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罪与赎
孙明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追风筝的人》以二十世纪后期动荡的阿富汗作为时代背景,为读者全景展示了阿富汗的文化、宗教、习俗以及被战争所践踏蹂躏的画卷。全书以自传小说的手法,从主人公阿米尔的角度,讲述了一段父子、兄弟、朋友间的爱与背叛,罪与赎的感情纠葛,给各个时代、各个文化背景的读者都带来了关于人性、关于救赎的思索。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罪与赎;人性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一经出版问世,就因其形象生动的角色刻画和震撼感人的故事情节而大获好评,曾占据《纽约时代周刊》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长达两年之久【1】,仅在美国就销售了700万册【2】。
“Because its themes of friendship, betrayal, guilt, redemption and the uneasy love between fathers and sons are universal themes, and not specifically Afghan, the book has been able to reach across cultural, racial, religious and gender gaps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of varying backgrounds.”
— Khaled Hosseini, 2005[3]
正如胡赛尼本人所说,《追风筝的人》向读者展示了包括友谊、背叛、愧疚、父子亲情和罪与赎等等在内多个主题,而其中评论家和学者们关注较多的就是罪与赎这一主题。
小说从主人公阿米尔的角度,讲述了他几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在阿富汗度过的童年时光、战火中逃亡到美国的生活和重回祖国以求救赎的重生之旅。
一、阿米尔的童年时光——罪恶的开始
阿米尔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爷爷是一名德高望重的法官,而父亲则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4】。衣食无忧的生活和玩伴——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的陪伴是他童年的美好回忆。童年的两个孩子几乎形影不离,一起蹒跚学步,一起淘气。“十二岁以前,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哈桑玩耍。有时候回想起来,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5】
在哈桑看来,阿米尔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喝同样的乳汁长大,在同一个院子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他说的第一个字是“阿米尔”。他在生活上给予阿米尔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边吃边抱怨功课,哈桑收拾我的床铺,擦亮我的鞋子,熨好我那天要穿的衣服,替我放好课本和铅笔。”【6】尽管如此,阿米尔却不认为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奇怪的是,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7】
阿米尔自小没有了母亲,异常渴望父爱的温暖。但其性格中的软弱与自私,却让父亲对他十分不满,父子之间的感情日渐疏离。对于缺乏母爱,又遭到父亲冷遇的阿米尔而言,只有在他孤独无聊的时候,才能想起仆人哈桑的陪伴。可父亲对于哈桑的态度却与对自己迥然不同。父亲对哈桑关怀备至,他从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并为他亲自挑选生日礼物,甚至还从新德里请来了一名整容外科医生为哈桑做兔唇整容手术。所有这些都让比普通孩子更加渴望父爱的阿米尔嫉妒不已。在阿米尔看来,只有在冰雪封路的冬天,“爸爸与我之间的寒意会稍微好转……风筝是我们之间薄如纸的交集。”【8】为了要赢得父亲的肯定,阿米尔参加了喀布尔市二十五年来规模最大的风筝比赛。“我要赢得比赛,没有其他选择。我要赢得比赛,我的风筝要坚持到最后。然后我会把它带回家,带给爸爸看。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那么也许我在家里孤魂野鬼般的日子就可以结束。”【9】阿米尔幻想着赢得比赛后,父亲对他的肯定与关注,父子之间的隔阂也会随之土崩瓦解。为了帮阿米尔赢得父亲的爱,在那个盛大的风筝大赛上,哈桑最终帮助阿米尔追回了最后那只被斗败的风筝,但却付出了遭受恶人强暴的沉重代价。
面对哈桑被阿塞夫强暴,他没有勇气挺身而出,即便在他有最后的机会做出决定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逃离。阿米尔的人生在1975年的那个冬天彻底改变,他灵魂的救赎也缘起于那时。虽然逃离使他暂时安全了,但他却一直受到自己内心的强烈谴责,尽管他曾无数次地说服自己说,哈桑不过是一个劣等的哈扎拉人,是一个仆人,他从出生时就已注定了牺牲的命运,“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10】但这样的托词显然不能给阿米尔带来任何安慰,他将注定终生背负这一沉重的十字架。之后的阿米尔患上了失眠症,因为只要闭上眼睛,“眼睑后面出现一小片阴影,好像用手在墙上玩影子那样,它们扭曲着,混合着,变成一幅画:哈桑的棕色灯芯绒裤子,扔在那条小巷的一堆就砖头上面。”【11】
