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美学学人
千言万语 再说蔡仪(二)
涂武生5-13
美学论坛
审美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建构——美学家彭立勋先生访谈录
章辉14-19
审美超越与人生艺术化——论朱光潜的审美功能观
赵以保20-23
朱立元实践存在论美学研究
叶晓阳24-26
美学史研究
后现代主义美学的理论视域:一种基于批判性的建构
宋国栋27-30
元末明初“遗民美学”论析——以戴良诗歌创作的情感轨迹为中心
郑莹31-34
审美与艺术学
论笔墨艺术的身体媒介美学意义
江渝34-37
浅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
范逸君38-39
从文人画中看文人风骨
周晨迪40-41
论风景油画意象性图式的形式语言
王占峰;曾军宏42-44
情到深处——读崔白《寒雀图》所感
朱萌45-46
浅谈髡残对王蒙的承传与发展——以《绿树听鹂图》为例
孔庆忠47-49
一幅未完成的画作——试析英国画家布朗的《先生,请带走你的儿子!》
黄婷婷50-52
论北方游牧文化对内蒙古水彩画创作的影响
云宇峰53-54
浅谈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翟盼55-57
美学随笔
“瘦”——病态美的文化呈现
邵璐婷57-59
秀外慧中的女子所折射出的美——《琅琊榜》中静妃形象分析
李磊60-61
从精神需求角度看审美的来源与趋向
王伊千;李正62-63
审美视点
黄帝文化之问暨黄帝文化多元论
高天星64-68
论中华优秀文化元素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导入——以电视剧《箭在弦上》为个案
季芳;秦钰69-71
书会研究综述
徐洋72-74
审美与音乐
德彪西《牧神午后》总谱分析
梁宝忠75-78
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的审美解读及其现代启示
周逸娴;付娟79-81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功能研究现状综述
李丝雨82-83
审美与文学
论《红楼梦》的纯情美
司马云杰84-92
评莫言文学中的人性观念
刘法民93-97
探寻心灵的家园——刘震云现实题材小说的主题研究
王晓燕98-100
余秀华诗歌批评
鲁雅雯101-103
论冯唐“北京三部曲”中欲望的审美化书写
张镱严104-106
《馀墨偶谈》版本源流考
李嘉路107-112
浅析昆曲艺术中的江南之美——以《牡丹亭》为例
张萌112-114
影视美学
浅论理查德·林克莱特Before系列“三部曲”的时间问题
汪睿115-117
浅析新时期华语电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改编
丁一婕118-119
艺术教学与实践
立足地方 培育特色——地方高校音乐公共课程中本土音乐元素缺位的审视与对策
陈乾英120-121
素质教育背景下“通感”在少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董婷婷122-124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问题管窥
张宏124-12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困境与突破——浅谈如何引导农民读书、用书
孙雪127-128
中国山水画创作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2+129
迈向高端 共铸辉煌——《美与时代》编辑部致美学、艺术学界同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