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之翻译思考
——
—以蔡廷干《唐诗英韵》的译介与接受为例
赵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88)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诗歌不仅是中华文学的瑰宝,更是中
国历史文化的浓缩,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该文以蔡廷干的《唐诗英韵》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古诗翻译
策略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外译的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唐诗英韵》的翻译方法、语言特点及其在海外的影响与接受情况,发现:
其成功的翻译实践不仅有效传递了诗歌的韵律美与意境,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培养读者意
识、注重翻译选材、增强译者素养、加强中西译者合作、打开海外市场等策略,对于推动中国文化外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翻译思考;蔡廷干;《唐诗英韵》;译介与接受;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a)-0158-05
Translation Thoughts on Chinese Culture's "Going Global"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 of Cai Tinggan's 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
ZHAO Xiaom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Zhuhai Guangdong, 519088,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particularly im
portant. These poems are not only the treasur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essenc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with rich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This paper takes Cai Tinggan's 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 as the re
search object, aiming to explore its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ancient poet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rans
lation.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overseas influence and reception of
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 this paper finds that its successful translation practice not only effectively conveys the beauty of
rhythm and depth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poem,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The re
search conclusion holds that cultivating reader awareness, paying attention to translation selection, enhancing translator's quality,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ors, and opening up overseas marke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thoughts; Cai Tinggan; 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 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 En
lightenment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承载着数
千年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典籍英译在新
世纪受到高度重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成果丰
硕[1]。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浓缩,是中
基金项目:珠海市2023年度哲学社科规划课题“珠海历史名
人:英译中国古典诗集的首位中国本土学者蔡廷干的翻译研
究”(项目编号:2023GJ149)。
作者简介:赵晓明(1980,10-),女,广东珠海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英美文学。
158
华文学中的瑰宝, 富含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
思想内涵, 这也使得它成为典籍英译实践的重点和
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
“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意
义十分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
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
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
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
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古诗英译是向世界
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手段, 通过古诗
英译,可以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世界,让更多的
人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助于让世界更
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国古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进一步推动中
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树立中国的文化自信心。
长期以来,虽然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但是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虽然
中国文学从未停止海外传播的努力, 但是仍未取得
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努力与
翻译活动密不可分,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走
出去”的因素。在此背景下,本课题对蔡廷干《唐诗英
韵》这一古诗译本在海外成功传播的个案展开研究,
《唐诗英韵》是中国本土学者蔡廷干向西方译介本国
传统诗歌的开山之作且在海外传播和接受较好。 中
国文学外译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单的文本翻译, 更在
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因此,研究
蔡廷干《唐诗英韵》翻译策略的成功,有助于中国文
学走出国门,从中国文学“走出去”到中国文化“走出
去”。目前,对《唐诗英韵》的翻译研究数量稀少,且都
关注译诗的读者意识,这也为《唐诗英韵》及其译者
蔡廷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研究《唐诗
英韵》的古诗翻译策略,为当代中国文化外译提供一
