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034/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0189
* 投稿网站
名作欣赏
《 名作欣赏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国内刊号:CN 14-1034/I
国际刊号:ISSN 1006-0189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仅支持在线投稿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名作欣赏
主      编:魏思思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定      价:15.00元
收      录:知网、维普、龙源
社      址: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
邮政编码:030001
范文-从认知诗学下的语篇世界理论看《喧嚣与骚动》-名作欣赏

 从认知诗学下的语篇世界理论看《喧嚣与骚动》

刘波
(池州学院,安徽省池州市,247000)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研究生项目(2011RC005)
 [摘  要] 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主要利用四个人物去展现他们眼中各自不同的世界,旨在反映战后美国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状态。本文利用认知诗学中的语篇世界理论主要研究读者是如何通过各叙述者的叙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如何意识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以及读者如何将对四个章节的理解拼接在一起,最终跨越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对文本统一的认识。语篇世界理论以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着眼于读者的阅读过程,它为人们了解在阅读该小说过程中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关键词] 《喧嚣与骚动》; 认知诗学; 语篇世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喧嚣与骚动》讲述的是美国南部声名显赫的康普生一家逐渐走向衰落的故事。故事中的康普生先生每日借酒浇愁,而康普生夫人则是个自私冷漠的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们的四个孩子:昆丁,班吉,杰森和凯蒂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昆丁一直以自己是地主阶级的后代自居,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家庭没落之后他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适应社会,他因此变得敏感而阴郁,甚至陷入对妹妹凯蒂的不伦爱恋中,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昆丁选择自杀。凯蒂是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女儿也是唯一一个正常的人。她聪明,独立,富于反叛精神,她企图冲破旧的伦理道德的束缚,但是最终却陷入被丈夫抛弃的结局。为谋生计,她最终离开了家,将自己的私生女小昆丁留给哥哥杰森照顾。杰森是一个极度个人主义的人,他狡猾自私,为了钱可以出卖一切。因为凯蒂的行为毁掉了他的前途,他一直对凯蒂和她的女儿心怀怨恨。最小的儿子班吉从小智障,他的世界处于一片混乱,整部小说就是从昆丁、班吉、杰森和作者四个人的视角出发来写的。
很多学者都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研究。一些学者分析过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一些学者研究过小说中的人物,一些学者分析意识流在小说中的应用,还有一些学者讨论隐在读者的接受程度,此前的研究或着眼于小说本身,或关注读者的背景知识如何帮助其理解小说的。认知诗学框架下的语篇世界理论是鲍尔威尔斯提出的。这个理论主要研究读者是如何阅读文本,他们的思维是如何运作从而促成最终理解的形成。本文运用语篇世界理论,研究读者是如何跨越理解障碍,将四个叙事视角整合后形成统一的认知,最终成功理解福克纳的真实意图的。
1. 认知诗学
 认知科学将人的认知操作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逐渐意识到可以将认知科学应用到文体学分析中去,从此,认知诗学应运而生。认知诗学与传统的文学批评不同,尽管这两个理论都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个三个因素中,文学批评只着重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它分析作者是如何创作文本的,文本的艺术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读者如何理解和欣赏文本的,至于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社会和文化因素不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认知诗学则着重研究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文学批评认为,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文本的艺术价值只需通过语言来体现,因此,文学批评主要是通过研究语言来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但是这种文体学分析方式太过主观和抽象,难以让人信服,脱离了人的运作的语言显得死板和僵化。与之相反,认知诗学不仅关注文本,还强调文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尤其是文本与读者认知世界的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结合自己对作者的认识、文本背景知识以及自己先前的经历,最终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认知诗学中,除了读者和文本,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都在研究的范围之内。
 
2. 语篇世界
语篇世界由Paul Werth提出,他所著的《语篇世界:话语中代表概念空间》可以被视为语篇世界的奠基之作。此后,另一位语言学家Joanna Gavins尝试去改善Paul Werth的理论,他于2007年出版了《文本世界——简介》一书,这两本书对文本世界理论做了综合性的阐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理论进行研究。
语篇世界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实际上包括文本世界、话语世界、可能世界等等。总体来说,语篇世界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构建世界的因素和功能推进因素。构建世界的因素是语篇世界的基础,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等,而功能推进因素促成读者形成连贯的、完整的理解。由构建世界的因素在阅读的过程中促成各心智空间的不断形成,再由功能推进因素将这些心智空间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语篇世界,使读者最终形成对文本的完整理解。
 
