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史志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35/K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020X
* 投稿网站
黑龙江史志
《 黑龙江史志 》
级别:省级     分类:社科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当代黑龙江研究所 黑龙江省地方志协会
国内刊号:CN 23-1035/K
国际刊号:ISSN 1004-020X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shizhi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黑龙江史志
主      编:许洁民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黑龙江哈尔滨
定      价:1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
社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204号
邮政编码:150001
范文-鄂豫皖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初探——早期土地革命的红色历史-黑龙江史志

 摘 要:土地革命开展前,鄂豫皖根据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严重阻碍了乡村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方式落后,自然灾害频,地主、豪绅通过高额地租、高利贷剥削农民,鄂豫皖根据地农业经济非常落后。
1927—1932 年,中共在鄂豫皖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农业经济建设,打破了封建土地分配制度,推动了农
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提高了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鄂豫皖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巩
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鄂豫皖根据地;土地革命;农业经济建设;红色历史
 
 鄂豫皖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
处,在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术
界有关鄂豫皖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研究,已经有一定
的成果①,主要涉及到经济公社、税收、金融事业等
方面,对中共在鄂豫皖根据地农业经济建设的研究,
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土地革命开展前后乡村农业经济建设为切入点,
论述中共在鄂豫皖根据地农业经济建设举措及作用,
以期丰富鄂豫皖根据地的研究。
一、土地革命开展前鄂豫皖根据地的农
业经济
土地革命开展前,鄂豫皖根据地乡村经济一片
萧条,农业经济落后。鄂豫皖根据地在外力的作用
下,该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封建小
农经济依然在乡村占据统治地位,没有现代化的工
业,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关系,高额地租以及高利贷
盘剥,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处于停
滞状态。
(一)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方式落后
鄂豫皖根据地处于亚热带,气候温和,降雨量
充沛,光照充足。由于大别山脉的阻挡,冬季寒流
难以南下,因而气温相对较高,夏季雨水丰沛,全
年无霜期有二百四十余天。该地区河流众多,土地
肥沃,物产丰富,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根据地乡
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商业落后,“自然经济
占主要地位,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从事农业。”[1]既
没有大的商埠,也没有大工厂。“在六安中心县委指
导下的各县委,是农业生产区,故当地人口百分之
八十五以上都是农为业。”[2]在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
区红安,同样也是以农业为主,水稻是该地区的主
要种植品种,常年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3]。黄
冈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4]。皖西六县“经济完全是农业、手工业,交通又不发达。”[5]在麻城县内
几乎没有工业,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生
产资料匮乏,耕种方法落后。黄梅县生产所用的农
具,粗笨简陋,只有木犁,木耙和龙骨水车等。由
于生产资料匮乏,这些农具大多是几家共同使用,
甚至有的用几代人。耕作方式一般只是“一犁一
耙”,有“隔年不起板,过了清明插现眼”的情况。
再加上水利失修,自然灾害等,作物产量很低。[6]
(二)封建土地占有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导致土地占有不均,严重打
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少数地
主、富农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而大多数农民却
只占有少量土地或者无地可耕。在鄂东地区,占
人口比例10%的地主豪绅占有乡村土地的七成左
右,占人口大多数的贫、雇、中农只占有少量土地
[7]。黄冈县竹陂寺乡土地占比更是不均衡,“占全乡
总人口6.67%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乡耕地总面积的
