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魅力所在
王江涛
(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河南郑州 450002)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但中职学生并不了解名著的魅力所在,本文试从三方面对这部名著展开分析,以期望学生能最大程度从文学角度上熟悉并了解本书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西游记 神话世界 人物形象 现实反映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中职学生最喜欢的是《西游记》,但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对其的了解都极为匮乏。因此,本文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部名著进行剖析,以期学生能了解其魅力所在。
众所周知,《西游记》主要是写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不仅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其内容极为庞杂,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具体来讲,本人认为《西游记》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小说创造了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个神奇瑰丽、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书中既大笔勾勒了一个井然秩序的天上世界,一片庄严神圣的西天佛土和一批各具体态的神魔形象,象玉帝、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同时还安排了九个不同风土人情的人间国度。其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比如孙悟空活动的世界,有光怪陆离的天上神国,在幽静宁静的佛祖圣境,有阴森可怕、鬼哭神号的阴司冥府,有碧波银浪翻滚,瑶草奇花不谢的“洞天福地”,也有富丽辉煌、水晶般的龙宫;“天龙围绕”、“花雨缤纷”的西天。此外,流沙河八百里浑波涌浪,炎焰山八百里腾腾炎焰,观音的落伽山处在蓝色的大海上,有千万朵莲花盛开,有一片紫色的竹林护绕……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神奇莫测,匪夷所思。
二、小说塑造了寓神性、人物与动物性于一体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在《西游记》中,作者不仅成功塑造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多个人物形象,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别具一格,把神性、人物与动物性寓于一体,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动物性,就是指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他本来是一个猴子,所以他的外貌尖嘴缩腮,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红屁股……在他的性格中也具有猴子的属性,比如机敏灵活,顽皮好闹,喜欢撩逗人、不会安静等。最典型的是在车迟国同妖怪斗法时,孙悟空比什么都不怕,但就是怕比坐禅。当妖怪提出林比“云梯显圣”坐禅时,他“沉吟不答”,并与八戒说“自己没有坐性,会不住”。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七十二变、上天入地的本事,则是他神性的表现。而追求真理,主持正义,英勇无畏,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以及好胜,好戴高帽、好名等又是其人性。 “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表彰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他在重重困难面前顽强不屈,随机应变,作者歌颂了他的战斗精神,他的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幻不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
猪八戒也是如此,他有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如长嘴大耳、身粗肚大、体态臃肿的猪身,有贪吃好睡、爱偷懒、愚笨等猪性,有三十六变,腾云驾雾的神性,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人性,猪八戒是取经团体中最不坚定的一个,他时时存有后顾之忧,处处囿于眼前现实的利益,这构成了他性格的基调:既有农民的憨厚朴实,却又自私懒惰。如几次在唐僧前打小报告,挑唆唐僧赶走孙悟空,但又不得不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回来;在和妖魔激战时,往往临阵借口脱逃,却又惦念着独占头功,于是忙忙赶回来筑上几耙;贪吃好色,动不动就嚷着分行李再回高老庄当女婿;女婿没做成,却被黎山老母等四位菩萨捆绑吊在大树上;常常好耍点小聪明,却又常常弄巧成拙……但猪八戒滑稽可笑,却也很可亲可爱。他那猪似的本分老实及猪似的笨拙和聪明,都相当讨人喜欢,何况他能劳动,能吃苦,干活不嫌脏、不怕累,取经路上都是他挑行李,过八百里荆棘岭时他开山,过稀柿同时他用嘴拱土开路,与妖魔作战中,虽多次被捉却始终不向妖怪屈服。如第四十一回写大战红孩儿时,他受骗被捉,被装到一个口袋里吊起来,准备过三五日蒸熟了赏给小妖下酒,八戒听说后在里面骂道:“泼怪物!十分无礼!若论你百计千方,骗了我吃,管教你一个个遭猪头瘟!“这报复的心思降骂语,都是猪八戒特有的,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在小说中,许多魔怪的形象也具有这种鲜明的动物属性的特征:如蜘蛛精的肚脐里冒出丝绳织成大丝篷罩人;金翅雕一扇九万里,会飞起来拍人;玉兔精跑得特别快;金鼻白毛老鼠精住三百多里深的地洞里,性格刁钻狡滑,等等。人物形象的动物特征,使得《西游记》具有童话的性质,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三、虽然是神话小说,但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社会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使神魔小说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孙悟空这个形象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也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昏暗,虚弱,不言而喻。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而《西游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总之,《西游记》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可以说,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是一部永远的经典,具有永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积高 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西游记》名家解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