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史志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35/K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020X
* 投稿网站
黑龙江史志
《 黑龙江史志 》
级别:省级     分类:社科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当代黑龙江研究所 黑龙江省地方志协会
国内刊号:CN 23-1035/K
国际刊号:ISSN 1004-020X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shizhi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黑龙江史志
主      编:许洁民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黑龙江哈尔滨
定      价:1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
社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204号
邮政编码:150001
范文-辛亥革命后云南军都督府筹修滇桂铁路的历程——发生在民国初期关于铁路修筑的旧闻-黑龙江史志

 摘 要:辛亥云南革命后,新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为解决云南的边疆危机、增强对外交通联络、发展社会经济、摆脱受制于法国殖民者的境况,军都督府不断内外联络、向中央呼吁,迫切想要打通滇桂铁路线。云南人民、军都督府对滇桂铁路的兴筑抱有极大的期望,最终却因资金、建设难度等问题而未能成行。但是,修筑滇桂铁路的努力,为云南的铁路交通建设、对外交通体系构建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滇桂铁路;云南军都督府;近代云南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绝大部分区域属于云贵高原,地形的特征是“山高谷深”,滇西、滇西南山脉河谷纵向分布,严重阻碍云南对外交通的发展。但是,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要道,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就是中国经云南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古代云南与内地的交通联系由于缺乏水路交通,所以多数以陆路交通为主,这些道路不仅道路曲折、距离遥远、路况艰险、耗费时日,还经常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交通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近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铁路交通建设的高潮,云南受地形因素的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发展缓慢,交通建设困难、成本高。随着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云南开启了近代化交通建设的步伐,然而“云南自滇越路成,危机日迫”,[1]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严重的边疆危机。因此, 云南人民及云南军都督府迫切希望建设自己的铁路,
便有了滇桂铁路的修筑之议。
一、“内部涣散、外部侵蚀”的近代云南 “滇系山国,又逼强邻,伏莽既多,外患尤迫。”[1]云南山高谷深,外有强敌环伺,内部时局动荡,“滇土瘠薄,生计艰难”。贫瘠的云南加之殖民者的掠夺和内部的战乱,边疆危机极为严重。近代云南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战乱,政局动荡不安。加之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云南山多箐密,伏莽既多”,在各地形成了严重的匪患。而云南还有严重的“烟毒”泛滥,这些因素使得云南的内部问题极为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而云南的边疆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存在大量的土司势力。许多土司的爱国意识不够,随着清朝的衰亡、英法殖民者的引诱,边疆土司离心,“向外之心”越来越强烈,这些都严重的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和主权。这种“内部涣散、外部侵蚀”[2]的混乱局面,是近代云南面对的最大困境。