63.37% ;占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
占有耕地面积的36.63%。尤其是贫雇农,人口占全
乡44.78%,却只占有耕地却只有全乡的7.97%,人
均仅为0.12亩。”[8]地主占有广大土地的现象普遍存
在,黄安县耕田约有四十万亩,而地主阶级占有土
地约十五万亩[9]。信阳县大地主黄世清占良田一万
亩以上[10],鄂东北的黄冈县大地主刘维真占田地
二万五千石,方本仁占田地一万二千石。祠堂、寺
庙占有大片土地的情况也非常常见,而这些田地名
义上是同族共有,但实际上是土豪劣绅所掌握。何
家寨的几姓祠堂占田二万四千石,黄安七里坪的龙
潭寺占田三千多亩[11]。地主、豪绅占有大量土地,
严重阻碍了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地主豪绅通过高额地租、高利贷剥削农民
在大量土地被地主豪绅占有的情况下,农民不
得不租借土地。地主通过向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出
租土地,收取高额地租。在鄂豫皖苏区,地租主要
为实物地租,一般分为纳谷制、分组制和押金制三
种,租额一般为全年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五至百分之
24
有“对半租”“地六佃四”“地四佃六”“地七佃三”
等几种。具体交纳地租的方式有八种:定租、活
租、押租、预租、小课、额外地租、牛租、支租等
[13]。农民耕种所得的粮食,大多都被地主收去。农
民为了能租种地主田地,逢年过节还要去地主家送
礼,请地主到家里来吃饭。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另一
种形式是放高利贷,名目繁多。主要有“大加一”,
即每百元月利息10元;“九撞十”,即先扣利息1
元,实付9元,到月按10元计息还钱。黄梅县还有
“大加一五”,即借100元,月息15元。还有“放新
谷”,即上放一担,下年还两担[14]。霍邱县高利贷
剥削更加严重,南乡农民这样形容高利贷:“穷人好
寒心,借债度光阴;春借一斗谷,秋天利十升。三
年一打滚,永远还不清;饿死莫借债,借债子孙钉
[15] !”此外,农民还要交纳苛捐杂税,负债累累,生
活困苦不堪。苛捐多达五十余种,税收也有十余种。
军阀张英华在河南征收田赋,在1926年就预征到
了1929年[16]。商城南乡农歌唱到“天天要纳税,日
日要上捐,税多如牛毛,捐多赛布眼;抓丁更可怕,
拉夫苦难言,可怜我穷人,何日见青天。”[17]可见乡
村农民受苛捐杂税压迫之深,乡村农民生活困难。
(四)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经济进一步破产
鄂豫皖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进一步加剧了鄂的农民失去土地,农民更加贫困,部分自耕农沦落
为佃农,大批家庭手工业者失业。
如上所述,以农业为主的鄂豫皖根据地乡村经
济生产力不足,地主、豪绅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
租,高利贷来剥削农民;军阀混战、灾害频发,进
一步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广大乡村农民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鄂豫皖乡村的残破景象,国民党方面
也有所记载。王多年主编的《国民革命战史》中,
这样描述鄂豫皖边区:“当时鄂豫皖三省边区之社会
状况,教育落后,实业衰颓,省政不良,吏治窳败,
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农民忍气吞声,无可奈
何,形成社会特殊病态。”[23]
二、土地革命开展后的农业经济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鄂豫皖三省农民先后
发起了多次武装起义,苏维埃政权逐渐在鄂豫皖地
区建立,土地革命逐步开展。鄂豫皖根据地在党的
正确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进行乡村建设。土地
革命打破了封建的土地分配制度,广大贫困农民分
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农业经
济的发展。
(一)打破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提高农民生产
积极性
农业经济建设是鄂豫皖根据地建设的根本,是
党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的最基本的保障。土地
革命的开展,使农民分得了土地,广大农民从封建
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根据地废除了国民党所征收
的各种苛捐杂税,结合实际情况实行了农业累进
税,“凡农民每一人每年收入五石谷以内的免征,五
石以外的,每石多抽五升。”[24]通过土地革命,鄂
豫皖根据地的土地占有比例发生了改变。例如,土
改前黄安县紫云区檀树乡程璞畈十个村庄占总户数
百分之九十三的贫困户,只有田一百五十六亩,占
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点九。其中在外打长工的有
一百九十五人,几乎各家各户都做短工,经常断
炊的有一百一十八户;土改后,贫困户分得土地
七百一十一亩,比原来占有土地增加了十倍。七里
区联山乡农民肖世宾一家五口人,土改前,正常年
景缺粮食四、五个月,遇到灾年,全家不得不以野
菜充饥和讨饭度日;土改后,能达到自给自足。商
城太平乡的农民漆成水一家六口人,土改前根本无
法维持全家最低生活;土改后,分了田,兄弟二人
参加红军,家里每年还有余粮。[25]六安县贫农李其
方一家十一口人,过去终年不得温饱,1931年春分
了田,当年收粮50多石,过春节还杀了一头猪。[26]
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黄梅县收成增加了二、三成,
亩产达四百斤。[27]以上几个例子虽然不能代表整个
鄂豫皖根据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见乡村社会土
地关系的变革,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广泛动员群众从事
农业生产
战争是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
一,为了促进农业发展,鄂豫皖根据地的党政机关
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积极动员劳动力参加农业
