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
“三农”情怀培育策略
杨希贤 任兆昌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培育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 “三农”情怀是破解乡村人才瓶颈
的重要举措。立足 “三农”情怀的核心内涵,深度剖析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分析培育涉农高职学生
“三农”情怀中的各类困境,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维度出发,提出系统化的培育优
化策略,为涉农高职院校提升 “三农”情怀育人实效提供参考,助力涉农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技能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三农”情怀;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三农”人才培育逐渐成
为学界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多聚焦涉农院校 “三农”
情怀培育的困境及其优化路径,例如赵伟等指出涉农
院校存在培育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1],邱泽慧等提
出了构建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培育体系[2]。然
而,现阶段针对涉农高职院校这一特定对象的系统性
研究略显不足。作为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输
出源,涉农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 “三农”情怀方面兼
具实践性与创新性需求。本研究将立足该领域,深度
剖析契合高职教育特色的 “三农”情怀培育策略,对
于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意义重大。
一、“三农”情怀的内涵解构与时代价值
(一)“三农”情怀的多维内涵
“三农”情怀指的是深耕于农业、农村、农民领域
的情感纽带与价值坚守,其核心内核涉及三重维度。
先是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即需以共情之心理解农民的
生产生活困境,这就需以服务农民需求为行动起点,
在提供技术帮扶、化解基层矛盾时,切实传递人文关
怀;从对乡村的深层认同出发,要求洞悉乡村生态肌
理及文化根脉,从产业规律、社会治理直至乡风民俗
形成系统性认知[3];最后是对农业的专业热忱,主要
体现为投入田野深耕技术的实干精神,要求在农耕实
践中较好地锤炼技能。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三农”情怀的时代
价值
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三农”情
怀培育承载多重时代使命。具体而言,培育 “三农”
情怀是破解乡村人才流失困境的核心抓手,可通过强
文章编号:1674-4810(2025)10-0066-04
化学生对农村的情感归属,引导其扎根基层填补人力
缺口。与此同时,“三农”情怀是驱动农业技术创新的
重要引擎,“三农”情怀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智慧农业、
绿色种养等前沿领域的主动性。此外,“三农”情怀的
培育可助力学生职业成长,使其在服务 “三农”中明
确自身职业定位,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契合高
职教育德技并修的基本育人目标。[4]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 “三农”
情怀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内容体系的局限性
目前来看,涉农高职院校教育内容与 “三农”情
怀培育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突出表现为课程设置与乡
村实践存在结构性断层。一方面,专业课程体系滞后
于农业现代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仍以传统种植养殖
技术为主干内容,智慧农业传感器应用、农产品直播
电商运营等新业态知识占比较低,[5]这就导致学生对于
现代农业的认知停留于传统印象。另一方面,高职院
校思政教育缺失农味特色,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等相
关课程案例中,已纳入袁隆平院士等农业领域模范人
物案例,包含鼓励学生深入基层、走进农村、了解农
业、走访农户的相关引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
分院校针对这些素材的解读不够深入,且结合本地乡
村振兴典型案例、农耕文明在地化传承故事等鲜活内
容进行延伸教学的力度不足,未能激活学生对 “三农”
领域的情感联结,在引发深度情感共鸣方面仍存在一
定的提升空间。
(二)实践育人机制的薄弱性
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环节存在短板,无法
有效支撑学生 “三农”情怀的深度培育。具体而言,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停留于表层,多数院校与农业企
业合作局限于提供实习岗位,缺乏深度参与育种研发、
农田管理等核心环节,学生无法在真实农业场景中感
知产业脉动。部分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仅能在一定程
度上满足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未将乡村振兴中智慧
农业应用、农产品电商运营等新业态纳入实践体系,
学生实践认知与产业发展脱节。除此之外,涉农高职
院校实践平台功能相对单一,其校内实训基地以传统
种植养殖场景为主,较少模拟数字农业大棚、农业物
联网等现代设施,而校外实践基地受管理权限、安全
风险等影响,限制了学生参与频次、时长,难以形成
持续性体验。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性
在涉农高职院校现有专业教师团队中,具备农业
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者极少,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由高校
毕业后直接入职,缺乏田间地头实践经验。与此同时,
涉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三农”意识薄弱,一些教师
仍将育人重心放在技能考证、就业率等层面,忽视对
