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声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039/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810-2980
* 投稿网站
黄河之声
《 黄河之声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山西省文联
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
国内刊号:CN 14-1039/J
国际刊号:ISSN 1810-298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hhzs2003@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主      编:刘文科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定      价:3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378号
邮政编码:030071
范文-从“诗经”吟唱思“传承”之路-黄河之声

 从“诗经”吟唱思“传承”之路

 吴树燕1  商文娇2
1.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 江西省鹰潭市 335000;2.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青海 西宁810008
摘要: 中华文化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活力四射,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于文华吟唱“诗经”,打造《国学唱歌集》,为传承经典尽个人之力乃功德无量。文章从诗经的吟唱出发,谈及自身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及设想,旨在强调视界融合,让传统真正体现对现代人生命创造性的启示和推动价值。
关键词:吟唱;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五千年华夏文明,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泽及人类的文化经典,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戏曲曲艺、书法国画;经学蒙学、史学文学等等,凝聚了多少先辈的智慧,历经了多少沧桑,底蕴犹存、厚积薄发。让我不由想起古代文人的生活,博古通今、心静神明、修身养性。特定的时代语境造就了人内心的宁静,经典对人的熏染是一生的。古代学人们视经典如生命,可为其修习一生,作为今人的我们,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呢?
一、古法之用
传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简单的复原吗?当然不是,是在现今当下将自己的视界植入文本原有的视界,视界融合,让传统体现对现代人生命创造性的推动价值,这才是传统真正的旨意所在。如果没有价值,谁也阻挡不了其淘汰的脚步。正如鲁迅所说“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于文华演唱的《兰亭序》网络关注度之高足以证明古“诗经”之价值。在当今碎片化的时代,吟唱“诗经”对我们浮躁的内心不仅是一种沉静,一种熏染,更是一种修炼。
中国古代的文字不但是语言的载体,也是音乐中之“音符”。古法之核心理念是“以文化乐,依字行腔”,最原始的生乐方法是用文字的音调编织乐歌,文字即音符,这是中国音乐的根。当下之用腔音唱法,古诗词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依情论腔,借鉴普通话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平高仄低”,借鉴昆曲唱法“字真韵透,字正腔圆”,参照古琴审美“清微淡远,中正平和”,制乐时用周代古音阶,追求“人声器乐化、器乐音效化、曲体多元化、配器写意化”。这在古法新用、取今复古方面有其创新之处。毋庸置疑,严按此法,可作为一个当代古诗词吟唱的引领示范,但是如果要考虑传承、传播的广泛性,还需进一步探讨。
首先,对于欣赏主体来说,由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西方音乐及通俗音乐冲击了广大的受众群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远远不够,要扭转这一局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要从幼儿抓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共同推进,当前盛行的“国学热”“孔子学院”“书院文化”即在文化传创和人格养成方面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打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同时融汇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这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对于传承主体来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音乐更易于流传,在古为今用时这方面也是应该考虑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将熟悉的曲调填上古代典籍之词,亦或依典籍之词即兴演唱,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以音乐教材中的优秀歌曲旋律为基础,让学生自主选择填上诗经作词,进而吟唱,对于学生课堂参与精神以及创造性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对于演唱主体来说,古法与今法的融合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正如中国民歌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如何兼收并蓄,在不同的语境下恰当地运用,对于高校专业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题,藏族歌手热西•才让旦曾经说过演唱技法不是目的,关键是心。
二、当代回归
传承经典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不同时代、地域、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传承方式。对于音乐演奏者,可以关注传统音乐作品,演奏传统曲目、感悟传统精髓、品鉴传统之美;对于音乐教育者,不仅要重视传统理论、宣扬传统理念,还要应用传统之法、创造传统之新。以下就地方高校浅谈传承设想:
(一)突出传统
按杜亚雄先生《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一文中的观点,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部类。虽然在一些艺术类院校、重点高校对于传统的承继与诠释已经在如火如荼,走在时代的前列,但在地方高校,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高校,还是冷冷清清,甚至无人问津。一方面因为音乐文化交流的欠缺;另一方面是音乐价值取向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地方高校应该担起重任,自上而下,集研究与教学为一体,运用多种形式,让教师们“走出枯井”,呼吸新鲜空气,正如“丝绸之路”一样,开辟一条持续发展的交流之路,带动更多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参与者。
(二)彰显特色
依附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发展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办学的特色,也是其生存延续的根基,这一点上,高校都已有成功先例,如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岭南音乐等。
以江西鹰潭地区为例,最具特色的应该是龙虎山天师道音乐,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鹰潭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考虑加入地方特色的音乐,如民歌、道教音乐、少数民族舞蹈等,针对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例如,开设道乐吟唱、道乐演奏、畲族歌舞、龙虎山小调以及江西民歌等特色课程,不仅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鹰潭、热爱鹰潭,同时也能够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
(三)新型课堂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很多,在高校体现在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第一,为“寻梦龙虎山”大型实景演出输入演员的定向舞蹈班就是2+1模式的校园学习与景区田野相结合的模式;第二,校艺术团成立道乐队,参与国内外、校内外的演出,例如2013年赴埃及参加“世界心灵音乐周”演出。第三,艺术学院成立“龙虎山道教艺术研究中心”,其中包含道教音乐的研究及道教美术纪念品设计。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说到:“历史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对过去事物的恢复,而是在于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性沟通。” 我想这正是中国古文明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