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学家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94/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139
* 投稿网站
青年文学家
《 青年文学家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内刊号:CN 23-1094/I
国际刊号:ISSN 1002-2139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qnwxj99@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青年文学家
主      编:周贵玉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黑龙江齐齐哈尔
定      价:15.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龙源
社      址:齐齐哈尔龙沙区胜利小区5号楼
邮政编码:161006
范文-“风马牛不相及”的思考-青年文学家

 “风马牛不相及”的思考

曹新尉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摘要:“风马牛不相及”是我们现在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用来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然而这组成语为什么会演化成现在的意义,这个“风”、“马”、“牛”究竟原指什么,这将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风马牛不相及 本意
“风马牛不相及”正式出自《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 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人们惯用“风马牛不相及”来表明人、事、物之间毫无关联。我们不禁要问:风、马、牛是否只是具有并列关系的名词,如果是,那为何要把这三者并列在一起?如不是单纯的字面意,那风、马、牛的引申意是什么?这三字又是怎样演化为现在的意义?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关键不在“马”和“牛”,之所以对其产生疑问,对 “风”字意义的理解是最主要原因。现在看来,对“风”的解释大致有三种:
(1)雌雄相诱。孔颖达疏:“服虔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尚书》称‘马牛其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未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 古代便有“风”为“牝牡相诱”意;杨伯峻的《春秋左传词典》中写到:“牝牡相诱谓之风,风马牛不相及者,谓齐楚两地相隔甚远,纵是牛马牝牡相逐,奔逸虽速而远,亦不致互相侵入边界,喻双方互不相干”。王力版《古代汉语》教材中写到:“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依孔颖达说)。风,放,指牝牡相诱。这是比喻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郭锡良版《古代汉语》中也写到:“风:指牝牡相诱。这句的意思是,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
(2)走逸,即走失。《古代汉语词典》以及92年版《成语熟语词典》均取此意:“齐楚相隔辽远, 即使马牛走失, 也不能互入境内”。朱东润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中释到:“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虽马牛放逸,也无从相及。”
(3)风向。南朝顾野王所著《玉篇》中有曰:“风,散也”。 宋代学者俞文豹:“牛马见风则走;牛喜顺风, 马喜逆风。南风则牛北而马南, 北风则马北而牛南, 相去遂远, 正如齐、楚南北相距不相及耳”。明代梅膺祚编的《字汇》将其连成:“风,风佚,牛马见风则走,牛喜顺风,马喜逆风”。清人吴楚材等所编《古文观止》的注解也说:“ 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沈怀兴在《释“风马牛”》一文中又由此生发为“在风中的马和牛不会相遇, 喻指两国本不相干”。
上述观点各有其理据,但为了解其真实意义,应当回归到这句话最本初的意义。这一成语来源于《尚书•周书•费誓》,文章摘录如下:
 
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穽,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借助历史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意义。“誓”是春秋时期军事首领在出征前进行动员的文稿,而这篇《费誓》是鲁候伯禽(周公旦的长子)在讨伐徐、夷叛乱的过程中,经过费(今山东费县)时所做的演讲。其中出现了“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我们就应该考虑到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一篇军事动员演讲,不太可能是雌雄相诱意,在这种严肃的场合这种言辞不太恰当。因此,第一种解释虽然被后来很多注释尚书的学者采用,但是并不准确,应该被排除。
另外,“风”的意义还需和后面“臣妾逋逃”一并解释。在《尚书》中经常出现前后对仗、互文的情况,此处亦是。“臣妾逋逃”是军队随从的辅役人员逃跑,那么前面“马牛其风”应该也是指“马牛逃跑”的类似意。这也符合语法结构,“其”并无具体意思,乃虚词,“风”是名词引申作动词,和“逋逃”相对应,意指“像风一样四散逃跑”。这一点也可从之后的文献中得到印证。许慎《说文解字》对风的解释为:“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暴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可以看出风的本意是空气的流动。 如此通过语境、前后文和后人释义,便能够确定此处“风”字的意义应为“像风一样四散逃跑”。
至于“相及”,“相”并非是互指,关系并不在马和牛之间,而是偏指,指向作为整体的马牛。同时这句话还省略了前面的主语。在《尚书•周书•费誓》中指的是马和牛的主人,从宽泛意义上讲,则是“人”:像风一样四散逃跑的马和牛,人是追不上的。当然,这只是它的本意,延伸的意义就很好理解了,四散逃跑的马牛没法追上,再次引申则变成事物相差甚远,没有联系互不相干。
综上所述,对这种历史上出现的成语,需要回归到它本初的情景中,探究其出现的实际环境。同时,还需要联系词语的上下文语境,而不能单纯的从单个词语出发,更不能主观臆断。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阮元.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沈怀兴.释“风马牛”[J].汉字文化,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