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纵横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650/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2064
* 投稿网站
中国科技纵横
《 中国科技纵横 》
级别:国家级     分类:科技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国内刊号:CN 11-4650/N
国际刊号:ISSN 1671-2064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仅支持在线投稿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纵横
主      编:梁玉超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25.00元
收      录:万方、龙源
社      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30号
邮政编码:100025
范文-社会工作教学与实践中的互联网思维 --基于世界大学城信息化教学的思考-中国科技纵横

 社会工作教学与实践中的互联网思维

          --基于世界大学城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吴丽月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内容摘要】在互联网发展及信息化发展时代,社会工作教育面临发展中的挑战,本文认为教学空间是互联网和教育教学结合的完美表现形式,并从平等、尊重与自由、共享和分享、个性与多元、参与与去中心化等社会工作的视角解读网络教学与社会工作在理念上的相通性。并指出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促进了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社会工作实习实践等方面应用及改革的作用。
【关键词】 参与  去中心化   互动   分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网络技术逐步打破了人类传统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模式,开始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们大量的运用Email、QQ、MSN、网络平台等交流平台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习、渠道变得更加便捷,多元。教学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是以个人空间建设为基础,基于实名制开放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在世界大学城推动教学空间的背景下,我们寻找着社会工作教育的空间教学新路径。
一、教学空间是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完美结合
从互联网的内在精神和传播属性来看,除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她从一出现就具有了教育与倡导的功能。互联网首先是一个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带来了一种对原来文化、价值、方式、思想的冲击,最终这个技术创新渠道发展成了一个文明的载体。互联网的出现最早起源于军事,目的是创造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以防止战争中全国军事指挥中心因瘫痪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却意外的构建了一个可以实现平等、去中心化、共享和创新的虚拟世界。教学空间建设将教学教育应用到了互联网,拓展并延伸了互联网的教育与倡导的理念。
教学空间中每一次的分享与发布都可以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教学空间强调的是一种人际传播、信息创造者和分享者的统一,被关注激励激发了参与者的热情和动力。为了尽可能的规避一些网络风险。教学空间采取实名注册性增加了人们对于教学空间建设的责任感,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教学环境。在这样一个安全和可利用的平台上,使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互动和参与的鼓励,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得以传播和延续,教学空间是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完美结合。
二、社工理念与互联网思维的对话
1、平等、尊重与自由
     具有社会大众舆论导向功能的互联网体现的平等、多元、自由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中的 “公平正义、尊重人、追求公众福祉、尊重”等理念相一致。(李素菊 2009)社会工作的理念认为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被尊重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穷人、残疾人、麻风病人……,他们都拥有同正常人享受公共设施的权利、表达的权利。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依托互联的基础上产生,她具有突破地域、民族、时空、身份的限制,在互联网里,人与人的思维是平等的,思想是自由的,环境是包容、开放的,空间是互助。其平等、自由、包容的属性与社会工作理念倡导的自由、平等、尊重是有着相通性的。互联网赋予了人表达和发表的权利。
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打破了教育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实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话语权的表达,交流更加平等,实现了对等的交流,开通了学生集体诉求表达的途径,学生在教学过程和选择上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尊重。
2、共享与分享
社会工作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分享”的理念,注重教学和实践过成中的“共享”与交流。社会工作在服务的过程中,强调受助者和参与者之间意见的表达,诉求的表述、工作者相互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说“分享”是社会工作者者很重要的一种工作手法和理念。通过交流,我们可以掌握到一手资料,了解服务的进展和效果。因为了解和交流可以反思其工作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也是因为“分享”,使得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和专业素养逐步提升,服务开展更加有效。
在教学空间上,我们以发表微博、发表空间日志、发表图片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知识和教育的传播,提升了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丰富性,其共享和分享的精神是使得空间充满活力的重要精神。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却大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人们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更是以其公共性与共享的精神使得其迅速的发展,并得以推广。教学空间最大的魅力在于他以共享的方式实现跨地域、跨时空的传递和交流,信息创造者和分享者的统一,使得被关注成为其继续共享的动力,以共享促进了交流和传播。
社会工作的“分享”理念与教学的“共享”理念相同。基于此,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学空间得以推广和传播,以共享的方式,分享教育教学成果、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方法。
3、个性化与多元化
