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智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22-1357/C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208
* 投稿网站
才智
《 才智 》
级别:省级     分类:社科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中国吉林高新技术人才市场
主办单位:吉林才智杂志社有限公司
国内刊号:CN 22-1357/C
国际刊号:ISSN 1673-0208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cz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才智
主      编:张帆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吉林长春
定      价:2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吉林省长春市建设街2650号
邮政编码:130021
范文-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思考和建议-才智

 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以天津市宁河区为例
潘利营
天津市宁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301500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也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深入天津市宁河县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培训仍面临培训资源匮乏、培训结构失衡等方面问题,为此,需要社会各领域予以关注。
关键字: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笔者深入天津市宁河县实地调查,该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亟待提高。2014年底宁河区乡村户数7.8万户,农籍人口27.98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11.4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0.9%。平均每户1名劳动力,剩余劳动力3.5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1%。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的趋势愈发凸现出来。目前宁河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5%左右。
(二)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外出打工,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逐渐增多,工资性收入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大。从800户农民收支调查情况看,平均每户工资性收入4720.41元,家庭经营收入6991.38元,财产性收入2666.81元,同比分别增长19.3%、4.6%、1.1%,工资性收入增幅最高,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以农业生产为主,转移就业以工业生产为主。总体来看,第一产业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行业。调查显示,2014年宁河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分别是6.5万、3.4万和1.55万,分别约占56.8%、29.3%和13.5%。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趋利性强,比较分散,主要以工业为主,其次为批发零售、建筑业、输送业和服务业。
(四)“三多三少”现象突出。目前,宁河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定向招聘、中介流动、自主创业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格局。总的来看,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局面,即无序流动多、有序流动少,粗放型劳动力转移多、技术型劳动力转移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多、中年劳动力转移少。800户的调查资料显示,政府组织务工的占5%,95%是通过亲属介绍和招聘会外出务工;无知识或知识很少者占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79.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7.4%;16-35岁占65%,35岁以上的占35%。
(五)劳动力转移途径多元化。宁河区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就地发展乡镇企业和利用农闲时间搞非农产业、农忙时歇业务农,“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或叫打短工、非正规性就业;二是走出去,即通常所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或叫农民工、正规定性就业;三是创业型就业,在本乡镇或本区从事运输、加工、流通、餐饮等服务业。在这三种途径中,以第一、三种途径为主,就业地点以本市范围为主,约占95%以上,这与宁河区地缘、资源和生活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培训、送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福利活动。据统计,2013年到2015年10月,宁河区共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班292个,涉及焊工、叉车司机、维修电工、铸造工等十几个工种,共培训农村劳动力 14276 人,其中通过技能鉴定领取职业资格证书的4952人。经培训鉴定就业协议的农村劳动力6784人,培训就业率达 47.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培训体制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要由人力社保局主导进行,各乡镇政府和职能委局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没有专门培训机构,也没有专人负责,更没有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长效机制。同时各部门之间在工作中缺乏沟通协调,工作只是单打一,形不成合力,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进展缓慢。
(二)培训机构不健全。以宁河为例,目前能够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仅有劳动职业技术学校、农机化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这些机构良莠不齐,训机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和实训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需求,很难承担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任务。
(三)培训结构不合理。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居前五位的是叉车司机、营业员、中式烹调师、农业实用技术和计算机操作员。2015年前三季度,宁河区这5个工种培训人数达2119人,占培训总数的80.8%。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可选择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种少,培训项目过于集中,而且均为短期技能培训。
(四)培训就业不衔接。有些培训机构急功近利,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地区发展需要,只组织开展一些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的工种,而农村劳动力由于缺少就业指导和市场用工信息,参加培训带有一定盲目性,造成培训就业率低,致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够。
三、关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建议
(一)提升培训意识。积极营造重视农民就业培训的社会氛围,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从“要我培训”转化为“我要培训”。同时,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管理机构,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二)整合培训资源。允许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培训基地资格认定的竞争,逐步创新培训机构社会化机制。根据各自的培训优势,建设一批能承担长期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同时,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使它们的培训机构成为特色技能培训项目的重要力量。例如,荣亨集团和天钢集团下属的技能培训中心是宁河区企业职工岗位培训的典范,企业在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将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三)强化以需定培。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用工单位需求和农民的愿望,以需定培,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尤其要注重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灵活有效的福利培训制度,让农民根据市场和自己需要来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实现社会培训资源的共享。
(四)完善投入机制。根据宁河区2015年1-9月份培训资金投入构成分析,总投入为365.36万元,其中政府财政资占98.35%,企业投资占1.65%。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责无旁贷,但是光有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导向,完善政府为主体,企业和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担的多元培训投入机制。
(五)搞好配合衔接。应该准确把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及时、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根据市场需求,设立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的联系。同时,要加强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的协作,积极扩大订单、定向和委托等多种培训就业相联系的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效果和最终就业率。
参考文献:
何庆兰,《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瑞芬,《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与对策》,200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