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声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039/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810-2980
* 投稿网站
黄河之声
《 黄河之声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山西省文联
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
国内刊号:CN 14-1039/J
国际刊号:ISSN 1810-298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hhzs2003@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主      编:刘文科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定      价:3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378号
邮政编码:030071
范文-波涛汹涌的抗日战歌 ——抗战歌曲的历史作用及时代价值-黄河之声

 波涛汹涌的抗日战歌

——抗战歌曲的历史作用及时代价值
徐晶
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抗战歌曲产生于抗日战争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是抗战文化的一部分,是抗日战争这个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至今,有些抗日救亡歌曲一直成为人们传唱的经典歌曲,因为它们已经超越了艺术领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屈服的灵魂,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抗日战争;历史作用; 时代价值
抗战歌曲是中华民族抗击外侮、浴血奋战的战斗号角,是中华儿女顽强不屈、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梦想的嘹亮宣言,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全体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同心协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抗战歌曲的历史作用
(一)救亡图存,唤醒全体民众的抗战热情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并于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而此时蒋介石反动政权为了“全力剿共”,采取“不抵抗政策”,并与日军配合,签订卖国的《塘沽协定》,承认日本占领东北三省的“合法性”。在此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亡家破祸在眉梢”之际,中国人民有心如焚,义愤填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救亡运动。同时救亡歌咏运动也风起云涌,蓬勃兴起。人们“借乐以抒情,听歌以励志”,音乐成为动员民众、团结国人的巨大力量。悲壮的歌声如同澎湃的怒潮,沸腾于整个神州大地。当时,在青年音乐家聂耳周围,团结着任光、张曙、贺绿汀等一批音乐家,他们致力于研究“内容是无产阶级的,形式是民族的音乐的创造”,在关于“国防音乐”的讨论中,他们认为“歌曲比乐器音乐来的更有力量”。因为歌曲主要建立在语言文字上面,它能把一种特定的意义简明地告诉每个唱歌的人和每位听众。而且抗日歌曲直接取材于战争生活,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慷慨激昂,易于表达情绪、能充分鼓舞斗志,是抗日战争中最为普及的一门艺术。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歌曲应运而生。
(二) 铿锵战歌,激励中华儿女血战到底
抗战时期,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这些响彻神州的歌声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呈现两种音乐风格,一种产生于抗战初期,这一时期的歌曲多以军歌为主,塑造军队形象,展现我军战斗精神。比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保卫黄河》、《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等,这类歌曲大都运用夕阳大小调写成,具有“学院派”音乐风格,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强烈的节奏感。另一类是以五声调式写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这种风格的歌曲主要出现在抗战中后期,这种民族调式的歌曲增强了群众的亲切感,抒发了人民群众与子弟兵的鱼水之情,也成为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精神力量。比如《行军小唱》、《拥军花鼓》、《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无论是慷慨悲壮的,还是优美抒情的,抗战歌曲都如同战斗的号角,激励中华儿女奋战到底!
慷慨悲壮的抗战歌曲当数令敌人不寒而栗的《大刀进行曲》,它用近似呼口号式的呐喊,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抗日勇士挥舞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情景。歌曲开始处的同音反复和“大刀向”三个字的逆分节奏,从容不迫,果断有力,如同战斗的号角,震撼人心。《五月的鲜花》是一首朴实深情的曲子,全曲并没有华丽夸张的主题和乐句,旋律简洁得就像是自然音阶的简单排列,却如地下的火山,蕴藏着一股喷薄而出的巨大力量,呼唤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奋发起来,振作起来。“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这看似平稳的歌词,饱含深情,意境深远,有一种哀婉悲壮的意境,看似朴素轻缓的旋律,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敬仰,那比呐喊更有力量的深情怀念感动着为自由而战的中国人民,鼓舞着千万斗士在战斗!
(三)烽火连天,记录中国特殊历史时期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抗战歌曲也用艺术形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和战略战术。比如解读游击战法的《游击队歌》: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挺进华北、华中,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这首《游击队歌》用歌曲的形式为游击战法作了一个形象的注脚。“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道出的是要练好射击本领,节省子弹的意义;“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敌人那里取得武器和给养。这首歌曲可谓准确地刻画出我游击健儿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再比如黄桥保卫战中产生的《黄桥烧饼歌》:这首歌来自新四军一个著名的战例——黄桥保卫战。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我军粉碎,紧接着又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我们采取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奋起自卫,取得黄桥保卫战的胜利。话说战斗正酣时,黄桥的老百姓点燃60多个炉子,在几天内烤出了数以万计的烧饼送上前线,慰问新四军参战部队。一曲表现人民群众积极支前的《黄桥烧饼歌》应运而生。歌中唱到:“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这首歌的音调略具叙事性,前半部分为“起承转合”结构,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的发展,婉转优美的山歌风格和衬词以及拖腔的运用,使音乐亲切感人又吐露出胜利和幸福的喜悦,这首反映军民关系的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成为军民保持血肉联系的见证。
二、抗战歌曲的时代价值
抗战歌曲不仅生动展现出真实抗战情形,更体现出当时中国人的可贵精神,它所蕴含的炽热深沉的民族心、爱国情,或节奏铿锵有力或音调慷慨激昂,充盈着坚定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救亡的呼声和一往无前、坚不可摧的意志,新的历史时期,抗战歌曲更彰显出它的时代价值。
勿忘历史,继承和传扬抗战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都有学习历史、践行历史的优秀传统,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既不可能割断,更不可能断裂,从某种意义上说,抗战歌曲最直接的实践功效就在于唤起每一个中国人对抗战历史的浓浓的记忆和深厚的敬意。“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松花江上》让人们了解到“九一八事变”,它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当时的“三光政策”让多少中国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漂泊流浪甚至可能暴尸街头。一首首充斥着血腥味的抗战歌曲在学生心中传唱,一定能让他们铭记历史,也一定能让他们充分感悟“和平”的珍贵。透过抗战歌曲的时空界限,我们深深记得,也懂得,中华民族的抗战是艰苦的、是历时很长,是先烈用血和肉换来的伟大胜利。抗战历史,不仅需要我们去铭记,更值得我们去回顾、去思考、去感受。虽然经历抗战历史的人日见故去,那段历史日见成为尘封,但是我们也应该往回看看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唯有勿忘历史、铭记历史,才能警示未来、振兴中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加强伟大抗战精神研究,还是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都有利于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
(二) 光照后人,将革命英雄主义发扬光大
《黄河大合唱》被誉为“民族精神的史诗”,是一部千古绝响,它传遍中华大地,对全国抗日军民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精神号角;《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战歌载誉全球,表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这首豪放有力的音调激励着我们排除万难不断创新,积极创造伟大的事业;《团结就是力量》这首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鼓舞着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抗战歌曲反映出的“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八字抗战精神让人铭记于脑、铭记于心。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最深刻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这些在血和火中诞生的优秀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因为它们已经超越了艺术领域,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音乐来自于生活,波澜壮阔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抗日歌曲注入了永远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抗战歌曲是全民抗战宏伟画卷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不屈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象征,我们要一路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