点启示。
1 中国古诗译介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 中国文化也逐
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古诗作为中国文
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了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
古诗以其简练、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
生活情感和思想境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通
过古诗的译介, 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为中外
文化交流架起桥梁。 英语世界的读者通过译作能够
领略到中国古诗的美妙之处,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中
国的历史、哲学和文化传统。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
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有助于增进世界人民的
友谊与合作。 古诗的英译同时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
实力,向世界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展现中国文化
的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已历经20年的发展,虽
然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形势并不乐观,
尽管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但仍然需要克服语言、文化、质量、人才和政策等
方面的制约因素,提高翻译质量,加强人才培养,促
进政策开放, 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因
此,关注中国典籍的海外译介与接受情况,是评估中
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效果及前景的重要切入点。
中国古诗译介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
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差异和语言
障碍。 古诗的英译需要克服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体
系之间的差异,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
障碍, 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
了较高要求。其次,诗歌形式和韵律的保持。古诗作
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其韵律和格律对译者的功
力有较高要求。在英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诗的韵律
和美感是一个挑战。再次,文化内涵的传达。古诗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丰富的历
史、哲学和文化内涵。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
古诗的文化内涵,使译作不失原著的深刻内涵,是一
个需要克服的障碍。从次,译者队伍建设。古诗的英
译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
这样的译者队伍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积累。最后,接受
度和传播渠道。 古诗的英译作品在国际上的接受度
和传播渠道也非常重要, 如何使译作更好地被国际
读者接受和传播,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蔡廷干与《唐诗英韵》
蔡廷干(1861—1935 年),字耀堂,广东香山人,
蔡廷干是通过官方选拔赴美留学的第二批幼童之
一,他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蔡廷干晚年
潜心研究国学,或译或著,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英译中国古典诗集的首位中国本土学者。蔡廷
干翻译了我国古代蒙学经典 《千家诗》 的首个英译
本。《唐诗英韵》(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书
名的“唐”指的是中国。 蔡廷干从1900年开始动笔,
直到1930 年才完成,是其30年心血的结晶。该书是
1932 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其中部分
篇章曾在1905年发表于上海的英文刊物 《亚东杂
志》。 全书收录了《千家诗》39首五言诗和83首七言
诗,涉及唐宋两个朝代的作品[3]《唐诗英韵》是中国本土学者向西方译介我国传
统诗歌的开创之举, 该书出版后反响热烈, 又曾于
1969 年和 1971 年由美国的格林伍德出版社再版,
是汉诗英译的经典之作, 而且至今仍为英美流行的
译本[4],很好地起到了传播中国诗歌和中国文化的作
用。书中所选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从多个角度全面地
展现了唐宋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 为读者提供
了丰富的历史画面。 书中有以友情和亲情为主题的
《送使安西》和《静夜思》等,聚焦于抒发亲友间深深
的依恋和思念, 表现出对远行者或远方亲人的深情
思念。同时,也有许多诗歌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
闲适,如《田家》和《村庄即事》等,强调了乡村生活的
美好与和谐。此外,还有大量的诗歌专注于描绘自然
景色或借景抒情,如苏轼的《西湖》、韩愈的《初春小
雨》、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
触,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些
诗歌一句句、一首首、一篇篇,凝聚、承载着中华民族
独特的文化智慧和基因。
3 蔡廷干《唐诗英韵》的译介与中国文化“走
出去”
中国古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致的艺术表
现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走
出去”的战略背景下,随着中国诗歌继续激励并引起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鸣, 无疑将在促进文
化交流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友谊和合作桥梁方面发
挥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古诗在海外的译
介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语言障碍、文化差
异和传播渠道不畅等方面, 西方读者对中国古诗的
了解相对有限,因此,如何激发国外读者对中国古诗
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吸引受众,并逐步扩大其传
播范围, 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基于蔡廷干
《唐诗英韵》翻译策略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
提出以下建议。
3.1 培养读者意识,强化文化传播效果
“走出去”更多的属于文化传播,而不是文化交
流,需要注意接受者的需求。 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
译者需要注意读者意识, 这意味着译者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知识水平、审美观念
等因素,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让译文
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
蔡廷干在翻译《千家诗》时,就有很强的读者意
160
识,他认为译文的接受程度体现了诗文的价值。只有
当读者完全接受译文的表达方式, 他们才能接受译
文的表达内容[5]。首先,蔡廷干在翻译《千家诗》时,请
美国的朋友帮助其选择西方读者可能感兴趣的诗歌