学生乡土情感的引导,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削弱学生的
职业认同感。加上涉农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跨领域育人
团队,思政教师缺乏农业专业背景,[6]难以挖掘农耕文
化中的思政元素;农业专家虽具备技术优势,却缺乏
教育教学能力,导致 “三农”情怀培育中暴露出 “懂
教育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教育”的割裂现象。
(四)校园文化环境的制约性
由于涉农高职院校农味文化氛围不足,导致学生
“三农”情怀培育中缺乏浸润式土壤。具体而言,从物
质文化层面出发,校园景观设计中多借鉴综合院校模
式,缺少农耕文化雕塑、智慧农业展示区等特色设施,
有的院校甚至将实训农田改建为教学楼,压缩学生接
触土地的空间。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当前涉农高职
院校校园活动趋同, “三农”主题讲座、竞赛占比降
低,且多以临时活动形式开展,难以形成如农耕文化
节、乡村调研大赛等品牌化项目。[7]此外,部分院校强
调技能训练的工具理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压缩人文
课程课时,导致学生缺乏对乡村社会的深度认知。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 “三农”
情怀培育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三维融合”课程体系
为有效破解传统课程体系与 “三农”情怀培育需
求脱节的教学困境,涉农高职院校需以三维融合为路
径,加快重构课程生态,见表1。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
育融合的层面出发,高职院校可深度开发 “三农”楷
模思政启示录等特色课程,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情景教学剧本。如聚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农业实践融合,设
计成稻香里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情景教学剧
本,依托南方乡村稻渔共养技术推广真实冲突,学生
扮演村支书以 “绿水青山是最大本钱”力证生态价值,
村民角色聚焦短期经济风险,技术员(“三农”楷模)
以生态农场品溢价实证破解困局。关键教学环节要求
学生分组融合农技、营销等专业知识,即兴展演生态
优先解决方案。通过真实矛盾的情景化决策模拟,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为生产技术伦理准
则,驱动专业知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结构性融合,
凸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现代化农业
实践指导价值。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袁隆平院士
“禾下乘凉”的科研理想、朱有勇院士 “把论文写在大
地上”实践精神等,将之设计为科学家精神研讨课,
在研讨过程中较好地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实现
从认知农业到情系 “三农”的情感跃迁。[8]与此同时,
涉农高职院校还可在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课程中融入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例如在智慧农业章节深度解析物
联网技术在提升小农户生产效率方面的实践案例,使
专业教学逐渐成为传递 “三农”价值的重要载体。
对于涉农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则需突
破教室边界,构建耕读结合的立体化课程模式。涉农
高职院校一方面可开设农耕文明传承与创新必修课程,
通过春耕秋收实践模块,使学生亲历传统农耕基本流
程。另一方面,涉农高职院校可积极推行田间课堂教
学改革,并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知识点合理拆解为
“大棚番茄整枝打杈”、“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等实
操项目。除此之外,涉农高职院校还可促进传统文化
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助力实现农业文明创造性转化。
具体可在开设中国农史、乡土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
上,引入VR技术还原汉代耦犁耕作场景,通过VR设
备模拟智能温室环境调控,设计古今农业对比教学模
块。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重现 《齐民要术》中
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核心思想雏形,并对比现代循
环农业技术参数,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
激发创新意识
矩阵。重点学习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社会服务经验,
组建诸如智慧助农的学生服务团队。与此同时,涉农
高职院校还可重点开发 “三农”服务小程序,整合农
业技术咨询、农产品供需对接、乡村旅游导览等功能,
学生通过线上平台为农户提供实时技术支持,助力对
接销售渠道。还可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为乡村提
供电商运营培训、数字化村务管理系统搭建、乡村大
数据分析等服务。或是联合互联网企业推出乡村数字
代言人计划,着重培养学生成为乡村特色产业的线上
推广达人,以新媒体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在服务实践
中强化学生的 “三农”情怀与责任担当。
(三)建设“双师双能”育人队伍
话中,激发科技兴农的创新意识。[9]
(二)打造“四位一体”实践育人平台
基于涉农高职院校学生 “三农”情怀培育中的实
践育人机制薄弱困境,涉农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内实训、
校外基地、创新创业与社会服务协同联动,加快构建
全链条实践育人新体系。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应
聚焦场景化、智能化升级,着手打造涵盖数字农业大
棚、农产品电商直播间、农业物联网控制中心的智慧
农业实训综合体。该过程中还可借鉴VR数字农田建设
经验,加快开发虚拟作物种植全流程等实训系统,从
而使学生在实际场景模拟中扎实掌握无人机植保、电
商直播运营等现代农业技能,突破传统实训环境中季
