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本期头条
对话经典:人生价值的选择
刘勇5-11
《名作》视野
“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二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中)
刘毓庆12-16
文学生命与生命文学
吴正17-21
古典丛谈
《还吾〈论语〉》系列之二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下)
沈善增22-27
诗体与国体——唐诗笔记之二
陈占敏28-30
现代回眸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钱锺书先生的旧体诗《此心》试赏
傅修海31-34
如何重读赵树理:在“现代”与“不现代”之间
刘旭35-40
当代文坛_作家在线
吴玄:我对崩溃以后的“自我”比较有兴趣——与作家吴玄座谈(上)
吴玄;邓如冰;胡少卿;蒋春红;陆楠楠;康太一41-45
在“年代学”的框架中理解余华对鲁迅的“重读”
李立超46-51
当代文坛_戏仿经典系列之二
复兴——戏仿鲁迅《白光》
朱朋52-57
编读
“戏仿经典”征稿启事
57
域外文苑_重估俄苏文学(十七)
讽刺是一种优雅的冒犯——论谢德林的仇恨叙事学及其成因(下)
李建军58-63
域外文苑
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专题(一)
王升远64
域外文苑_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专题(一)
一个少年对当年长春的记忆——评三木卓短篇小说集《炮击之后》
于长敏;孙胜广64-67
论江见水荫的军事小说——以《突贯》为中心
李炜68-72
当代新青年_“80后”作家文珍评论小辑
从逃而不得到以克制重建个人秩序——文珍访谈
文珍;赵依73-79
三个故事,一种现实
李德南79-83
神出现的那一刻——读文珍的小说
蔡东83-85
当代新青年_“80后”批评家:我们的观点和立场
从“杀千刀”说起——论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恶”
陈进武86-92
当代新青年_台湾“80后”现场:新主体的发生、困境与再探求
从“钝感”到“成为更少的人”——读郑聿及其诗兼谈台湾网络世代的极简写作
洪崇德93-97
慵懒中见秩序——郑聿专访
洪崇德97-99
语文讲堂_批评与建构
构建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刘永康100-103
语文讲堂_课文新读_《荷塘月色》一文三读
朱自清为何“颇不宁静”——《荷塘月色》解读
熊芳芳104-110
论《荷塘月色》的比喻——兼论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的争论
屈伟忠110-114
风流女:杨柳身子桃花面——《荷塘月色》中荷花意象的文化意蕴
王高年115-117
她视界_海外华文女作家研究小辑(二)
新移民文学女性经验的独特诠释——旅加中英文双语作家李彦访谈(中)
王红旗;李彦118-124
跨文化书写的可喜实践——解析德国华裔作家刘瑛的小说创作
林楠124-126
百家茶座
它山之石——张仃与毕加索(上)
李兆忠127-132
百家茶座_演讲录
妙说红楼人物(下)
骆玉明133-138
姑苏水巷诗韵——杜荀鹤《送人游吴》品读
徐静139-140
先有风骨峻,始能翰墨香——吴德文先生其人其画
李庶民141-143
编辑手记
本期的一点新鲜感
趙斌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