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毋海明 2
2
投稿须知 4
3
论歌唱艺术的历史演变 管谨义; 1-3
4
时尚小令 沁人心腑——论明清俗曲风格与演唱 张晓农; 4-9
5
音乐传播中音乐的“联构信息”及其类型划分 魏晓凡; 10-13
6
音乐剧人才培养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设置 郭宇; 14-18
7
中西经典 各孕华芳——中西无伴奏合唱艺术的审美差异 邢晓萌; 19-22
8
普通二本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之思考——以参加全国高师声乐比赛为例 成惠玲;雷晓伟; 23-24
9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艳; 25-26
10
关于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几点思考 李伟; 27-28
11
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 徐琦; 29-30
12
童声合唱训练之我见 郑斌; 31-32
13
小学低段多声部节奏训练的教学实践探究 李丽; 33-34
14
试论小学音乐的歌唱教学——以广西桂林为例 运亭亭; 35-36
15
浙江民间儿童歌曲的分类及价值研究 于淳;祝卫红; 37-40
16
大别山红色民歌形成要素探析 郭德华; 41-42
17
论客家山歌的传统音乐文化意义 龙华云; 43-44
18
艾伊丝蒙古族风格打击乐团的传承与变迁 乌云娜; 45-47
19
渔鼓声声唱道情 袁苑; 48-49
20
论海盐骚子的传承与创新——以表演唱《上梁》为例 浦云峰; 50-51
21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教学 宋波; 52-53
22
试论艺术歌曲的文化品格 邢延青; 54-55
23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本土化特征 轩琦; 56-57
24
浦东派琵琶教学谱系谈——林石城《陈隋》浦东派琵琶教学课堂纪实 杨淑芳; 58-61
25
《当代音乐》征订启事 61
26
论古筝演奏的三要素 杨柳; 62-63
27
现代手风琴音乐表演的文化意义 贺莉芳; 64-65
28
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研究观念的历程述要 鲁勇; 66-68
29
西方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 钱亦平; 69-71
30
听觉“皮影”——齐尔品《皮影戏》音乐分析及其与“皮影戏”的共通 吴霜; 72-76
31
让瞬间成为永恒——印象派绘画“光色”与印象派音乐“音色”之对比 陈婧; 77-79
32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赵越; 80-81
33
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常薇; 82-83
34
“艺术歌曲”称谓之新见 杨鸣键; 84-86
35
马思聪小提琴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 刘丽娜; 87-89
36
苏轼“三教合一”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白海燕; 90-91
37
红军长征过四川歌与剧的文化审美——以川北地区红四方面军为例 李德隆;杨文;冉志明; 92-96
38
运用三度音程听辨调式音阶方法探究 张自晔; 97-98
39
有位同志最会笑 曾宪瑞;尚德义; 99-102
40
声乐套曲·四季诗谣 第一乐章《春之梦》 4.春分 李亚娟;刘聪; 103-105
41
红河姑娘 卢云生;李娟; 106-109
42
初恋的祝福 李严;陈明大; 110-113
43
水晕墨章 赵晓辰; 114-125
44
秋江送别 梁宝忠; 126
45
梦圆——为湖北理工学院校庆四十周年而作 徐根泉; 127
46
那缕炊烟如画 张建忠;浦云峰; 128
47
有一个朋友叫永平 贾鹏; 128-129
48
《烽火冼星海》复排亮点多 129
49
哦,我的华北大平原 张云平; 130
50
生命铸就消防魂 周良文;冷岑松; 131
51
汤昭智作品欣赏 汤昭智; 132-133
52
刘瓦碴作品选登 刘瓦碴; 134
53
牛峰作品选登 牛峰; 135
54
东坡月(外一首) 山眉; 136
55
唱给自己的歌(外二首) 李世海; 136
56
春姑娘(外二首) 姚国禄; 136-137
57
美丽壮乡歌最多(外一首) 胡泽民; 137
58
一条大路通天涯(外一首) 陈莹;牛世生; 137
59
欢迎你到湘西来(外一首) 周俞林; 138
60
黄昏的感觉 曾平顺; 138
61
我心是你停靠的码头(外一首) 李官明; 138
62
山东快书(外一首) 秦克新; 138-139
63
永远依恋的草原(外二首) 高长升; 139
64
冯康 141
65
杨燕迪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