,因为与外界交通隔绝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内省。“他住的房间空空如也,没有问候卡,没有放私人食物的储物柜,没有探视送的鲜花,没有拖鞋,病房里常见的一切琐碎物品都没有”。换言之,这是个被旁人忘却的人,被周围世界遗弃的人,没有家人朋友来探望,没有康复的祝福,即使是此刻最应该表现出爱心和同情心的护士长对他用的也是“Nasty”这一贬义词。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结尾,冷漠的护士长是偶然发现542室病人的去世,在向医生汇报时甚至还用了“blessing”一词。“by accident”一词暗示了在死神来临前的这段时间内,没有其他医护人员巡视过这个病室,没有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予542室病人以安慰,他在孤独中悄然离世,但始终保持了生命的尊严。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尽管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主人公542室病人并未放弃对生活的憧憬。小说多次描写了他向医生或护工要鞋子的情节:作为截肢病人,尽管他已经丧失了独自行动的能力,在旁人看来根本已没有穿鞋的必要,正是这一在旁人看来有点“滑稽”的要求传递了主人公对于保持个人尊严的强烈愿望,他虽然肢体残缺,但是他仍向往能走出冷冰冰的病室,去感受外面美好的世界。而在旁人看来无法解释的“扔餐盘的”古怪行为也是出于对荣耀过去的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对542室病人掷餐盘的描写中,作者更是精确地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来体现主人公的专业素质。虽然他失明了,但是他“reaches to find the rim of the tray”,“lifts the plate in both hands”, “set it on the palm”, “ centers it”, “balance it”, “hefts it up and down slightly”, 然后他“draw back his right arm as far as he can”。这是运动员掷铁饼的专业动作,在他手里,普通的餐盘成了专业运动工具,成了他与死神博斗的精神武器,与“铁饼”同时被掷出的还有主人公对死神和病魔的蔑视。“他笑了”,这笑声在护士长看来是“非常古怪的”,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治愈癌症的笑,充满了阳光,这笑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追求,充满了强者胜利的喜悦。而此时的542室病人已不是个扔餐盘的古怪病人,而化身为古希腊雕刻家米隆塑造的代表作《掷铁饼者》中充满活力的强健男子,在掷的瞬间体现了生命力爆发的强烈震撼力,那是一种生生不息、凝固的永恒。
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通过对掷铁饼的瞬间动作的刻画,出色表现了掷铁饼动态的连续过程,从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达出运动的意念,赞美了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活力。小说《掷铁饼者》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作者聚焦了主人公临终前短暂的几天所发生的事情,通过类似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技巧完美地展现了主人公542室病人在重压下保持生命尊严的努力,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虽然肢体残缺但灵魂完整的强者,一个始终不向命运屈服,令人钦佩的硬汉。
在小说结尾,作者进入病室寻求答案。动词”spy”再次被用来表现作者对逝去的主人公完整人格的尊重,“他神情放松,严肃又带着尊严”。作者的目光最后扫过床前的墙,墙的一处被“反复”洗刷了。这暗示出542室病人的专业技巧,他虽然失明了,但是仍能精准地命中同一个目标,专业技能不断练习表达了他不屈服于病魔和命运的斗志。“墙现在看上去非常干净非常白”,“墙”在此处作为主人公精神及人格的暗喻,在作者心目中是那样纯净完美,令人敬仰。
1. 虞建华. 英语短篇小说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杨仁敬. 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3. 郑四方,李征娅: 《掷铁饼者》中硬汉形象的塑造. 2012 (6).
4. 杨石乔. 强权与弱势的较量--《掷铁饼者》中“沉默”的意义阐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8).
5. 安宁. 隐含的向--读理查德•塞尔泽短篇小说《掷铁饼者》. 2014 (4).
6. 马瑜. 《掷铁饼者》雕象与铁饼的探源. 《体育文化导刊》. 198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