题材。其次,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表
达习惯,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
读者的语言习惯。 蔡廷干特地用英语传统诗歌的五
音步抑扬格和六音步抑扬格来翻译《千家诗》中的五
绝和七绝。 这样减少了西方读者对中国古诗的陌生
感,保证了译作的接受效果。 此外,译者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背景, 选择合适的术语和
表达方式,以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古诗中一
些中国特有的节日, 蔡廷干大多以西方与之类似或
接近的节日名称代替, 如清明节被译作万灵节(All
Souls' Day), 寒食节被译为西方公众普遍了解的穆
斯林节日斋戒日(fasting day)。 最后,译者还可以通
过写作导言或后记的方式,介绍古诗的作者、创作背
景和影响等信息, 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古诗的文化内
涵。在序言部分,蔡廷干对翻译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全
面介绍,涵盖了翻译的各个细节。 同时,在正文的后
面,还附加了各种副文本,以便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
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译文。通过这些
方式,可以激发读者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其对古诗的
认知和理解。 《唐诗英韵》在海外的成功传播很大程
度上归功于此。
3.2 秉承文化自觉与自信,注重翻译选材
古诗英译时需要思考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注重
翻译选材,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唐诗英韵》选录的
122 首绝句全部来源《千家诗》。 《千家诗》由宋代谢
枋得《重订千家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
并而成,是我国古代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该书
收录了从唐宋到明清不同朝代的文人墨客的名篇佳
作,这些诗歌涵盖了山水田园、咏史怀古、伤情别离、
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多个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 蔡廷干在《千家诗》中挑选的
诗作大多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深刻地反映
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他期望通过这些诗篇,
能让西方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崇尚
和热爱,以及我国和平友好的民族性格。蔡廷干很早
就认识到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
并为此付出了实际行动, 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是非常
宝贵的自21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
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西学东渐转向中华文化“走
出去”,呈东学西传之趋势。 这一转变给翻译界提出
了诸多新的重大问题,其中两个最具挑战性的是:中
国要向世界展示的是什么样的“中华文化”? 如何让
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6]?我国应当秉承文化自
觉与自信, 积极围绕主旋律进行翻译, 用一种温和
的、隐性的、更易为人所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
与中国的价值观, 让古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和
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尊重、理解和认同,推动中国历史
中形成的最本质、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走出去”,
使对外译介形成一种主流文化体系, 形成中国文化
价值观的合力[7]。
3.3 增强译者素养,提高翻译水平
译者素养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
本素质和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专业知识、
研究精神和道德品质等。 提升译者素养可以有效提
高翻译质量,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深度。
蔡廷干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展现出了精益求
精的态度和严谨的研究精神。在翻译过程中,蔡廷干
对一些重要词语的译法进行了精心考证和推敲,以
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他不仅查阅了多部相
关著作,还向权威专家请教,甚至在一时无法确定的
地方特地标注“待考”字样。 在翻译杜甫的绝句中的
《漫兴》一诗时,他对“柳絮”一词的处理尤为严谨。在
处理“柳絮”这一词汇的译法时,蔡廷干注意到了常
见的误译为“Catkin”。 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他选
择向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寻求指导。 司徒雷登的
建议得到了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胡经甫的详尽解
释。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最终确定了“柳絮”对应
的英文表达为 “the plume of the willow seed”。 这一
过程凸显了蔡廷干翻译时对权威解析的重视, 以及
对翻译精确性的不懈追求。 在处理诗作《题邸间壁》
中的“酴醿香梦怯春寒”一句时,蔡廷干深入挖掘了
“酴醿”一词的背景。 他查阅了明末王象晋的《群芳
谱》和清代陈淏子的《花镜》,从中获取了“酴醿”的别
称“荼糜”和“佛见笑”的相关信息。此外,他还从日本
学者松村任三的 《改订植物名汇》 中查到了该词的
“英名”和“学名”。为了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蔡廷干将
这些关键信息记录在译诗背面的便条上。 这种严谨
的学术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 使得译文能够更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含义。他在翻译林升的《宫词》时,对一
时无法确定的地方特地注上“待考”字样[8]。
译者不仅要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增强文化素
养的积累,提升专业知识的水平,还要有精益求精的
态度和严谨的研究精神,增强道德品质和责任感,才
能提高翻译水平,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3.4 加强中西译者合作,促进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在中西文化
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加强中西译者合作,
不仅可以提高翻译质量, 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的深
度和广度,推动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为了确保译稿的高质量, 蔡廷干在翻译过程中
积极寻求多方意见。由于他的特殊背景和经历,他与
许多在华外国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蔡廷干在翻
译《唐诗英韵》时,得到了外国友人的大力帮助。除了
之前提到的司徒雷登和胡经甫外, 还有曾翻译 《中
庸》《论语》 等中国典籍的汉学家赖发洛、《京津泰晤
士报》的英国著名记者伍德海、美国圣公会传教士郝
路义、上海《宇林西报》的经理戴维斯、英国学者蒋景
德以及美国驻大连领事兰登等。 这些友人不仅为蔡
廷干的译作进行了语言润色, 还协助他解决了许多
翻译中的难题,纠正了译诗中的错误。在他们的共同
努力下,《唐诗英韵》得以更加准确、生动地呈现在读
