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看法
高燕
永康市交通运输局, 浙江省永康市321300
摘要: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在事业及行政单位的工作经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行政事业 内部控制 存在问题
一、前言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其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经济业务较为简单,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在事业及行政单位的工作经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几个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不足,执行不到位。良好的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但部分经济业务较为简单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不足,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有些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错误地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也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内部控制当作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手段。有的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照抄照搬,不切实际,流于形式,导致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或无法执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财务核算水平不高,监控力度不够。受前些年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影响,有的单位取消了原有的会计和出纳,只设报账员。在财政部门会计集中核算期间,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人员或调岗,或退休但不补充。在这两年财务核算回归单位后,会计人员相对缺乏或业务生疏,导致财务核算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非会计专业人员从事财务工作;有的单位会计人员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控制、相互监督的作用,安排不合理。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无法对单位的财务和业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控。
3、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低下。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环节已较为规范。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钱轻物的思想,在固定资产的保管和使用环节仍存在较多问题:(1)单位内部对固定资产管理脱节,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资产管理部门不清楚资产价值,只管实物分布。长此以往,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无法核对;(2)不同单位之间的固定资产转移,未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也未进行账务处理;(3)对一些不能使用的、报废的固定资产长期不进行清理,堆积成山,占用了大量的办公空间。由于疏于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资产保养、维修不及时,造成设备快速老化,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缩短了资产使用寿命。
4、预算编制粗糙,控制力度不够。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仍根据上年收支情况、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简单核定,大部分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2)预算执行力不强。预算是单位财务部门按财政部门要求的口径进行编制,实际执行与预算是两张皮,或不按预算执行,预算只是应付财政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数据;(3)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或追加较为常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1、增强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确保内部控制执行到位。首先,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六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真正树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其次,单位各个部门和人员要加强内部控制知识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第三,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第四,按照权责明确的原则设置单位的内部机构,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确保内部控制执行到位。
2、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加强监控力度。首先,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其次,建立健全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和完整。第三,明确划分职责权限,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监控作用。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首先,要提高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政策的宣传和学习。其次,建立规范和完善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卡片,对单位之间的固定资产转移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和进行账务处理。第三,建立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对于老旧资产及时按规定进行报废处理。第四,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意识,加强固定资产使用、监督环境建设,明确部门职责,强化责任,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固定资产的运行质量,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4、规范预算编制,加强管控力度。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制度,预算编制应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1)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2)建立内部预算编制和执行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有效执行,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度,充分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