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规制差异 马健; 6-11
2
苏俄电影片名汉译的文化研究 穆重怀; 12-15
3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多元文化解读 马海艳; 16-18
4
新六书简论 苏培成; 19-23
5
40年来我的学术研究概述 苏培成; 24-25+2+241
6
从“世界顶级科学期刊”《Nature》的真相说开去——琐谈我国学界的乱象 李春林; 27-32
7
彝族与火之文化情结 管彦波; 33-37
8
河南省卫辉市小店河闫氏家族历史兴衰考究 薛宸宇; 38-39
9
对大武镇当代乡土婚俗的解读 任建华; 40-41
10
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 凌珠; 42-44
11
烟台市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路径 孙巍洪; 45-47
12
从大众媒介的角度论文化工业理论 葛晨; 48-49
13
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以《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为中心 韩雪梅; 50-52
14
浅谈小说中的“议论” 王静; 53-54
15
从《沉沦》的家国情结看郁达夫创作道路的发展 王娟; 55-57
16
基于文体学视角分析托马斯·哈代的《身后》 赵妍; 58-62
17
普鲁契克情感理论视域下的情感用语——以古海忠之笔供为例 李加娜;孟庆荣; 63-65
18
性朴论视野下荀子美学思想新探 吴爱邦; 66-71
19
品范宽——《雪景寒林图》 程绍君; 72-74
20
基于《美人鱼》和《白鲸》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张楠; 75-77
21
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妇女解放观及当代价值 苏苗苗; 78-80
22
繁华背后的危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的再思考 陈振华; 81-82
23
裴彩芳诗歌中的女性特质 程严莹; 83-84
24
神话学视角下国人“魂归故里”情结溯源 王淼; 85-87
25
演说《不自由 毋宁死》中的隐性劝说功能赏析 吴丽丹; 88-90
26
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 陈玲玲; 91-94
27
新常态下中华文化的解构与建构 李璐; 95-97
28
以国学通书法之道 李洁; 98-99
29
中国术数中的理论文化 刘瑾冬; 100-102
30
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的意义与对策 沈毅; 103-104
31
新媒体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参与意识的提升措施 于洪波; 105-106
32
关于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几点思考 张琳; 107-108
3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殷啸; 109-110
34
独立学院教师流失现状调研分析——以广州市三所独立学院为例 欧衍伽; 111-113
35
独立学院校史馆建设的特点、原则及内容 汪长亮;廖平; 114-115
36
非智力因素与创新型成教女大学生的培养 吴永光;罗晓林; 116-118
37
“2+1”教训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保障 潘向明; 119-121
38
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及应注意的问题 李宁; 122-124
39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 董彬;林仁强;张琳; 125-128
40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王丽霞; 129-134
41
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探究 陶言强;周相宜; 135-138
42
论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王静;董文涛;高晓艳; 139-142
43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新变化及引导方式 赵静;高明; 143-145
44
当代大学生提升逆商的必要性和方法探究 侯文兰;王静; 146-147
45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应对策略 高琳; 148-149
46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王丽霞; 150-152
47
信息时代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自主学习模式 于海燕; 153-155
48
美国奥本大学学术项目评估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杨建胜; 156-158
49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基本向度 张谨; 159-161
50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一致性 刘长林;朱爱军; 162-164
51
卢卡奇视域下的“事实” 李滟茹; 165-166
52
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 李金; 167-169
53
论柏拉图《吕西斯篇》的友爱观 王叔君; 170-172
54
解读“网络流行语”中的青少年网络舆论表达——“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语言、思维习惯的影响研究综述 郭亮; 173-177
55
民间语言衍生民俗仪式二则——“浇旗”“卸枷”的理据 孙志豪; 178-180
56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分析 赵继红; 181-182
57
从文化视角看中俄问候语差异 郭和英; 183-184
58
英语文学中的典故及其翻译策略 陈克伟; 185-186
59
唐诗《除夜作》及其英译本的概念功能 刘淑亚; 187-188
60
基于“翻译工作坊”的建筑行业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陈秀春; 189-191
61
数字著作权交易法律制度构建——基于经济法视角 史辉; 192-196
62
商法解释的法律文化 彭丽娟; 197-198
63
从《史记·外戚世家》看西汉前期上层妇女的身份地位 赵沈亭;李昱君; 199-201
64
永乐十九年宫廷大火善后与“萧仪之祸” 吴如功; 202-204
65
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邵鹏宇; 205-207
66
以厌降为中心看“三年之丧”由“杀”到“隆”的转变过程 李兆宇; 208-212
67
乾隆时期文字狱高潮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单敏; 213-216
68
《贞观政要》的择官智慧及其对当代政府管理的启示 代佳朋; 217-220
69
《明督抚年表》讹误校补九则 段帅帅; 221-222
70
“清”范畴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王惠芳; 223-225
71
晚清出版机构蜚英馆考略 范猛; 226-229
72
透过质材解读漆画中的“设计语言” 林文洁; 230-232
73
中国音乐美学之“情”的本体意义 吕靓; 233-234
74
医巫闾考古记 郭大顺; 235-239
75
文化的差异性 5
76
苏培成著作单行本目录 26
77
苏培成编选的论文集目录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