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言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精神传递
学人对话 113
王 虹
(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54)
【摘 要】以诗言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深厚的教育价值。从诗歌作
为文化精神载体的特性出发,探索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传递文化精神。研究阐释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诗言志的内
涵和意义,揭示了古典诗歌中的核心文化精神,分析了诗歌教学中文化精神传递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实现文化
精神有效传递的教学实施路径。研究认为,将以诗言志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
升文化认同,更能促进学生品格养成和文化精神成长,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以诗言志;初中语文;文化精神传递;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诗歌
传递文化精神,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
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
常被简化为知识点和考点,其文化精神价值被忽视,
学生缺乏对诗歌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如何在初中语
文教学中以诗言志,通过诗歌有效传递文化精神,是
本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对于提升语文教育质量以及增
强文化传承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诗言志的内涵与意义
(一)以诗言志的文化传统与现代解读
“以诗言志”源于中国古代诗教传统,最早见于
《尚书·尧典》,后阐发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的文学理论。从文化传统方面来说,
诗歌作为言志的载体具有独特价值,通过凝练的语言
形式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在现代教育
的语境下,以诗言志的内涵得到了新的拓展,既包含
着个体的情感表达,又涵盖社会理想抱负,构成了连
接古今文化的重要纽带。结合当代教育理念来看,以
诗言志强调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实现情感共鸣与价
值认同,以此来达到培养人文素养和塑造精神品格的
教育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诗言志的教育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里以诗言志有着深厚的教育价值,
从认知层面看,诗歌凝练语言形式助力学生把握文字
精妙,提升运用能力。从情感层面看,诗歌承载的丰
富情感能引发学生心灵共振,培养健康情操。诗歌教
学依靠引导学生品读意境、感悟志向形成对传统文化
的深刻理解,在教学实践当中诗歌蕴含的爱国情怀、
民族精神等价值元素为学生建构精神世界提供重要支
撑,让语文教学超越知识传授层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
文章编号:1674-4810(2025)17-0113-03
(三)以诗言志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以诗言志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起到关键作用,诗
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借独特的艺术
形式传递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学
生能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培养文化鉴
赏能力和审美情趣。[1]通过对古典诗歌深入解读可理解
诗人的精神追求,领悟中华民族所形成的文化智慧,
促使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且诗歌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与处世智慧,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提升人文修养,为未来的精神成长奠基。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精神传递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递
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里有着重要价值。诗歌作为情
感抒发的重要载体,运用意象营造、情境交融以及比
兴寄托等艺术手法,深刻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关切
和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情感。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行军
九日思长安故园》体现了这一特点,此诗是诗人岑参
在 “安史之乱”期间长安被攻陷时创作,通过描写重
阳佳节行军途中所见所感,展现出战乱年代的生活具
体图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这两句看似写景
抒怀,实际上暗含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意,“遥怜故
园菊,应傍战场开”则借助菊花意象,寄托了对沦落
的都城的深切忧思之情。诗中的重阳节并非传统意义
上的登高望远饮酒赏菊,而是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动荡
与苦难情况。“故园菊”的意象超越单纯的思乡怀旧之
情,彰显出诗人对饱经战火的百姓的同情与对和平安
定的祈盼之意。[2]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引导
学生解读诗歌的历史语境,让学生透过诗歌语言的字
里行间,感受诗人在山河破碎时的爱国情感,体会诗
人以诗言志的精神追求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
怀与民族气节。
(二)人生境界与道德修养的培育
人生境界和道德修养的培育属于初中语文教学的
重要内容。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精神追
求,能为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培养高尚品格提供精神
资源,诗歌体现出的进取精神、坚毅品格与开阔胸襟
等道德品质,是通过诗人对自然景物观照和情志抒发
来展现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望岳》一诗充分体现
了这一显著特点,杜甫借助登临泰山的亲身经历展现
开阔豁达胸怀与追求崇高精神境界。诗中开篇 “岱宗
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问答形式展现泰山巍峨壮丽,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泰山雄奇秀丽的自
然之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诗人登高望
远时心胸开阔、视野广远的状态,“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揭示不懈追求、志在高远的人生境界,通过
对这首诗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追求的崇高精
神品质,让学生感悟诗中蕴含的向上向善的积极人生
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和开阔豁达
的胸襟情怀,以及追求卓越的美好人生志向。这种借
助诗歌艺术感染力实现道德教化的方式,既契合语文
学科的审美特质又能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审美意识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审美意识与艺术
鉴赏能力,古典诗歌凭借精妙艺术构思、生动意象塑
造和优美意境营造为学生提供丰富审美范本。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体现白居易诗歌清新自然
的艺术特色,其对钱塘湖春景的细腻描摹创造出一幅
生机盎然的艺术画卷。诗歌开篇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钱塘湖春日的空间轮廓,展
现诗人独特的艺术构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运用动态描写艺术手法,借莺鸟燕子生动形
象展现春天的盎然生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没马蹄”从视觉角度描绘春景呈现花草繁茂、春意浓
郁的美好景象。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和谐统一,
美学追求空间与时间相生,动态与色彩交融构建鲜活
灵动的艺术境界,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之美,
感受诗人巧妙艺术构思,领悟语言锤炼技巧,提升学
生的审美品位与艺术鉴赏能力。
(四)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的启迪
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部分,古典诗词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生存智慧,
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以及理解生命意义提供重要启
示。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苏轼在密州期间创作的这首词,
通过对月亮的咏叹展现旷达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超
