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比较研究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601/G0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4110
* 投稿网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国内刊号:CN 23-1601/G0
国际刊号:ISSN 2096-411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sdqikan@vip.163.com(投稿注明期刊名称)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主      编:栾晓峰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黑龙江哈尔滨市
定      价:2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化街451-6号
邮政编码:150008
范文-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研究可视化分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研究可视化分析

李建峰,黄大伟,代洪宝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避暑山庄研究中心,河北承德 067000)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具有园林建筑、政治思想、民族宗教等多元文化属性,得到多学科学者持续关注。该文采用知
识图谱软件CiteSpace,辅以 Excel表格对2003年以来国内避暑山庄研究文献进行年度发文量、发文期刊、发文机构、研
究热点4个维度的可视化分析,发现避暑山庄学学科建设探索、避暑山庄历史价值与历史图景、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
用、避暑山庄园林价值特征与艺术技法、避暑山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5项研究热点,并从成果、平台与学术共同体3个方面
总结研究特征,据此提出强化研究系统性与整体性、研究创新性与服务性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学;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文化遗产;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176-06
 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the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Since 2003
 LI Jianfeng, HUANG Dawei, DAI Hongbao
 (Research Center of Chengde Summer Resort, Hebei Minz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e Hebei, 067000, China)
 Abstract: The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possesses multicultural attributes encompassing garden
 architecture, political ideology, ethnicity, and religion, attracting continuous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cross various disciplines.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knowledge mapping software CiteSpace, complemented by Excel spreadsheets, to conduct a visual analysis of do
mest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since 2003. The analysis covers four dimensions: annual publication vol
ume, publishing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hotspots. Five research hotspot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explor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studies,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historical landscape of the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rden value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of the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and the ethnic and religious policies related to the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achievements, platforms, and academic communiti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proposes research prospects that emphasize enhancing the systematicness and integrity of research,
 as well as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service-oriented research.
 Key words: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studies;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 Cultural heritage; Knowl
edge graph
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是清代第二政治中心、
享誉中外的皇家园林、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重
要见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具有丰富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与经济价值。避暑
基金项目:2024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
“承德市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游客体验价值研
究”(项目编号:HB24-YB076);2024 河北科学院科技计划项
目“承德市实施促‘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发展路径研
究”(项目编号:24103)。
作者简介:李建峰(1978-),男,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
