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78/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0568
* 投稿网站
新课程研究
《 新课程研究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
国内刊号:CN 42-1778/G4
国际刊号:ISSN 1671-0568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请在线投稿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
主      编:谢成宇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湖北省武汉市
定      价:12.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78号长江传媒大厦20楼
邮政编码:430079
范文-生物新课程实施中的几点体会-新课程研究

 生物新课程实施中的几点体会

周建良
甘肃省武山县渭北初级中学  甘肃天水 741300 
摘要:以生物新课程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教学智慧。笔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自己的点滴体会:利用资料分析,提高学生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从细节入手,在情境中体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生物; 新课程; 实施;体会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了三个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它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理念。我们应该始终以这一理念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教学智慧。以下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资料分析,提高学生能力
现行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资料分析”,这些资料图文并茂,结构新颖,彩色的图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知识、彩图、观察与思考融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先结论后举实例的做法,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如在学习“青春期”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课前准备自己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对照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自己分析图片,并结合自身实际总结男女学生在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变化。学生思维开阔,发言踊跃,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发现通过自己学习也能获取正确答案,从而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现在使用的生物教材,许多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开放性的章节,如果老师一味去讲,索然无味,效果无疑大打折扣。这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利用资料分析发表自己见解,使其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
二、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去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学完种子的结构和萌发后,我有意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玉米种子的放位对出苗有无影响,那种放位(尖朝上、平放、尖朝下)更易出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猜测,各抒己见。究竟哪种猜测最可靠,请同学们课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通过此类课后学生探究的活动,将课堂知识渗透到课后实践,既可巩固有关种子结构和萌发方面的知识,又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根的向地性生长,懂得农业生产中种子的放位对出苗也有影响。看来,激发和启迪学生去探究,会使课堂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又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适当拓展教学内容 
作为新课改的先行者,不仅要熟悉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挖掘教材的深度,还要通过适当的拓展,丰富教材的内容,认真的指导学生上好生物实验课,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这节实验课时,在讲清实验的目的及方法后,指导学生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实验设计?”“你在实验中有什么体会?”“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法?”“怎样才能使种子出芽率更高?”等。这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试想, 如果教师仅仅是“教教材”不深挖教材,不拓宽内容,不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学习的兴趣,也就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相反,一旦教师把课本上的知识“活用”起来,那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就会“活跃”起来,学生便会在浓厚的兴趣中、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实验的技术,领悟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四、从细节入手,在情境中体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程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发展,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在新课改中显现的非常重要。过去人们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形成与能力发展,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忽视。新课程脱离过去空洞、简单的灌输式说教,从细节入手,全方位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新教材中去掉了动物的解剖实验,取而代之的是饲养小动物。还有在做完“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实验后,告诉学生千万别忘了给鼠妇找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些细微之处,逐步渗透培养学生保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
另外,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与感受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得到升华。如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时,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问题:“假如你去就餐,餐桌上端上珍稀野生动物做的佳肴,你将怎么办?”通过这种情境体验,使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进一步落实到保护动物的具体行动上,从而真正实现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又如,在讲“生殖”这节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回家与母亲交谈,了解母“十月怀胎”的情况,并写出交谈后的感想,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又如:在讲鸟类这一课时,就可以以“爱鸟、护鸟、爱护环境”等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我设计这样一道题: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总也飞不高!看完此动画后,请你设计一些保护鸟类的宣传词,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鸟类的保护问题。还有在上“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这一课题时,我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伴着低沉、优美的马头琴声,屏幕上出现了清清的河水、肥美的绿草、洁白的羊群。这时画外音呼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随着我满怀激情的朗诵,学生们也跟着我一起陶醉了。然而,我话峰一转,“现在的内蒙草原却很难再见到这样的景象了。由于过度开垦、超载放牧和草场退化,出现了严重的地壤荒漠化。”教师痛心疾首,学生也跟着心痛不已。前后形成强烈对比,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