然物外的人生境界。[3]词作开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是以问月来起兴,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
年”表达对宇宙时空的哲学思考,“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既写景抒情又寄寓对功名
利禄的超脱态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展现诗
人在逆境中自得其乐的生活智慧,“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中的明月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暗含对人生际
遇的深刻思考,末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升
华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对人类情感的颂扬。通过对
这首词的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在困境中乐观旷达
的生活态度,理解其超越功名得失的处世哲学,进而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豁达开朗的处世智慧。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诗言志的实施途径
(一)诗歌选择:多样性与层次性的教学文本建构
诗歌教学文本的选择需要遵循多样性与层次性的
原则,合理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目标的教学
体系。从内容层面考虑,诗歌选择应涵盖爱国情怀、
人生境界、山水田园、人文情思等不同主题,如七年
级选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望岳》等彰显爱国
情怀的诗作,八年级选择 《钱塘湖春行》等展现人文
关怀的词篇,九年级纳入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
有)》、《过零丁洋》等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从
艺术形式层面着眼,应兼顾古体诗、近体诗、词等不
同体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不同诗歌体式
的特点与艺术规律。从思想深度层面规划,则需要依
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建立由浅入深、循序
渐进的学习序列,使教学难度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相适
应。[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
特点,选取主题鲜明、意境优美、语言精练、艺术价
值高的诗歌作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
在诗歌学习中实现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精神成长的
有机统一。
(二)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体验式教学的融合
情境创设与体验式教学的融合是提升诗歌教学效
果的关键途径,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意境。以 《过零丁
洋》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南
宋末年零丁洋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文
天祥兵败被俘后押解途中创作此诗的具体情境。在诗
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朗读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
戈寥落四周星”,体会诗人身陷困境时的心境;在讲解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时,可借助图
片、音乐等媒介营造悲壮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以
飘絮、浮萍自比时的凄凉之感;最后在 “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教学中,设计情景剧表演,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诗人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
(三)解读方法:从文本解析到文化精神的提升
学人对话 115
诗歌解读的方法体系需要从文本细读开始层层深
入,最后实现文化精神的提升。以 《过零丁洋》的解
读为例子,能够构建从字词义理解、句意领会到文化
精神提炼的完整解读路径。在词义这个层面,要重点
解读 “干戈”、“寥落”、“四周星”等关键的词语,引
导学生明白 “干戈”指代的是战乱,“寥落”形容的
是荒凉冷清的景象,“四周星”暗含着被困境包围的意
思,通过字词解读来还原诗歌的具体情境。在句意层
面,要深入分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里 “经”字的双
关用法,它既指经籍同时又暗含着人生经历,“山河破
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把
飘絮、浮萍的自然意象和国破家亡的悲痛融合在一起,
过渡到家国兴衰的内容,最终升华为 “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情怀。在文化精神层面,
要引导学生认识诗中所蕴含的忠君爱国思想、坚贞不
屈的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格风范。
(四)创新表达:古典精神与现代表达的转化
古典诗歌精神的现代转化需要创新性的表达方式,
通过多样化的现代表达形式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新媒体手段、现代
艺术形式对古典诗歌进行创造性转化。以 《过零丁洋》
为例,学生可以创作微视频,用航拍技术展现零丁洋
的地理风貌再配上诗歌朗诵,以此重现文天祥漂泊海
上的场景。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创意读书笔记,
把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诗句跟现
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用视觉艺术形式展现诗歌意境。
也可以创作说唱音乐,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融入现代音乐节奏,还可以设
计互动性的数字故事,让读者在虚拟场景里体验诗人
的心路历程。在转化过程中,要着重把握诗歌的精神
内核,把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元素通过现代表达方
式传递给学生。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诗言志的评价与反思
(一)学生文化认同与情感态度的转变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
同感和情感态度有显著转变,从刚开始对古典诗歌的
陌生逐渐过渡到深入理解和情感认同,实现文化自觉
和文化自信的有效提升。这种转变在对诗歌内涵理解
深度、对传统文化接受程度、对民族精神认同感等多
维度得到体现。借助系统性诗歌教学,让学生在感受
诗歌艺术魅力时建立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在体会诗
人情怀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在品味诗
歌意境的阶段培养对中华美学的鉴赏能力。而这种认
同感与情感态度的转变又进一步促进学生诗歌学习的
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诗歌学习里获得文化滋养和精神
启迪,进而在传统文化浸润中实现精神成长与价值观
的塑造。[5]
(二)诗歌学习与人格养成的关联性
诗歌学习和学生人格养成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古典诗歌里蕴含的爱国情怀等精神元素会对学生人格
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学生通过感悟诗人的崇高理想和
高尚品格以及处世智慧能在多方面得到提升。诗歌体
现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使
命感,让学生在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与道德准则。诗歌艺术体现的审美品格与人文关怀可
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与人生境界,进
而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人格
养成的有机统一。
(三)教师文化素养与传递效能的关系
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对诗歌教学中的文化精神传
递效能起决定性影响,深厚的文化积累与精神修养是
教师准确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古
典文学功底、深厚的文化认知能力,以及敏锐的审美
鉴赏能力,才能准确解读诗歌思想内涵,深入挖掘诗
歌文化价值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教师对传
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与认同程度影响传递感染力,提升
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可更好把握诗歌教学实质,实现诗
歌教学文化传承育人功能。
五、总结
以诗言志作为初中诗歌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为
文化精神传递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
容与教学方法,让古典诗歌里的文化精神得以有效传
递。以诗言志的教学实践让初中语文课堂变成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为培养有深厚文化底蕴
和民族自信心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精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