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文化遗产,遗产旅游等。
山庄研究获得了园林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民族
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多以文献
梳理的形式总结不同时期、 不同视角的避暑山庄研
究态势, 尚未见有关避暑山庄研究的可视化定量分
析成果。 鉴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与Excel软件,
对2003 年(避暑山庄肇建300周年)以来避暑山庄
研究进展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归纳, 以期为学者提供
直观的参考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辑刊为数
据来源,通过前期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及多次试检索,
最终确定采取“篇名=避暑山庄(精确)OR(篇名:热
河行宫(精确)”为检索条件,时间范围设为2003年
1 月1日—2024年7月19日,共获得检索数据678条,
逐一阅读后剔除 “避暑山庄小学”“避暑山庄消费
队”等干扰项,以及评论、笔谈、书评、游记、散文、
作品介绍、 资讯等非学术类文章, 共获得有效数据
494条。
1.2 研究方法
将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有效数
据以自定义(xls格式)和Refworks 格式分别导出,运
用Excel 表格与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 对数据进
行年度发文量、发文期刊、发文机构及研究热点4个
维度的可视化分析, 力图直观地反映文献数据的基
本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为定性分析奠定客观可靠的
数据基础。
2 2003年以来避暑山庄研究基本情况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年度发文量变化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的总体受
关注程度和重要性。针对全部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及
CSSCI 期刊三种来源类别,采用Excel表格进行年度
发文分析(见图1)。 全部期刊共发文494篇,年度平
均发文22篇(2024 年仅统计7月19日前),其中最
高峰值为2014年46篇。 北大核心发文共计41篇,
年度发文仅2篇, 其中最高峰值为2003年的5篇。
CSSCI 期刊共发文13 篇,年度发文不足1篇,其中
峰值为2003年的3篇。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避暑山
庄研究长期获得学界关注, 每年度均有一定数量的
成果产出,但高层次成果数量不足。
2.2 发文期刊分析
某一研究领域文献的期刊, 可以显示出该研究
领域所涉及的学科类型。 采用Excel表格进行发文
期刊分析,依据期刊历史沿革与名称统一原则,对发
文期刊名称进行整合,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承
德民族师专学报整合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分
析可知,刊发避暑山庄研究论文的期刊共182家,其
中发文最多的期刊为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78
篇),7 篇以上的期刊为11家(见表1),主要为教育、
文化、建筑、民族史志、林业、考古等类型的期刊。
2.3 发文机构分析
发文机构分析有助于揭示研究领域内的主要研
究力量分布, 以及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利用
CiteSpace 软件绘制发文机构共现图谱,依据行政从
属关系与历史沿革,对发文机构节点进行合并,如承
德市文物局、避暑山庄研究所、避暑山庄博物馆等机
构合并为承德市文物局。分析可知,发表避暑山庄研
究论文的有河北、北京、天津、湖南、湖北、辽宁、吉
林、山西、山东、江苏、内蒙古、福建、黑龙江、四川、重
庆、广西16个省、市、自治区的146家机构,其中发
文超过5篇的机构依次为承德市文物局 (193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79篇)、河北旅游职业学院(19
篇)、北京林业大学(9篇)、天津大学(8篇)、故宫博
物院(7篇)、河北大学(6篇)。在机构合作关系上,发
文机构贡献图谱中连线数E=54, 网络密度Density=
 0.039,合作总体密度偏低,未形成密切合作的机构
团体(见图2)。
2.4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CiteSpace 凸显研究热点的
重要功能。在避暑山庄研究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见
图3) 中, 聚类模块值Q=0.662 5, 平均轮廓值S=
 0.990 4,根据软件开发者提出的定律,当聚类模块
值Q大于0.3,且平均轮廓值S大于0.7时,该聚类
分析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为了更好聚焦热点,聚类分
析后以#0避暑山庄为中心,涵盖#1避暑山庄学、#2
皇家园林、#3文化遗产、#4历史背景、#5宫廷音乐、
#6 民族政策6项聚类主题。 以以上内容为参考,结
合发文情况,重点梳理代表性研究成果学术观点,把
#5 宫廷音乐整合入#3文化遗产后, 形成5项热点
研究领域:避暑山庄学学科建设探索、避暑山庄历史
价值与历史图景、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避暑山庄园林价值特征与艺术技法、 避暑山庄民族
政策与宗教政策。
2.4.1 避暑山庄学学科建设探索
避暑山庄学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戴逸于1983
年以敦煌学为例证, 提议建立的综合性、 边缘性学
科。 该建议一经提出,便获得学界的积极响应,2003
年以来, 学界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尝试建设避暑山庄
学。一是学科属性方面:大多数学者认同避暑山庄学
是涉及建筑、园林、民族、宗教、艺术、历史、考古、语
言、文学、地理、哲学、思想、科技等多学科的边缘学
科;也有学者强调避暑山庄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
避暑山庄的本质属性[1]。 二是学科研究范式方面:提
出避暑山庄学应集中力量从概念定义、 研究范畴等
基础理论入手,对其进行科学的规范,并落脚于为国
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服务; 同时指出需认识到避暑山
庄研究现有研究方法较单一,学术活力不够,缺乏与
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的交流[2]。针对避暑
山庄研究偏重于具体事务与现象的研究现状, 学者
提出需要系统化探讨, 发掘避暑山庄在世界文明史
上的价值[3]。
2.4.2 避暑山庄历史价值与历史图景研究
史学研究是避暑山庄研究的基石,2003年以来
研究进展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避暑山庄历史价
值。 避暑山庄历史价值早已形成共识,2003年来学
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创立避暑山庄
的目的是“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践行了儒家倡
导的大一统思想[4],成为不可代替的推行联合各民族
政策的重要场所[5],既是清代第二行政中心,也是清