3. 用语篇世界分析阅读《喧嚣与骚动》过程
    《喧嚣与骚动》从四个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前三个部分使用第一人称和意识流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站在叙述者的位置上观察事态的发展,体会叙述者的喜与悲。最后一个部分由“作者”重述故事,使读者又和“作者”一起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再度观察故事本身。语篇世界理论主要就是分析读者是如何突破这样混乱的叙述理解叙述者和故事,并最终将四个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对文本的完全理解的。
    4.1 班吉的语篇世界
 第一章是由班吉叙述的,尽管已经33岁,但他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因此,第一章的叙述非常混乱。叙述是从1928年4月7日开始的,班吉的思维一会着眼于当前,一会又游走到小时候与凯蒂一起的场景,一会又跳跃到凯蒂结婚前后。在这些跳跃的过程中,读者仍然能从语篇中找到线索,比如,凯蒂代表着过去,那么读者在阅读中发现凯蒂出现,就意识到需要跳转到另一个空间进行理解;另外,读者开始时读到有关某场景的描述,接着文本又跳转到对另一场景的描述,阅读完一段之后发现场景又回到初始,此时,读者也能判断出叙述者思维的变化并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构建。这些线索将读者阅读过程中构建的语篇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使读者在阅读完第一部分之后,突破混乱的叙述,实现对语篇的理解。
    4.2 昆丁的语篇世界
 第二部分是由昆丁叙述的,叙述时间始于1910年6月2日,比第一部分的叙述早一些。刚开始的叙述很正常,读者从阅读初始就构建一个全新的语篇世界,但是随着阅读的继续,昆丁混乱的思维给读者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例如,当昆丁站在窗前,他会突然想起凯蒂失贞,描述思维中的自己如何与凯蒂发生争执;当昆丁与朋友们出去郊游,在车上他又想起过去与凯蒂的种种,描述凯蒂如何失贞,自己如何向父亲坦白等等,接着突然他又回到现实,描述起现实中发生的一切。不同于班吉的叙述,虽然班吉的思维也极度跳跃,但班吉的叙述基本都是过去和现实中的真实事件,只是他是以三岁孩子的思维进行叙述。昆丁的叙述不仅跳跃,而且让读者很难判断到底是真实发生,还是他自己的假想。那么读者到底是如何跨越思维的局限,形成对第二部分的准确理解的呢?事实上,文本本身仍然含有一些线索,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线索,将他们用于语篇世界的构建当中,从而形成对第二部分完整的理解。例如,在第二部分当中,当读者读到不含引号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时,由于缺乏“现场感”,读者意识到这一部分的叙述可能发生在另一个时间或地点,读者需构建新的空间对该部分进行理解。另外,阅读第一部分时形成的语篇世界也与第二部分的语篇世界相互联系,帮助读者理解第二部分。当阅读第二部分时,每读到关于凯蒂的叙述,其思维将跳转到过去的空间进行语篇建构;每读到涉及昆丁的大学生活和他的大学室友的叙述,读者就会跳转到“现实”空间进行理解。
 尽管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叙述都异常混乱:班吉主要回忆孩提时期和凯蒂结婚前后,昆丁的思维则是在自杀之前和凯蒂失贞之后跳转,但是读者仍然能够通过寻找出各空间之间的联系,构建语篇世界,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4.3 杰生的语篇世界
    第三部分从杰生的角度进行叙述,回忆始于1928年4月6日,他主要对“现状”进行描述,对过去的回忆只是集中在凯蒂使他失去工作以及家庭变卖农场供昆丁读书等细节上。他为人自私自利,在他的世界里,钱是最重要的东西。然而,他也是这个家庭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爱钱的他偏偏扛起家族的重担,照顾整日自怨自艾的母亲和顽劣的小昆丁。作为家族中唯一一个正常人,他的叙述很整齐,思维也不像昆丁和班吉那样跳跃,所以读者理解起来不会有任何障碍。读者在阅读第三部分的过程中,语篇世界的构建多集中于“现在”,只是在开头部分提到父亲带回小昆丁时,需要跳转到另一个空间对过去进行理解。因此,整个语篇世界的构建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更新的过程,第三部分实际上是对前两部分的补充。
    4.4 福克纳的语篇世界
 最后一部分由作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读者此时不再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观察事态的发展,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故事再重新演绎一遍。第四部分主要仍是对“现在”的描述,对于过去的回忆是通过人物和对话完成的,这一部分有大量的直接引语,读者在构建语篇世界的过程中直接将他们置于“现在”的空间下进行理解。不同于前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中有很多是对迪尔西这个黑人女仆进行侧面描写,另外是对前面三个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结束之后,整个故事全部展现给读者。至此,读者脑中也形成了完整的语篇世界。
   4.5 四个语篇世界之间的联系及意义
阅读《喧嚣与骚动》的过程中,读者基于四个部分共建构了四个语篇世界,建构新的语篇世界并不意味着前一个建构的语篇世界就不复存在了,相反,这四个语篇世界是共存的,他们之间相互关联。整个阅读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被修改,更新读者对语篇的认识。与此同时,这四个语篇世界又相互独立,他们各自代表着叙事者对外部世界的不同认知。正是由于四个语篇世界的相互联系,读者才得以对故事本身形成全面的认识,也正是由于四个语篇的相互独立,读者才得以通过人物各自的叙述更好地把握人物特性。由此可以看出,语篇世界在读者建构语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仍然有很多现象是语篇世界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但是语篇世界理论为我们解读读者的阅读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5. 结论
  《喧嚣与骚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因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文体风格和社会价值而著称。历史上有很多文体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研究,本文利用认知诗学框架下的语篇世界理论,从另一个层面对它进行阐释,主要分析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是如何建构语篇世界的,各个语篇世界是如何联系在一起,促成读者形成最终理解的。鉴于本文作者知识的局限以及小说本身的复杂性,对于文本的分析远没有穷尽,有些问题还不能给出完美的解释。相信随着文体学不断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得以解决,读者在文体学分析中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诗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文体学派别,也会有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illiam, Faulkner,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1994
[2]Geert, Broˆne, Jeroen V,Cognitive Poetics——Goals, Gains and Gaps, Berlin , 2009
[3]Fiedman, N. Point of View in Fiction, In P.Stevick, 1967
[4]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5]Geoffrey, N. Leech, Michael H. S,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Joanna, Gavins,Text World Theory : An Introduction,Edinburgh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7]Peter, Stockwell,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M】, 2002
[8]Stanzel, F.K. A Theory of Narra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9]李汉雄,福克纳怎样写《喧嚣与骚动》,语文天地
[10]梁晓辉,刘世生,关于文本世界的界定标准,中国外语,2009(11)
[11]马岚,一曲美国南方没落贵族的挽歌——评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12]申丹,韩加明,王丽亚,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13]台园园,论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中班吉部分的功能与技巧,湖北第二师范    
学院学报,2008(3)
[14]王凤琴,语篇世界理论及其应用,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2期
作者简介:刘波(1987年11月4日),女,皖,池州学院,助教,研究生学历,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