生产。鄂豫皖革命根据积极动员各级党政机构人员
参加农业生产,规定“各机关重要工作人员不能分
身的以外,其余一概动员到附近地点去帮助农人栽
秧 。” [28] 动员广大群众组织劳动互助。劳动互助以
自愿为原则,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劳动互助。
在黄梅,部分村成立了互助团,由“劳动部”负责
安排生产。黄安乡村有变工、换工、换耕等不同的
互助形式。商城农民“自动组织共耕队,互相帮助
耕种”[29]。此外还动员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在战争
时期,青壮年的成年男性大多参加革命斗争,乡村
里的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鄂豫皖党政
机关积极动员“妇女儿童应用尽可能的力量参加耕
田”[30],红军士兵也利用休整时期,帮助农民进行
农业生产。
(三)实行农业累进税,减轻农民负担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税收名目繁多,不仅国民
政府征收农业税,地方地主豪绅也趁机掠夺,严重
影响了农业生产。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
产发展,鄂豫皖苏区政府实行农业累进税。农业累
豫皖农业经济的破产。皖西仅一六七一年以后的
二百七十八年间,自然灾害多达一百三十四次之多
[18]。湖北麻城1921 年、1924 年、1925年均发生水
灾、旱灾。1925年的大旱,七十天不下雨,田地庄
稼枯死,造成全县人民受灾[19]。黄冈受洪涝灾害较
为严重。1924年7月,黄冈大雨连绵,江水暴涨,
山洪暴发,冲毁田地、房屋无数。1927年,山洪暴
发,河口决堤,全县淹没田地10余万亩[20]。1925年,进税的税率如下图:
(图源:《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2册,第
119页。)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等级越高,税率就越
地区
乘马区第八乡第
八村各湾
顺河区第四乡垸
店附近各湾
田别
上产田
中产田
下产田
高,实际纳税也就越多。从此也可以看出,实行累
进税限制私有财产增长的目的。通过征收农业累进
税,从而维护了农村中广大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
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当时农村经济的实际发
展需要。
三、农业经济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一)推动农业、工商业的发展
鄂豫皖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
础,是鄂豫皖党政机关在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首
要任务。通过土地革命,实施乡村农业经济建设,
鄂豫皖根据地的农业取得一定的发展,各地区粮食
产量都有不同的增长,如下表[31]。 
土地革命前
每斗田产量
(斤)
300
 220
土地革命后
每斗田产量
(斤)
土地革命后较土地革命
前产量增加情况
绝对量(斤)
380
 240
 180
上产田
中产田
下产田
325
 250
 175
 200
 375
 320
 250
 80
 20
 20
 50
 70
 75
 %
 26.7
 9.1
 11.1
 15.4
 28.0
 43.0
(此表原载武汉大学经济系编印:《湖北麻城革命根据地乘马人民公社地区经济发展史》(初稿),1959年9月)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以上两个地区农业产量在
土地革命开展前后是不一样的,有一定程度的增产。
鄂豫皖根据地党和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积极从事农业
生产,这对于鄂豫皖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是非常重要
的。也正是苏区政府在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动员广
大农民去从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
面对灾荒时,才能渡过难关。土地革命后,为了配
合革命斗争,在鄂豫皖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努
力下,积极发展军需和民用工业,组织经济公社、
合作社等促进商业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一定的农副产品,为工业提供了生产原料,为商业
提供了商品来源,促进了整个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6
这对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促进革命根据地的发
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提高群众革命积极性,促进根据地的巩
固和发展
鄂豫皖根据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措施推动
农业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提
高了广大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农民的生活得到
了改善,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军、拥军运动积极
开展起来。1930年5月至6月,在红军的动员下,
青壮年农民积极参加红军。黄安七里坪檀树岗招兵
站,一天就招兵800人,三天招兵2000人。1931
 
黄梅县发生大旱灾,受灾地区百万畈,灾民十万以
上[21]。1927年5月18日,河南固始河决堤口,灾
民流离失所[22]。在自然灾害面前,农地颗粒无收,
农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以上原因导致越来越多
年3月孝感县七区青山口召开了拥军大会,一万多
人参加,群众敲锣打鼓,放鞭炮,非常热烈。[32]此
外,农民群众还积极地给红军捐献物资,“红军每到
一处,群众结队成群去慰问,送东西、鞋子到红军
的异常热烈”“医院伤病吃的糕、果等都是群众送去
的,堆积吃不光”[33]这充分反映了苏区民众对党和