节、场地方面的限制。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涉农高职院校强调长效
化与深度参与,即应与农业龙头企业、乡村振兴示范
村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例如涉农高职院校可尝
试与地方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一村一品”产
业服务项目,学生在农技专家指导下深度参与地方特
色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包装设计、市场推广等过程,
将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知识有效转化为助农实效。与
此同时,涉农高职院校可积极在乡村设立振兴服务站,
组织学生开展驻村调研季系列活动,通过走访农户形
成乡村口述史、绘制传统农耕文化地图等多种方式,
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农村社会的认知。[10]
对于社会服务实践,可创新智慧助农数字化服务
针对 “双师型”师资短缺的教学瓶颈,涉农高职
院校可基于引育结合、跨界协同的实践策略,打造兼
具教学能力、农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在内部培养
中,院校可实施教师数字新农人计划。即充分借鉴浙
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数字化教学改革经验,打造教师
数字新农人培育平台。要求教师每年完成不少于20学
时的数字农业技能培训,以此深度掌握无人机植保编
程、农产品电商直播运营、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
术。同时可设立数字农业教学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将
智慧农业实践案例转化为虚拟仿真课程。
在引进外部人才方面,涉农高职院校可尝试构建
跨界导师资源池。具体参照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
企合作模式,助力打破行业壁垒,建立涵盖农业科技
企业高管、乡村文旅策划师、农业自媒体大V等多元
主体的跨界导师资源池。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可邀
请农业科技企业CTO(首席技术官)开设农业科技前
沿系列讲座,分享智能农机研发、农业物联网应用等
内容。同时引入乡村文旅策划专家,专门指导学生开
展田园综合体规划项目。在此基础上,聘请 “三农”
领域头部自媒体博主担任新媒体实践导师,带领学生
运营校园 “三农”账号,策划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
基于这一理论、实践、运营并重的跨界教学,可为学
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行业视野、创新思维。
(四)营造“农味浓郁”育人生态
针对涉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农味不足的突出问题,
涉农高职院校可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
个维度出发,构建浸润式 “三农”情怀培育生态。从
物质文化来看,涉农高职院校可着力打造多元融合的
农业实践景观。例如借助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景观
设计思路,涉农高职院校可在校内建设四季农艺长廊,
依据季节变化展示不同农作物生长过程,该过程中可
融入物联网技术,学生通过手机APP便可实时获取农作
物生长数据。参考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
模式,打造综合性实训农场,划分智慧农业示范区、传
统农耕体验区、农产品加工实训区等功能板块,让学生
沉浸式感受农业全产业链。同时设立乡村记忆博物馆,
展示乡村传统农具、服饰、生活用品等,配以AR讲解,
重现乡村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
从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来看,涉农高职院校可尝试
搭建 “农创+公益”实践平台。参照山东畜牧兽医职
业学院,其打造了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开展农创马拉
松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团队形式在规定
时间内完成从农产品创意策划到营销推广的方案设计,
获胜团队可获得创业启动资金支持。或是建立乡村公
益联盟,联合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学生参与到乡村
教育帮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公益项目之中,例
如为乡村小学开展农业科普课程、参与古村落保护规
划等。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举办 “乡村振兴说”等线
上直播活动,邀请优秀校友、新农人分享经验,吸引
更多学生关注 “三农”领域,提升学校在 “三农”教
育领域影响力。
从制度文化建设来看,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
职院校可推行 “学分银行+校企村联动”机制。学习
山东职业院校学分互认与转换制度,构建 “三农”情
怀培育学分银行,学生参与乡村调研、涉农志愿服务、
农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所获学分可存入银行,用于兑换
奖学金、优先实习推荐等权益。与此同时,涉农高职
院校还可积极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乡村集体建立
四方联动育人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即由企
业、乡村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与项目课题,学校教师
与企业导师、乡村技术骨干共同指导学生。
四、总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需着重培
育学生 “三农”情怀,这是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
核心任务。研究表明,通过构建三维融合课程体系、
打造实践平台、建设 “双师”队伍及优化育人生态等
有效策略,可助力提升院校学生 “三农”情怀培育实
效。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为乡
村振兴输送更多的知农爱农复合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