者面前,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中西译者合作可以弥补各自在语言、文化、专业
知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翻译质量,确保译文的准确
性和通顺性, 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
流,有利于传播和推广各自的文化,加深人们对跨文
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合作, 译者可以相互学
习、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和专业素养,增
强竞争力和影响力。
3.5 打开海外文化主流市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文学作品的外译确实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
键环节之一。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市场化是一个值
得考虑的方向。通过以市场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能
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在将
文学作品推向国际市场时, 深入了解国外的文化市
场和受众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这涉及对不同文化背
景、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的深入研究,以便在翻译和
推广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中西文化间的差异,特
别是思维方式与阅读习惯的差异, 可能对文学作品
的接受度产生影响。这些差异往往体现在对主题、情
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解读上。 因此,关注这些差异
并适当调整作品, 使之更符合目标市场的审美和价
值观念,是提升文学作品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首先,《唐诗英韵》 的翻译和出版是符合当时美
国社会对中国古诗和中国文化的期待。19世纪下半
叶以来, 西方在科技理性高度发展的同时, 出现了
“异化”的精神危机。 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间,人们
希望能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中寻找出路,从
而出现了继17世纪以来的又一股小小的“中国热”。
受“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的推动,中国美学和艺术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核, 以空前规模进
入西方世界[9],当时美国的文人和学者对中国的古诗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多部中国古诗译作在英语世界
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15年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
庞德(Ezra Pound)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文集《华夏
集》、1918 年伦敦出版亚瑟·韦利 (Arthur Waley)英
译的 《中国诗一百七十首》、1921年弗罗伦斯·埃斯
库和艾米·罗威尔合作完成翻译的诗集《松花笺》。这
些作品提升了美国读者对中国古诗的认知水平[10],
为美国读者阅读和欣赏《唐诗英韵》提供了基础。
其次,蔡廷干在《唐诗英韵》翻译出版时,特意邀
太平洋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分会主任干事陈立廷为该
诗集撰写序言, 因为当时译入英语的作品确实经常
配有目的语国家人士或在该社会有影响力的知名人
士所写的序言。 这些序言通常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作
品背景、翻译动机和目的的详细信息,有助于读者更
好地理解原作和译作。同时,知名人士的推荐和背书
效应也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有助于引起
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读者对作品的看法和态度, 也对作品的接受效
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见,蔡廷干对当时的海外市场
是有一定了解的。
为了实现市场化的良好发展,与国外出版商、文
学机构和相关产业链建立合作关系也是非常有利
的。通过合作,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到国外的文化市场,
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同时也能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
和渠道,提高作品在目标市场的曝光度和接受度。
总的来说, 市场化的发展策略要求我们在推动
文学作品外译时, 更加注重对国外文化市场和受众
162
需求的了解与适应, 以及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协同合
作。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进而强化其文
化传播效果。
4 结束语
《唐诗英韵》1932 年首次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
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反响,并分别于1969年和
1971 年再版,至今仍然是英美地区广受欢迎的古诗
译本。尽管对于《唐诗英韵》的评价存在不同的观点,
但无可否认的是, 其在西方社会取得了显著的传播
效果。 作为中国学者向西方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开
端之作,《唐诗英韵》 及其翻译过程为当代中国古诗
词的翻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对于推动中国
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唐诗英韵》的
成功经验也表明,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
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以更加贴近受众需
求的方式呈现中国文化。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更加
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 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
力和认知度。
参考文献
[1] 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
与实践,2012(3):9-14.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 马士奎.蔡廷干和《唐诗英韵》[J].名作欣赏,2012(33):
139-142,157.
[4] 叶霭云.大清留美幼童:洋务运动中被遗忘的译者群体[J].
中国翻译,2014,35(1):43-48,126.
[5] 陈顺意. 译者归来与诗魂远游:蔡廷干汉诗英译之《唐诗
英韵》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9,5(3):104-112.
[6] 许钧.坚守、应变与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17.
[7] 周新凯,许钧.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典籍外译[J].外
语与外语教学,2015(5):70-74.
[8] 《唐诗英韵》和蔡廷干的学术情怀[EB/OL].(2017-07-22)
[2023-09-01].https://www.sohu.com/a/159215221_743485.
[9] 邵志华.20 世纪前期中国文艺美学对西方的影响[J].南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4):70-77.
[10]钱学伟.蔡廷干翻译《唐诗英韵》的读者意识研究[J].翻译
论坛,2017(1):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