代牧业区的政治中心, 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
成的历史见证,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6]。 二是避暑
山庄历史图景。 众多学者从政治、经济、社会、礼制、
军事、文化生活等角度对避暑山庄政治活动、承德庄
田的开发与避暑山庄建立经济关联、 避暑山庄建立
与承德市兴起社会变迁、 避暑山庄基本礼制与祭祀
活动、避暑山庄官员管理制度与驻防、避暑山庄诗
作、避暑山庄戏剧与烟火表演等方面开展了全景式
研究。
2.4.3 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始终是学术研究
的重点。2003年以来,学术动态表现在3个方面。一
是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的保护思
想与措施,研究文献虽然颇多,但是均在联合国《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讨论,不再赘述。 关
于避暑山庄水系、馆藏文物、古树名木、石质文物、诗
图等具体遗产类型的保护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
值。二是避暑山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日益关注清
音会、山庄戏剧、宫廷饮食等避暑山庄孕育的丰富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其文化特征与内涵,顺应了体
验经济时代遗产传承与利用的要求, 是值得提倡的
研究方向。三是避暑山庄旅游开发。合理的遗产旅游
开发是与遗产保护并行不悖的重要利用方式, 相关
研究多为应用对策研究, 部分成果如避暑山庄遗产
地旅游成长波动与驱动因素[7]、避暑山庄避暑胜地形
成机制及旅游竞争力[8]具有较强的学理性。
2.4.4 避暑山庄园林价值特征与艺术技法
园林是2003 年以来避暑山庄研究发文量最大
的板块,但大量成果囿于前人研究,部分成果提出了
新角度与新观点。一是避暑山庄园林价值。部分学者
认为避暑山庄作为中国古代造园最后一个集大成的
艺术作品, 印证了中国造园理法中相地和借景理论
的正确性与指导意义,具有山水理法的生态智慧,对
当代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意义[9]。二是避暑山庄园
林文化特征。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峰峦岑岭争奇竞秀、
澄波叠翠山水相连、山林古秀清凉幽静、莺啭鹿鸣野
趣无穷、 园林建筑融于自然及北雄南秀和谐统一6
个方面[10]。 三是避暑山庄园林自身艺术特色。 如水
景、声景、桥梁、点景题名、图咏药用植物仙境营造[11]
等专项研究具有一定学术创新性。 四是中国园林宏
观视域下的避暑山庄园林技法。 学者总结了避暑山
庄在内的中国四大名园水体的水面理景处理手法和
相关理论[12],分析了皇家园林中阁廊组合方式的演
变过程,探究了乾隆时期皇家御苑数组“同名园”现
象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13]。
2.4.5 避暑山庄民族与宗教政策
避暑山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密不可分, 其思
想智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03年以来,相关研
究学界日益重视,研究进路呈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
避暑山庄与清代民族政策。学者们认为清代“修德安
民、本固邦宁”“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较之前代更为
成熟而富有成效;避暑山庄建造的历史,与清政府统
一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历史进程相呼应,反
映了清廷在治边方略上从以武力为主转变为以柔绥
为主,代表了从明代“夷夏大防”到“天下一家”夷夏
观的转变, 为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清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承
德模式”[14],不但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
巩固的历史见证, 而且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及其
文化结晶[15]。二是避暑山庄与清代宗教政策。为了巩
固和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清王朝统治者采取了
“兴黄教”的民族宗教政策,以达到“绥服远藩”、团结
各民族、巩固边疆的政治目的[16];避暑山庄周围寺庙
群成为清王朝塞外的佛教圣地, 清政府宗教活动的
中心,在清王朝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
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17]。 三是避暑山庄与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清代通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发热河地
区社会深层次变化,实现了由“边区”到“政区”,由
“多元”到“一体”的演变[1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下的承德地方文化研究应成为新时代避暑山庄研
究的明确方向。
3 结果分析与研究展望
通过定量研究与主要学术观点分析可知,2003
年以来避暑山庄研究形成了完整知识网络体系,呈
现出研究成果丰富、作者群体规模化、承德地方科研
平台建设成果显著、研究热点凸显等良好状态,但也
存在高水平成果数量不足、学术交流不充分、学术共
同体建设有待加强等不足。
3.1 结果分析
3.1.1 成果方面:成果丰富,研究高阶性有待提升
2003 年以来,园林学、历史学、文学、民族学、艺
术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学者发表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中虽不乏优秀的开拓性论文, 但就整体研
究水平而言,存在众多“囿于前人之说、匮于独到之
见”的低水平论文,在新对象的发现、新理论的引入、
新方法的使用、新观点的提出等方面创新尚存不足,
表现了有关学者学术态度的功利性与思想的封闭
性,亟须提升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3.1.2 平台方面:地方性明显,国内国际参与度有待
提升
承德市已成立隶属于文物局的避暑山庄研究
所、 隶属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避暑山庄研究中心
等实体性研究机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于
1982 年创设了《避暑山庄研究》专栏,至今发表了学
术论文300余篇, 形成了承德市避暑山庄研究的坚
实阵地。但是与故宫学、敦煌学在国内众多高校呈现
出的“建立学术机构、培养研究生、开设通识课、举办
学术会议、招收国际访问学者”等体系化研究相比[19],
避暑山庄学研究仍处于“偏安一隅”的局面,国内国
际化参与度不足,与避暑山庄自身影响力严重不符。
3.1.3 学术共同体方面:热点凸显,学术共识有待优化
学术共同体是英国哲学家布朗依在其文章 《科
学的自治》中首次提出的概念,被定义为具有相同或
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特殊专业技
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
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 学术研究是学