 1976年,布特雷姆在《社会工作本质》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对人的基本信念与理念包括一是对人的尊重,二是相信每个人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三是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聂鹏,2010)。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社会工作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化的特点,善于用多元化的视角看问题。多元化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视角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念[ 社会工作方法   聂鹏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年8月 第一版P3-11]。
教学空间的强大技术手段,使得网络使用者可以实现突出个性,释放自我的特点。因为网络的包容性,使其具有了多元化的特性。教学空间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栏目,和用多样的方式、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比如社会工作学院的教师栏目有专门设置一个实务导师制和个人特色栏,这些栏目的增加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作出的,即突出社会工作学院突出实务的特点也能体现教师的个人专长、又能体现教师的特色。学生可以设置自己感兴趣的栏目,选择喜欢的背景照片,模板,突出个性的展示风格,教学空间激发了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和百家齐放的特点。
教学空间是在思想一致基础上,以多元的视角,充分允许教师和学生个性的表达。这些与社会工作强调的尊重个性、和多元视角有着一定的相通性,教学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教师的专长,使得建设更具丰富性和创新性。
4、参与与去中心化
社会工作经常强调“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服务中注重参与式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互动和教学参与,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也在参与的过程中去中心化,使得每个学生能参与到课程中,强调教师的去中心化,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淡化了传统信息传播金字塔中的“信息中心”,而让原来传播中的“受众”成为了新的信源,人人都是中心(段笑那,2007)。[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6691153.html]在教学空间中,老师是信息传递的指引者,而每个人都有分享的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而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中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成为网络的中心, 教学空间正是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参与。通过教学空间,让老师和同学就课程问题,实现网上的互动。以批改作业,网络互评、空间互访留言的方式,给予了大家极大的空间参与热情,去中心促进了参与,参与体现了去中心化。
三、信息化教学促进社工教学方式的改革的实践
互联网思维与社会工作在理念上的相通性,促进了社会工作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推进了信息化技术在社工教育教学,社工实习实践、社工行业发等方面的应用。教学空间让我们看到教育和互联网正在一体化。
1、信息化教学应用于教学管理,促进团队文化建设
信息化教学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开放性、教学空间促进了师生掌握信息的对等性、保障了信息的无障碍传递、将空间建设应用于教学管理,使得文件精神、政策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有效,准确,增加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开放性,每个老师都可以通过空间的共享,获得教学管理的最新信息。在管理的途径上更加开放,方式上更加多样化、管理的过程促进了人性化、提升了团队的文化建设。
2、信息化教学应用于教学过程,促进师生互动和参与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人们的交往与人际沟通的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向,改变了文化和价值观。教学空间的共享和自由实现了去中心化。课堂参与以网络的方式呈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的机会,空间与空间的互访、空间微博发布,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增强了互动。同时空间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使得师生随时随地通过空间进行学习交流、沟通,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教学空间极大的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和参与。
3、信息化教学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促进社工理念的传播
社会工作者注重专业实践的特性,教师用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将实践的过程进行展示,与学生进行督导交流。教师在空间上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空间督导过程的记录性、过程的监控性,所有浏览的人都可以看到社工实践和督导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工作理念的传播,影响了专业学生对实践的重视。
4、信息化教学应用于实习实训,促进过程化管理。
社会工作的实习遍布全国的各个省份由于时间、地域等限制,督导采取定期走访的方式,往往无法跟进整个实习的过程,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支持。教学空间可以突破这种地域性、时间性的限制,实现及时的交流、反馈。同时,将教学空间建设应用于社工的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刘焕新.过程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08,(04)
],公正客观的评估、考核是对现在的实习考核体系的有效补充(刘焕新,2008)。可以在教学空间批阅学生日志、记录督导过程、下企业的图文日志。学生设置相应的栏目,师生通过网络互动,结合现场的督导进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这将有利于对顶岗实习打破空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便于过程考核和监督。
社会工作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的表达,注重自由、尊重人的个性、强调共享与参与,以及多元化的视角。这些社工理念的特质与教学空间倡导的互动、多元、平等、去中心化等理念相一致。这促进教学空间建设与社工教育教学的完美融合。教学空间建设在社工的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专业实践和实习实训等方方面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的作用,促进了社工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素菊 论宗教的社会工作意义  中国宗教  2009年3  P24-27
2、社会工作方法   聂鹏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年8月 第一版P3-11
3、刘焕新.过程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08,(04)
4、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5
5、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37
 6、 段笑那,《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66-68
作者简介:吴丽月,女,汉族,1982年8月出生,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 “双师型”教师。擅长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服务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