红军的支持。部分白区民众,因生产生活得不到满
足,大批的从白区群众涌向苏区。[34]
纵观鄂豫皖地区的土地革命,原来鄂豫皖地区
土地占有不均,生产方式落后,地主豪绅通过地租,
高利贷压迫民众,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大革命失败
后,中共开辟了鄂豫皖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重
视农业经济建设。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
性得到了极大提高。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实行农业累
进税,积极动员群众参加农业生产,推动了农业经
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广大民众积极参加红军,支持红军、参加革命,支
持革命,促进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注释:
①鄂豫皖根据地经济建设特点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3);杨林涛.鄂豫皖苏区消费合作社[J].百年潮,
2019,(5);王征.工农武装割据背景下鄂豫皖根据地的经
济生活[J].史志学刊,2016,(1);刘华实,薛毅.鄂豫皖苏
区经济公社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08,(3);刘华实.鄂
豫皖苏区合作社及其运动[J].档案管理,2008,(2);刘华
实,薛毅.略论鄂豫皖根据地的金融事业[J].中州学刊,
2008,(2).
参考文献:
[1] [25] 谭克绳,欧阳植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史简编[M].北
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273-274.
 [2] 巡视六安中心县委工作报告——关于经济、政治、党的组织
和群众斗争的情况(1930年)[A].中央档案馆主编.鄂豫皖
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4册)[C]:57.
 [3] 唐建 . 红安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53.
 [4][8][20] 黄冈县志编纂委员会.黄冈县志[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1990:76,62.
 [5] 《六霍起义》编辑委员会.六霍起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
[6] [14][21] 黄梅县人民政府.黄梅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1985:54-55,54,35.
 [7] [11] 湖北省委党史调查组鄂东分组.党在鄂东地区革命斗争
史资料.1960:5,6.
 [9] 黄安县委报告——政治经济形势、群众斗争情况、党务问
题(1929年)[A].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河南省档
案馆、安徽省档案馆.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五
册)[C].1985 :211.
 [10][12]  谭克绳.鄂豫皖根据地财政经济史[M].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1989:49,52-53.
 [13] [19] 湖北省麻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麻城县志[M].北
京:红旗出版社,1993:83,45.
 [15] [17] 台运行.大别山红军战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
社,2006:2,3
 [16] [31] [34] 谭克绳.鄂豫皖根据地财政经济史[M].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3,91-92,92.
 [18] 陈忠贞主编;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皖西革命史 
1919-1949[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4-5.
 [22] 河南省固始县志总编辑室.固始县志[M].1986:10-12.
 [23] 范京生.国民革命战史第4部第5卷[M].黎明文化事业股份
有限公司,1982:393.
 [24] 鄂豫边苏区的实况(1931年4月16日)[A].载张闻天主
编.红藏[C].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16.
 [26] 陈忠贞.鄂豫皖根据地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394.
 [27]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关于鄂豫皖苏区给中央的综合报告
(1931 年10月9日)[A].中央档案馆主编.鄂豫皖苏区革命
历史文件汇集第1册[C].329.
 [28] 鄂豫皖中央分局通告联字第一号—关于春耕运动的事
(1931年6月4日)[A].中央档案馆主编.鄂豫皖苏区革命
历史文件汇集第1册[C].59.
 [29] 中共皖西特委综方英的报告[R].鄂豫皖根据地工商税收史
料选编.162.
 [30] 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粮食问题决议案
(1931年7月)[A].中央档案馆主编.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
文件汇集第2册[C].18.
 [32] 鄂豫皖特委曾中生给中央的报告(1931年2月10日)
[A]. 中央档案馆主编.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2册
[C].204-205.
 [33] 鄂豫边特委综合报告(1930年12月)[A].中央档案馆主
编.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2册[C].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