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文化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637/G0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1145
* 投稿网站
现代企业文化
《 现代企业文化 》
级别:国家级     分类:经济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
主办单位:中国工人出版社
国内刊号:CN 11-5637/G0
国际刊号:ISSN 1674-1145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xdqywh99@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现代企业文化
主      编:易正春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24.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财智国际大厦C座1702室
邮政编码:100083
范文-建筑企业基层青年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现代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基层青年

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李燕语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李燕语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   本文针对建筑企业基层青年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当前建筑企业
基层青年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文章从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创新文化活
动形式、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这些对策有
助于提升建筑企业基层青年的文化素养,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建筑企业   基层青年   文化发展   对策   创新
企业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的支撑,其思想活跃、
创新能力强,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的活力、创
造力和执行力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加强基层青年文化
建设,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企
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提升员工凝聚力、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当前建筑企业基层青年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
解决。
一、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建筑企业基层青年文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显著
特点。首先,基层青年员工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
素养,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待加强。当代
企业青年员工成长于信息时代,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
事物快,易于接受新技术、新理念,能为企业注入活力;
个性鲜明,敢于表达,价值观更加多元化,注重个人发
展和自我实现,注重自我价值,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推
动企业创新其创新意识强;学习能力强,可塑性高,学
习意愿强烈,能够快速掌握新技能,适应行业变化;职
业发展愿望强烈,竞争优势强,渴望成长,在入职以后
往往期待清晰的职业路径、晋升机会。然而,在工作经
验不足、高强度工作的情况下,青年员工缺乏经验、抗
压能力较弱的特点也呈现出来,团队协作意识有待加强,
部分青年员工注重个人表现,团队合作意识较弱,对企
业忠诚度相对较低,他们更关注个人发展,流动性较高,
价值观多元化带来了管理难度增加,传统管理方式可能
难以适应。
其次,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基层青年员工长期
处于项目一线,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参与企业文化活动
的机会较少。再者,基层青年员工的思想活跃,创新意
识强,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展示平台。面对建筑企业一
线施工现场条件复杂,项目分布广泛、流动性强,职业
流动性高的工作属性,留住青年人才成为建筑企业的一
大挑战。作为青年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
基层青年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向
心力的基层青年企业文化,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对企业的
认同感。因此,加强建筑企业青年文化建设是适应行业
发展趋势、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必然
要求。广大建筑企业应高度重视青年文化建设,采取有
效措施增强企业文化凝聚力、感召力,才能适应行业发
展趋势,增强企业竞争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引导
青年员工树立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激发青
年员工创新活力,促进青年员工技能提升,激发青年员
工参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在人才竞争中吸引和留住优
秀青年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
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从青年员工个人发展角度来看,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能够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参与各种文
化活动,基层青年员工可以拓宽视野,增强沟通能力,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青年员
工的职业发展,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此外,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还能够激发青年员工的创新
潜能,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实现个人
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二、建筑企业基层青年文化建设现状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下,企业青年员工面临
着各种思潮的冲击,企业采取各种引导性的举措,在一
定程度上在青年文化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
建筑行业特性,短板也较为凸显。
积极方面。一是重视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企
业认识到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加大投入,开展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二是活动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
文体活动外,积极探索新媒体平台,把握新时代青年职
工队伍发展的主题,开展线上学习、知识竞赛等,搭建
建功立业平台服务青年成才、开展特色文体活动关爱青
年成长、组织单身青年联谊解决青年婚恋问题,增强青
年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三是青年参与度提升,随着
活动形式的丰富和内容的创新,企业重视倾听青年心声,
了解青年诉求,关注青年动态,保障青年权益,越来越
多的青年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存在问题。建筑企业自身基层青年文化发展面临诸
多挑战,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往往侧重于管理层,忽
视了基层青年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化活动
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基层青年的参与热情。此外,建筑
行业的高流动性和高强度工作特点,也使得基层青年员
工难以持续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建
筑企业基层青年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文化氛
围和凝聚力。认同感不足,部分企业欠缺对自身文化品
牌的提炼,宣传工作不够响亮,与青年需求的脱节,导
致部分青年员工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归属感,被动参与
的情况依然存在。缺乏系统规划,一些企业对青年文化
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规划和长远目标,
导致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内容形式
单一,一些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在传承传统
文化的同时,未能充分结合青年员工的特点进行创新,
导致文化建设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满足
青年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缺乏专业人才,一
些建筑企业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导致文化活动策划水
平不高,文化产品品质较业余,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地
域限制明显,建筑企业项目分散,青年员工流动性大,
给集中开展文化活动带来一定困难。工作持续性不强,
部分企业的文化建设缺乏持续性,往往流于形式,难以
形成长效机制。领导带头参与度低,一些企业领导亲自
参与青年文化建设活动的频率不高,不能了解青年员工
的真实想法,拉近与基层员工的距离。
三、建筑企业基层青年文化发展对策