法国殖民者修筑的滇越铁路于1910年通车,从昆明出发前往河内仅需两天半,云南开启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客观来说,滇越铁路的通车对于云南的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 “法之铁路直抵滇省”,却导致云南边疆危机大大加深,利权逐步丧失,从而加剧了云南的贫困和危险。 从近代开始,云南人对于改善其与内地的交通条件有着非常强烈欲望,云南急迫的希望能够增强与内地的联系,防止被割裂。面对“内则人心摇惑,外则强邻窥视,岌岌可危”内忧外患的局面,修筑铁路之事已迫在眉睫。
1911年10月30日(旧历九月初九),云南革命党人发动“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建立“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简称“云南军都督府”。革命并未根本改变云南“内部涣散、外部侵蚀”的局面,事实上却是边疆危机更为严重,被外人窃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缅甸、越南沦为英法的殖民地后,云南便成了英法争夺殖民地的前沿地带,是全国边疆危机最为严重的地区,极有可能成为英法的下一个殖民地。为了防止云南被从中国分裂出去,沦为英法的殖民地,急需改变与内地的联系,通过交通建设将云南深度整合到国家的管理体系和交通网络之中去。辛亥革命之前云南历来是 “受协”省份,自然环境恶劣、缺乏近代化的实业, 财政非常困难,对清政府的财政依赖极强,所以筹集交通建设急需的资金也并非易事。
二、滇桂铁路与西南边疆危机
在云南这种对外交通联络困难、缺乏内河航运的地区而言,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相对廉价、运量大、 稳定性好、持续性强的优势尤为明显,对于巩固边防、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也很大。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全国已有大量铁路通车,云南也有滇越铁路的建成。云南更加意识到铁路交通建设的重要性,非常看重铁路交通的建设,在面对当时“内忧外患” 的复杂局势时,对于修筑滇桂铁路的愿望更加强烈。
地方史志军都督府及云南人民都认为,通过铁路运输来加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能够有效的阻止国家的分裂。
改变云南与内地的交通联系条件的想法早已有之,“前清邮传部议定,先修此路,滇人舆论亦已趋重于此”[1]。云南人对于修筑滇桂铁路,在清末已逐渐形成共识。宣统二年(1910年)由云贵总督李经義奏请,清廷已同意修筑滇桂铁路,并“已派员踏勘”。但随着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和辛亥革命的发生,滇桂铁路的推进被迫中断,继续推进滇桂铁路的责任就落到了军都督府身上。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根据历史、地形、海拔高差、资源和经济区分布等因素来看,连接内地的陆路交通主要有四个方向:北向,即经过西昌连接成都,大致沿今成昆线走向;东北向,即经昭通、 盐津、大关连接四川盆地和长江上游;东向,即经曲靖、安顺、贵阳,连接两湖及长江中游;东南向, 大致即滇桂铁路走向。
辛亥革命后,军都督府认为修筑滇桂铁路最能解决严重的边疆危机,既能“夺滇越铁路之利”,还能“便兵商,致富强”,同时解决军事、社会经济发展的急迫问题。民国初年的云南想要修筑铁路面临的困难极多,因此优先考虑的问题是“路线易于成功而便于兵商”。就长远来说修筑滇蜀铁路意义较深远,能够有效连接四川盆地,联络长江“黄金水道”。但是军都督府认为“滇蜀一线尚可缓图,滇桂一线尤切要”,滇蜀铁路向内地拓展的前景不容乐观,川汉铁路的修筑因保路运动而前景堪忧,川汉铁路的修筑过程也非常的困难、曲折。
滇蜀铁路仅连接四川盆地,并不能将云南的铁路有效的与全国的铁路网连接、整合。滇蜀铁路地势落差较大,必经乌蒙山区、金沙江、牛栏江等几大山脉和峡谷,工程技术难度较高、工程量大、需要巨额资金、实际施工线路更长。
三、构筑滇桂铁路对于近代中国的意义
军都督府极力推动滇桂铁路修筑的重要原因是, “以滇邕铁路可以便滇桂两省之交通,并可以夺滇越铁路之势力”,企图用滇桂铁路将云南与广西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并以此来削弱云南对滇越铁路的依赖, 削弱法国殖民者对云南的影响和控制。当然,也有发展经济的考虑,“个旧之锡,虽著成效,但运送至港,仍须假道越南,路权在彼,动遭挟制”[1] ;也有与法国殖民者争夺利权的企图,“个旧产锡输出外洋,向来自碧色寨运至海防,每吨需车费四十元。 现滇越铁路公司议加五元……而运输未便,仍须仰鼻息于外人”[1]。这些,都是军都督府极力推动滇桂铁路建设的重要原因。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滇桂铁路的兴筑主要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巩固西南边疆。“滇粤交通互相策应, 可固国防”[1],远期规划“期与粤汉路衔接较便”, 云南能够加强与两广的联动,便于共同的军事行动。 增强云南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联系,甚至可以联通广州和香港地区。适当延伸后,西南三省能够获得便利的出海口,还可以适当延伸连接京广线, 有效的将云南的铁路网络与全国铁路网络打通,整合入全国铁路系统之中,全国的铁路网便能够影响到更加偏远的边疆地区。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将云南、 贵州和广西连为一体,以共同抵制英法殖民者在中国西南的拓张和渗透。
