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园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03/C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810
* 投稿网站
学园
《 学园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云南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云南人民出版社
国内刊号:CN 53-1203/C
国际刊号:ISSN 1674-481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xyzazhi@126.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学园
主      编:陈鹏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云南省昆明市
定      价:2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邮政编码:650034
范文-鲁艺精神与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研究-学园

 鲁艺精神与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研究

丁 楠
(沈阳音乐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重要资源的鲁艺精神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其强调艺术为人民服
务、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理念,在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仍具重要指导
意义。通过深入挖掘鲁艺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并分析新时代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鲁艺
精神与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包括强化课程体系创新、强化育人机制实践、强化校园红色文化建
设,借此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鲁艺精神;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鲁艺精神内涵丰富且深刻,涵盖为人民服务宗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1]
这些精神特质不仅在当时意义重大,也为新时代艺术
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与启示。将鲁
艺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能引导艺术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创作热情与社会责任
感,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鲁艺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延安时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的倡导和关怀下,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培养了一大
批革命文艺干部,创作了一批经典文艺作品,开创了革
命文艺教育的新纪元。由鲁迅艺术学院 (以下简称 “鲁
艺”)师生形成、培养并发展起来的鲁艺精神,以强大
的精神魅力为新时代文艺人才的培养提供启示。
(一)鲁艺精神的内涵
1.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鲁艺精神的根与魂,体现着
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且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与
使命。[2]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鲁艺教育实践中深深植根
于师生内心,成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鲁艺
师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并将人
民需求与期望当作艺术创作动力源泉,努力创作出贴
近、反映、服务人民的优秀艺术作品。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作理念是鲁艺精神的形与
神,强调艺术家既要拥有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又要
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中的创作能力。在鲁艺的
教育实践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被视作双向互动过程,
即一方面理论对实践予以指导与支撑,另一方面实践
文章编号:1674-4810(2025)17-0016-03
不断检验并完善理论。这种创作理念鼓舞艺术家勇于
探索、敢于创新,在实践中持续提炼、升华自身艺术
语言与表现形式。
3.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鲁艺精神的源与本,彰显
着鲁艺师生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顽强意志。
在延安时期艰苦的环境下,鲁艺师生面临物质条件极
度匮乏以及战争环境的严峻考验,然而他们未被这些
困难吓倒,凭借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克服了一个个困
难,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这种艰苦奋斗的创
业精神体现了鲁艺师生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为
革命事业无私奉献。
(二)鲁艺精神的时代特征
1.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鲁艺精神在新时代获得了进一步
传承与发展,其艺术创作理念于新时代背景下依旧熠
熠生辉,[3]为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不竭动
力与源泉。一方面,党和国家极为重视文艺工作及思
政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与要求,使得鲁艺精
神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与更丰富的内涵。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与文化多元化,艺术院
校学生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给思政教
育工作带来新挑战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鲁艺精神凭其独特魅力与价值,为艺术院校学生思政
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与启示。
2.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
第一,强调艺术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鲁艺精神
在当代艺术教育中依然极具重要意义,艺术院校应该
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并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
活相结合,以创作出既有艺术价值又能反映社会现实
的作品,通过如此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
文关怀,进而使其艺术作品更贴近人民、服务人民。
第二,鲁艺精神所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
作理念,对于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有重要启示。[4]艺术
院校应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艺
术理论知识,又要鼓励其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实践,把
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创作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可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艺术
道路上更自信从容。
第三,蕴含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鲁艺精神亦是当
代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院校需注重培养学
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勇于挑战的勇气,让他们面对困
难挫折时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这样的精
神品质不仅可帮助学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还可
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程内容与艺术专业联系不紧密,针对
性不足
一方面,当前思政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传授,
而对与艺术专业的紧密结合重视不足。对于更倾向于
通过实践和创新学习新知识的艺术院校学生而言,他
们更期望在思政课程中学到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实践经
验和案例分析,以更好地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
艺术作品中,可遗憾的是当前思政课程内容缺乏这方
面内容,致使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鉴于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个性化特点,艺
术院校学生在追求个人表达和创作自由的过程中可能
会忽略思政教育的引导与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
思政课程内容与艺术专业脱节问题凸显。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足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思政教育与艺术院校的专业
教育体系之间的融合不够充分,导致两者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目标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艺术
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对学生们专业技能的培养和
训练,而没有给予思政教育足够的重视。这种单一的
教育方式忽视了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
此同时,思政教育本身也未能有效地利用艺术院校所
特有的专业资源和优势,没有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艺
术创作的实践紧密结合。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鲁艺精神等红色文化元素缺失