术共同体的事业,密切关注学术热点和实践前沿,繁
荣学术研究,推动实践发展,是学术共同体的责任[20]。
避暑山庄研究虽然形成了一批研究热点, 但是存在
明显的内卷化和碎片化现象,学者各自为战,学术导
向与问题导向的凝聚度与趋势化不突出。 构建避暑
山庄学术共同体,优化学术共识,探究学理之基,回
答时代之问,学术进展并行,赋能国家与地方需求,
是避暑山庄研究必须正视的重要任务。
3.2 研究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
致贺信中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 也是当代
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
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
蕴。”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学寄语对避暑山庄研究也
具有重要指导价值。鉴于以往研究不足,本文提出如
下展望, 以期避暑山庄研究能够提升自身学术影响
力,在服务地方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中有所作为。
3.2.1 强化研究系统性、整体性
避暑山庄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 是中国历史
 文化的宝库、 民族团结的丰碑、 园林建筑的集大成
者。承德也因此成为朝鲜学者朴趾源笔下的“长城外
要害之地”、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笔下的“帝王之都”、
我国学者舒乙心中“中国境内最特殊、最高级、最好
看,也最有价值的城”。避暑山庄研究需要打破“自说
自话”的藩篱,打破学科之间的偏见与壁垒,把避暑
山庄放入中华文明、世界文明时空象限中,全方位、
多角度进行思考, 与国内国际学术研究形成良性互
动,才能引导更多的高校与学者关注避暑山庄研究,
实现从学术自发到学术自觉的进阶。
3.2.2 强化研究的创新性与服务意识
学术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动
力,服务国家发展则是学术创新的重要目标和使命,
保持学术与时代同步, 增强问题意识也是学术创新
的重要源泉。 避暑山庄研究应着眼于服务承德市社
会经济发展,着眼于文化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旅游强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增强
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时指出:“避暑山庄底蕴
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
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
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世界文化遗产避
暑山庄既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 更因其
沉淀了我国政治思想精髓、民族治理智慧,对传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具有重要作用。 避暑山庄不仅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
响力,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与跨
境旅游, 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
召力。 因此, 学界仍需高度重视避暑山庄的研究工
作,进一步开拓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贡献学术
智慧,凸显学术担当。
参考文献
[1] 樊淑媛.避暑山庄性质初探[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32(3):1-9.
 [2] 周晓梅,张守义,汤斌,等.构建为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服
务的避暑山庄学[J].文物春秋,2022(4):43-51.
 [3] 杨晓伟.避暑山庄研究史论(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
报,2011,16(1):106-112.
 [4] 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避暑山庄[J].社会科学战线,
2003(6):163-168.
 [5] 李治亭.避暑山庄: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J].人民论坛,
2004(9):60-62.
 [6] 周晓梅,杨坤,陈克寅.避暑山庄:中华民族团结的家园[J].
中国民族,2011(4):27-29.
 [7] 姚宏,郭雪梅.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成长波动与驱动
因素:以平遥、曲阜与承德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16,44(4):94-101.
 [8] 薛刚,孙根年,余志康.我国避暑胜地形成机制及旅游竞争
力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8(1):
149-156.
 [9] 刘劲飞,邢树堂,宋秀华,等.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征分析
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5):164-166.
 [10]樊淑媛.“避暑山庄学”一题: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特征[J].河
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1):19-25.
 [11]刘珊珊,黄晓,尹重君.中国皇家园林仙境营造中的药用
植物造景[J].风景园林,2022,29(8):45-50.
 [12]魏胜林,曹虎,杜卉,等.我国四大名园水体的水面理景手
法和理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92-15
 494.
 [13]朱蕾,王其亨.乾隆帝的“连锁”园林:以“千尺雪”为例[J].
新建筑,2012(6):113-116.
 [14]刘文波,张文秀.清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承德模式”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17(5):111-112.
 [15]李月辉.百川归海看山庄:从滦河流域透视我国古代民族
大融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126-133.
 [16]姜东昕.从承德外八庙看清朝民族政策的形成与发展[J].
兰台世界,2013(S3):148-149.
 [17]于佩琴.山庄周围寺庙群是清王朝塞外的佛教圣地[J].河
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3(3):1-5.
 [18]王晓辉.清代长城沿线民族杂居地区的“一体化”治理[J].
中州学刊,2024(1):133-142.
 [19]章宏伟.故宫学研究的历程及前瞻[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2):47-58,150.
 [20]徐亚男.学术共同体视域下学术期刊与学术热点的有效
互动[J].图书馆学刊,2023,4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