二是减少滇越铁路控制。“与滇越不平行,免资外人口实,且离越较远,利于兵事”[1]。滇桂铁路的修筑主要是为增强云南的对外交通,特别是打通与华南地区的交通联系,英法殖民者反对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且有利于两广与云南联系在一起,摆脱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此路一通,则滇越—线之势顿失,既可以阻其伸张之势,并可以徐图赎回之机”[1]。军政府希望用新修铁路来抵制英法殖民者在云南的扩张和侵蚀,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收回滇越铁路之利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三是“经滇、黔、桂三省之地,可扩商业,可辟荒土”[1]。对于较为贫瘠的西南地区来说,交通建设的产出效果是极为明显的。特别是像云南这种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滇中五金矿产之富,甲于各行省,只以输运未能捷速,无人投资开采。间有集股
22
试办者,每因销路不畅,成本过巨,多所亏折”。云南的铜、锡、煤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导致开采成本过高,又缺乏便捷的交通运输,所以无人来开采矿产。“货弃于地,致启外人觊觎之渐者,皆由铁路不通,交通不便之故”[1]。 很多的货物因交通运输的问题,只能被迫滞留在此地,从而导致外国人多有觊觎之心。“东昭矿产,便于转运”,云南东北部历来是云南最重要的矿产区, 是“滇铜”的主产区,“滇铜京运”对于清廷来说极为重要。但是运输非常困难、成本极高。如若能利用铁路进行矿产运输,必然能够有效的降低外运成本,且效率更高。
四是有利于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滇桂铁路的优势是“路线较短,成功较易,需款较省”。基本规划是“其路线尤以曲靖经兴义、百色达南宁为宜”, 军都督府还希望“尤以此线延长至龙门岛为宜”,以获得北部湾的出海口,其线路走向基本与今天南昆铁路相同。滇桂铁路所经的云南东部、南部地区地势起伏相对较小,较少跨越大的河流,修筑成本和修筑难度较低。若延长到广西的龙门岛“……可泊兵轮,而港口甚窄,间有暗礁,新到之船,亦难遽窥堂奥,可并营军港以屯海军。将来铁路、军港首尾衔接,滇、桂不至坐困,庶可巩固国防”[1]。滇桂铁路的走向基本呈直线,线路较为节省,铁路一旦修成能够将云南最发达的滇中地区、贵州的西南和广西的核心区打通。“滇川、滇黔两线将来便于延长”,军都督府希望以滇桂铁路的构建为起点,远期规划多条对外联络的铁路线,以构建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系统,增强云南对外交通的便捷度。
铁路运输在云南这种地形复杂,又缺乏对外交通线路的边疆省份来说,价值极大,能有效的将云南整合到中国的发展之中,对于云南来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加速器。所以,军都督府和云南人民对于滇桂铁路的兴筑抱有极大的期盼。滇桂铁路的修筑对于巩固西南边防、削弱英法在云南的渗透、发展云南的社会经济意义巨大,虽然经军都督府的反复呼吁,积极推进。但是,“滇桂铁路叠嶂层峦,工程较巨”,修筑铁路需耗费巨额资金和技术条件的支撑,“滇自反正以来,整理内治,扩张军备,经费骤增,入不敷出,深恐财政支绌”,资金缺乏、无技术条件、工业基础薄弱都是修筑铁路的难题。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农业社会的根本状况并未改善,难以满足工业交通建设的基本需求,也缺乏工业交通建设的内在动力和资本积累。最终,“前经滇省设立公司,亟图自办,而路长款绌,迄无端倪”[1],滇桂铁路的修筑未能最终建成,仅停留在规划之上,严重限制了云南对外交通的建设。在中国的铁路建筑史上,云南在东南方向的铁路工程“南昆铁路”,在1997年最后建成。
参考文献:
[1]周钟岳.天南电光集[M].收藏于云南省图书馆。
[2]周钟岳.云南民治实进会第二次宣言书[A].周钟岳.惺庵演讲集(卷一)[C].收藏于云南省图书馆,手稿。
[3]民国云南通志馆.续云南通志长编[M].昆明: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印刷厂,1985.
[4]云南通志馆.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