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参考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72/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058
* 投稿网站
中学教学参考
《 中学教学参考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5-1372/G4
国际刊号:ISSN 1674-6058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cankao2001@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主      编:邓国勋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定      价:13.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广西教育学院内)
邮政编码:530023
范文-试论“问题”教学的方式与价值-中学教学参考

 试论“问题”教学的方式与价值

衡晓刚
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 213115
 
摘要:问题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是思维前进的动力。文章认为,“问”有“提问”和“问题”之义,应以提问是否指向教学重难点将学生的问题分为三类,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指出,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问题教学的实质是师生间的沟通与对话。
关键词:问题类型 教学方式 教学对话
一、“问题”的类型及其教学方式
教学有重难点,学生“提问”是否指向教学重难点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学生“提问”能判断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浅程度。教学实践中,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为三类,并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类,与教学重难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可建议学生课后个别交流。
如学习《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时,学生会发问,天主教会和世俗王权的关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涉及到整个中世纪的历史,且与单元主旨关系不大。因此,在课上不亦充分展开,可在课后加以解决。
第二类,与教学重难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学生可独立思考,自己解答;也可相互交流,共同讨论解决。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文学三杰的代表作是如何体现人文主张的?就是一个可以自己解答或通过讨论解答的问题。教师只要提供代表作的一些具体材料,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即可。如教师可提供如下材料: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曾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同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作品《摩西》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人性,是对天主教什么神学思想的离叛?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便可得出答案:代表作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于自由平等的自然人性的追求,对束缚等级的离叛。
第三类,与教学重难点关系密切的问题,教师就要以学生的“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
如“各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和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便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与发展》一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探究型问题加以解决。如下:
问题探究一:以《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为例说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分析《九十五条论纲》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结合《论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论证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问题探究二:结合各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简述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通过系列问题的探究,学生会逐步理清各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及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整理如下:
时期 含义 发展历程
文艺复兴时期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追求现世享乐、自由平等和理性科学。 感性到理性
宗教改革时期 宗教信仰自由。
启蒙运动时期 强调人的思考与判断。
二、问题教学的实质在于师生间的对话
怎样激发、引导学生发“问”?怎样指导学生在“问”中学,请见拙文《试论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生成与解决》。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这些都是教育功利化背景下师生在课堂中无耐之举,都没有触及“问”的实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师生、生生对话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历史课堂的“问”是以“问”为契机搭建的师生、生生之间触及精神的有机互动的桥梁。
如将明清之际的儒学与西方启蒙思想比较后,有同学就会问,中国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为什么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的答案总能得出一二,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给了我们答案:学生有生存、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的问题实际上是对自身如何生存的思考,是渴求得到他人尊重的一种表现,是对自身及中华民族更好发展的一份展望。
“问”是师生、生生对话的桥梁,不仅是教学机智和学习智慧的体现,更是师生对于生命关照、人文关怀的体现。“问”的作用和意义要立足于此,舍之,则“问”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