内心的愧疚吞噬着阿米尔,他主动挑衅哈桑,用石榴丢他,希望哈桑用一顿毒打的惩罚来缓解自己内心的愧疚。可善良的哈桑却并没有如他所愿。最后阿米尔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逼迫阿里和哈桑父子离开。因为“爸爸会赶走他们,也许会有些痛苦,但生活会继续。那是我所想要的,要继续生活,要遗忘,要将过去一笔勾销,从头来过。我想要重新呼吸。”【12】童年的阿米尔幻想用逃避来赎罪,这个“罪”,既包括了对于朋友的背叛与嫉妒,也包括了谎言与欺骗。他自欺欺人地以为只要离开了,就可以摆脱灵魂的谴责,换来内心的平静。
二、美国的逃亡生活——救赎的求索
随着俄国的入侵,战火荼毒了阿富汗,阿米尔跟父亲迁往美国。美国,对这对父子来说,无疑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这里,阿米尔的心灵得到了重生,他也重新收获了梦寐以求的父子之情。他希望可以在异国他乡重新开始,忘记过去的罪恶,但却都是徒劳。阿米尔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懦夫般的逃离造成的罪恶,远不是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可以摆脱的。
远离祖国定居美国的阿米尔并未忘记哈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罪。那所谓的时间、空间的距离可以消弭痛苦的自欺理论并没有奏效。相反,时间的流逝,让已到中年的阿米尔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年少时所犯的错误,救赎的路已在脚下伸展。尤其在他接到了当年父亲的好友拉辛汗的一通电话后,得知哈桑已经被塔利班杀害,而他的儿子索拉博也落入了他们的手中。更令阿米尔吃惊的是,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那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让阿米尔再也不能无视自己年少无知所犯的罪恶,他内心深处的正义感第一次被激发,他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为自己,也为父亲所犯的错去赎罪。他必须去拯救索拉博,这也是一条可以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三、重回阿富汗——灵魂的重生
与当年的懦弱和背叛不同,重回喀布尔的阿米尔为了从当年的施暴者、而今的塔利班暴徒阿塞夫手中救回索拉博,与阿塞夫对质并大打出手。“我不知道自己何时开始发笑,但我笑了。笑起来很痛,下巴,肋骨,喉咙统统剧痛难忍。但我不停地笑着。我笑得越痛快,他就越起劲地踢我、打我、抓我。”【13】当年阿米尔渴望哈桑可以打自己一顿,来为他内心的背叛赎罪,但哈桑却始终没有这么做。而今阿塞夫的这顿毒打终于换来了他灵魂的救赎。“终于痊愈了,我大笑。”【14】
而后,阿米尔选择跟自己的妻子坦白一切。“我很多次设想过这一刻,害怕这一刻,可是,我说了,我感到胸口有些东西涌起来。”【15】那是自己向妻子倾诉了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之后的如释重负,阿米尔终于可以胸怀坦荡的面对自己、面对妻子、面对哈桑。
在冒着永远也不能回到美国的风险下,阿米尔毅然重返喀布尔。尽管费尽周折,但最终拯救出了遭受阿塞夫迫害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将其带回美国,并像照顾自己的儿子一样对他悉心照料。小说在最后描写了阿米尔带妻子和索拉博参加弗里蒙特伊丽莎白湖公园的阿富汗人聚会时,在公园中与索拉博一同放风筝的情景。时间仿佛又回到了1975年的那个冬日,那个让他的父亲为他骄傲无比的一天,那个哈桑为他而惨遭强暴的一天。而今,在美国,变成了阿米尔为索拉博去追那断线的风筝,一如当年哈桑对他所许诺的那样,他也对索拉博喊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以此,阿米尔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救赎,重获新生。
结语
作为一部以寻求灵魂救赎为主题的小说,《追风筝的人》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父子之间、朋友之间、亲情与友情相纠葛的画面。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都曾对自己亲密的朋友犯下过背叛与伤害的罪,所以在一生中都在遭受灵魂的拷问,并寻求各自精神的救赎。父亲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选择修建孤儿院,施舍穷人,多做善事,对自己的私生子更是表现的关怀备至,甚至超越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试图通过上述的种种弥补自己对阿里、对哈桑犯下的错。阿米尔的罪与赎的过程是全书的主线,从幼年时自欺的逃避责任,到中年的勇于面对和担当。这既是阿米尔人格的成长历程,也是他寻求灵魂救赎的过程。
12岁的阿米尔在危难之际懦弱的逃跑了,而今,26年过去了,中年的他终于战胜了内心的恐惧,选择了勇敢面对,收获了真正的幸福。“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16】
参考文献
【1】 Italie, Hillel (October 29, 2012). "‘Kite Runner’ author to debut new novel next year". NBC News. Retrieved July 31, 2013.
【2】"Siblings' Separation Haunts In 'Kite Runner' Author's Latest". NPR. May 19, 2013. Retrieved August 3, 2013.
[3] Guthmann, Edward (March 14, 2005). "Before 'The Kite Runner,' Khaled Hosseini had never written a novel. But with word of mouth, book sales have taken off".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Retrieved July 30, 2013.
【4】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