有的艺术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追求时尚元素却
忽视了红色文化元素的传承弘扬。一方面,这可能致
使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足,
在缺乏红色文化熏陶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深刻理解中
国革命伟大历程与民族精神且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
认同。另一方面,缺乏红色文化元素可能削弱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学生可能更注重个人表达与
创作自由而忽视社会责任感及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鲁艺精神与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
路径
(一)强化课程体系创新,构建 “鲁艺精神+思
政教育”的课程模式
一是将鲁艺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设计专题教学内
容,以鲁艺师生在逆境中展现的顽强拼搏精神作为重
要教学资源,借助生动历史案例和感人人物故事让学
生深刻体会其内涵与价值,如此教学内容既能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又能引导其将个人理想融
入民族复兴伟业。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对鲁艺精神进
行创新性解读阐释,使其更契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与价值取向,再通过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
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主动思考探索鲁艺
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
力与实效性。
二是开发跨学科课程,将鲁艺精神与艺术专业课
程相结合,在其中设立专门的教学模块以深入探讨鲁
艺精神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体现与应用。比如,音乐
专业可通过分析鲁艺时期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艺术
特色,来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
美术专业可研究鲁艺画家的创作理念与艺术风格,以
探讨美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及人民心声的情况,通过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其
艺术鉴赏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跨学科课程
还能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创作,让他们结合鲁
艺精神将不同艺术形式元素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
与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如此创作实践既能激发学生
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又能加深其对鲁艺精神的理解
与认同,从而使其在艺术创作中更好地传承与弘扬这
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是引入案例教学法,运用结合鲁艺历史事件与
人物故事的案例教学法以增强课程吸引力,比如讲述
鲁艺时期音乐家冼星海的创作经历,其在鲁艺任教期
间创作的 《黄河大合唱》等不朽音乐作品激昂澎湃、
鼓舞人心,成为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坚强精神支柱,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及创作背景可让学生深刻体会鲁艺
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通
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艺精神
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
用,既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人文情怀,又能培养
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他们在未来的艺术道
路上更坚定自信。
(二)强化育人机制实践,以鲁艺精神引领社会实
践活动
一是组织学生参与 “鲁艺精神”主题戏剧、绘画、
音乐等红色文化主题的创作与展演,让学生在实践中
深入理解、传承鲁艺精神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
意识。通过参与创作,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历史
厚重与民族精神的伟大,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
族自豪感,且展演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成果
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成就感。
二是开展 “艺术下乡”、“艺术为人民”等社会实
践活动以践行鲁艺精神。在活动中,学生们可深入基
层,走进乡村、社区乃至偏远山区,亲身体验并了解
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状况及艺术需求。通过与当地居民
亲密接触交流,既能感受到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渴望与
热爱,又能深刻体会到艺术于生活的重要性及影响力,
且经艺术创作与传播,能将所学回馈社会,给人民群
众带去美的享受及精神慰藉。通过实践活动既能提升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又能使其在实践里不
断锤炼并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
其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深刻领会鲁艺精神中 “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以及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进而更坚定地走好艺术之路,成为新时代有责任、有
担当的艺术工作者。
三是建立鲁艺精神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
教育体验,实现鲁艺精神教育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
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践基地涵盖鲁艺历史纪念馆、
红色文化展览馆、艺术创作工作室等多部分且各部分
承载不同的教育功能与意义。
在历史纪念馆里,学生可通过参观鲁艺时期的珍贵
文物、历史照片及文献资料深入了解鲁艺精神形成与发
展过程,以及鲁艺师生在艰苦环境中奋斗不息的感人故
事,这些真实历史印记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鲁艺精神
的伟大崇高,进而激发其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
红色文化展览馆可展示中国革命历史重要事件、人
物以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与应用,供学生在此欣赏
包含红色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如革命历史题材绘画、
雕塑、音乐作品等,通过欣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红色
文化内涵、价值及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艺术创作工作室作为学生艺术创作实践的场所,
学生可结合鲁艺精神在此进行创作实践,把所学转化
为具体的艺术作品,通过创作实践既能锻炼自身艺术
创作能力,又能不断加深对鲁艺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且工作室可定期举办作品展示、交流活动,为学生提
供展示才华与成果平台,以增强其自信心与成就感。
(三)强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营造鲁艺精神浸润
的育人环境
一是在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上融入红色文化元素,
如在校园内设置鲁艺精神主题雕塑、革命历史壁画等艺
术作品,既能美化校园环境,又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
生活中时刻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同时可以通过命名校
园道路、教学楼等方式,把革命先烈的英名和事迹镌刻
在校园中,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二是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艺术院校可
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举办红色主题音乐会、戏剧表演、
美术展览等活动,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又能让他们在参与中深入了解并传承红色文化。同时
邀请革命后代、专家学者等走进校园,以讲座、座谈
会等形式和学生分享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故事,进一
步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三是加强红色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和推广,
艺术院校可以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
台,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并发布红色文化故事、艺术作
品等内容,让其以更加便捷、生动的方式走进学生日
常生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创作和传播红色
文化,比如,制作红色主题短视频、微电影等,以激
发学生创作热情。
四、小结
鲁艺精神强调艺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紧密联
系,坚持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
深刻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和愿望,其倡导将理论知识
与实际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创作理念,鼓励艺术家们具
备扎实艺术功底和深厚艺术修养的同时,积极深入人
民生活、了解社会现实,把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
紧密相连,让艺术创作充满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其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励着鲁艺师生们在极其艰苦的
条件下,依然坚持艺术理想、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为
中国革命文艺事业发展和繁荣作出巨大贡献,这些理念
对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