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将青年文化建设
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规划,明
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坚持价值观引领,结合企业文化
和青年特点,明确青年文化的核心理念等,引导青年员
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文化认同,通过宣传、培训
等方式,增强青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在
思想上与企业保持一致。健全体制机制,依托社团、党
群服务中心、基层文化场所等阵地,建立青年文化建设
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
面。提高建设投入,从资金保障、政策支持、流程建设
等方面,加大对青年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文化活动
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场地保障。
2. 强化阵地,打造多元化文化空间。完善文化基础
设施,为基层青年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资源。企
业可以在项目驻地设立文化活动室、图书角等设施,为
青年员工创造便利的文化学习环境,同时利用互联网技
术搭建线上文化平台。设立文化活动室,在项目驻地配
备图书、报刊、棋牌、电视等设施,满足青年员工日常
文化娱乐需求,可设立“职工书屋”,定期更新书籍,
鼓励青年员工阅读学习;建立线上文化平台,利用互联
网技术搭建线上文化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文化论坛等,
发布文化活动信息、分享优秀文化作品、开展线上互动
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青年员工随时随地参
与文化活动;建立特色文化空间,结合项目特点和青年
兴趣爱好,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如在绿色建筑项目中设
立环保主题文化角,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中设立传统文
化体验区等;丰富图书资源,满足青年多样化文化需求,
定期采购青年员工喜爱的书籍,涵盖文学、历史、科技、
管理等多个领域,满足青年员工不同的阅读需求;丰富
数字资源,引进电子书、有声书、在线课程等数字资源,
方便青年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丰富文化设
备, 配备投影仪、音响、乐器等文化设备,为青年员工
开展文化活动提供硬件支持。此外,要加强管理,提高
文化设施利用率指定专人负责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
护,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制定文化设施使用管理制度,
明确开放时间、使用规范等,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读书分享
会、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吸引青年员工积极参与,
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3. 加强基层调研,掌握青年动态。建立调研机制。
定期开展每季度或半年的青年员工心理动态调研,了解
其思想状况、工作压力、职业发展需求等,同时,加强
与人力部门的协同工作,针对特定问题(如职业倦怠、
工作压力、团队协作等)进行专项调研,深入分析问题
的根源。丰富调研形式,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涵盖工
作满意度、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确保数据的全
面性和代表性;利用新员工入职培训、团干部培训等契
机召开座谈会,定期组织青年员工座谈会,鼓励他们畅
所欲言,表达真实想法和诉求,同时利用企业微信公众
平台留言或匿名反馈系统,收集青年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关注心理健康。引入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定期对
青年员工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同
时,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青年员工提供心理咨
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疏导情绪。企业要定期开
展心理健康讲座或培训,帮助青年员工掌握情绪管理和
压力应对的技巧。
4. 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文化内涵。除了线下开展技
能竞赛、创新创效、志愿服务等传统文化活动,结合建
筑行业点多分散特点和青年员工需求,搭建新媒体平台
矩阵,开设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短视频账号等形式,
发布青年员工的工作日常、文化活动、技能展示等内容,
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开发或利用现有的企业内部社交
平台,创建符合企业属性的“青年园地”“青年公社”
等文化专区,开展线上互动挑战、才艺展播、“青年榜
样访谈”“企业文化宣讲”“技能培训直播”等活动,
方便员工线上交流互动,增强活动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模式,增强活动的吸引
力和参与度。注重挖掘和宣传青年员工中的先进典型,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青
年员工的参与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提升企业文化
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5.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文化人才。加强对现有文
化骨干的培养,提升其策划、组织和实施文化活动的能
力,积极引进专业文化人才,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鲜
血液,鼓励青年员工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在实践中锻炼
和成长。制定专项规划,将文化艺术人才培育纳入企业
人才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培育规划,明确目标、任务
和措施,纳入员工职业发展评价体系,为有特长的员工
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依托企业党群部门,设立专项资金
和机构,如企业文化艺术社团、文化艺术小组,设置文
艺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活动开展和设施建设,负
责企业文艺工作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估反馈。搭建
文化艺术展示平台,企业应当定期举办企业文化艺术
节、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等活动,鼓励员工参与文化
艺术创作,如编写企业故事、创作企业歌曲、设计企业
文化标识等,利用新媒体手段为具有相关特长和专业能
力的职工提供展示平台,通过文化沙龙、内部选拔、比
赛推荐等方式,挖掘青年文艺骨干。开展文化艺术培训,
邀请专业艺术家、文化学者为员工开展音乐、舞蹈、绘
画等文化艺术培训,通过青年工作坊、文化讲座、读书
会、文化沙龙等形式,提升员工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照导师带徒制度,邀请外部专家或企业内部资深员工
作为导师,指导青年文化艺术人才的成长。推动文化与
业务融合,通过文化赋能业务,将文艺元素融入建筑企
业主责主业,聚焦一线生产、创新创效、品牌宣传等环
节,鼓励员工将文化艺术与施工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
艺术手段助力工程项目质感升级,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打造企业独特的文化品牌,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
升员工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力,建设更全面的青年文
化骨干队伍。
6. 注重因地制宜,克服地域限制。针对建筑企业项
目分散的特点,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组织形式,
以项目联合、区域联动等形式开展活动。首先,建立区
域文化联盟,将地理位置相近的项目联合起来,定期组
织区域内的运动会、文化节、技能竞赛活动,每个区
域设立文化活动负责人,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活动
策划和组织实施,建立区域内的线上交流平台,各项
目之间共享活动资源,如场地、设备、物资等,降低活
动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更促进了各单位间的交流互
动,增强整体凝聚力。另外,利用在企业内部社交平台
或App上建立虚拟社区,使用新媒体平台、直播间的
形式组织线上摄影比赛、短视频大赛、知识竞赛,员
工分享文化活动心得、展示才艺,让分散的员工都能
参与其中。建筑企业基层项目文化建设,要紧扣小型化、
分段式、自主化几个关键词,结合建筑行业特点,牢牢
把握文化助力一线生产、为施工生产任务鼓足干劲的主
要目标,同时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以更好的精神状
态投入主责主业中。
四、结语
建筑企业基层青年文化建设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
展的重要抓手。它不仅能够增强青年员工的归属感和
认同感,还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推动企业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应高
度重视青年文化建设,结合青年员工的特点和需求,
创新文化建设形式,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建立长效机制,
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员工素质,履行社会责任,
应对挑战。
加强建筑企业基层青年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
的任务,需要企业上下共同努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思路,才能打造出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符合青
年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
文化支撑,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