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形象感知研究
晋骏飞
(郑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1171)
摘要:游客的网络在线评价数据能够客观地反映其对旅游地的形象感知。 该文聚焦4个具有代表性的郑州黄河文化旅游
景区,以游客网络评论文本为语料进行文本挖掘,从游客的认知、情感等方面得出其对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总体形象感
知。 结果表明:不同的黄河文化旅游景区较好地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属性,游客对景区的认知与景区的自身定位较为符合;游
客对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认可度较高,整体旅游满意度较好,能够在游览中感受到黄河的自然壮美与黄河文化的深厚博
大,也表现出了重游与推荐的意向;游客对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整体评价较为积极,中性与负面评价较少,反映出郑州黄
河文化旅游景区具有正面的旅游形象,然而,在设施与服务、环境治理、游览体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改善之处。
关键词: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网络评价;文本挖掘;认知;情感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5)02(c)-0082-07
Research on Image Perception of Zhengzhou Yellow River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Spots Based on Text Mining
JIN Junfei
(Zhengzhou Softwa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171, China)
Abstract: The online comments of tourists can objectively reflect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The arti
cle focuses on four representative tourist attract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in Zhengzhou, and conducts text mining using the on
line comments of tourists as the corpus. It draws conclusions about the overall image percep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tourist at
tractions in Zhengzhou from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touri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1) Different Yellow River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spots better presen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and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the scenic spots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ir own positioning. (2) Tourists have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Zhengzhou Yellow River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spots, and their overall tourism satisfaction is good. They can feel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profound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during their visit, and also show their intention to revisit and recommend it. (3) Tourists have a positive
overall evaluation of Zhengzhou Yellow River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spots, with relatively few neutral and negative evaluations, re
flecting the positive tourism image of Zhengzhou Yellow River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spo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rea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erms of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tour experience.
Key words: Zhengzhou Yellow River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spots; Tourism image perception; Web text; Text mining; Cognition;
Emotion
旅游地形象是游客对特定目的地的总体感知和
整体印象,也是吸引旅游者、提升目的地竞争优势的
课题来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幽默理解与
生成视角下创造性语义解码与编码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2023CYY037)。
作者简介:晋骏飞(1990,5-),男,河南开封人,本科,中级工
程师。 研究方向:文本挖掘。
82
核心要素。把握游客对旅游地的总体形象感知,有助
于塑造更积极的旅游地形象,更好地吸引潜在游客,
增加游客的回头率。 当前, 旅游目的地竞争日趋激
烈, 提升旅游地形象成为旅游业及相关学者关注的
焦点。
“旅游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 这一概念由
Hunt 在 20 世纪 70 年代[1]提出,是指个人或群体对
自身居住地之外的某地的总体印象。Crompton[2]进一
步将其定义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信念、 看法和印
象的集合。目前,学界较为接受Baloglu和Mccleary[3]
提出的“认知—情感—总体”三位模型,即认为旅游
地形象应当由认知形象、 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三个
层面构成。 认知形象是指游客对目的地的观点与看
法;情感形象即游客对旅游地的情感与态度;而总体
形象是二者的整合。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旅行者经常通过在线平台
即时分享旅途体验与感想, 产生了大量真实有效的
点评、游记、攻略等数据,不仅为潜在游客便捷获取
旅游信息拓展了新渠道, 也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旅游
形象感知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这些
在线点评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 文本挖掘技术已
被证明是分析游客在线网络评价的有效方法。
文本挖掘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把文本转变为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海量Web文档中提炼出
高质量、高价值的潜在信息[4]。 对游客的在线评论进
行文本挖掘分析,有助于客观、全面地研究旅游目的
地的形象感知。学者们对国内著名旅游景点如华山[5]、
凤凰古城[6]、黄山[7]、北京[8]、西溪湿地[9]等地的网络评
论文本进行了挖掘与分析, 探讨了游客对不同景区
的整体形象感知。 但是,现有研究仍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 多数研究选取的游客评论文本针对的是单一
景点;其次,大部分研究的数据仅来源于单个平台;
最后, 许多研究基于游客评论给出的建议对策集中
于商业价值,而有关拓展文化价值、增进文化认同的
对策较少。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黄河文化旅游发展[10-11]。
但是, 关于郑州黄河文化旅游的相关文献仍略显匮
乏, 目前学界尚未使用定量方法对郑州黄河文化旅
游景区展开研究。 基于此,结合前文介绍的“认知—
情感—总体”三维模型与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问题
聚集于游客对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认知状况、
情感倾向及总体形象感知的具体表现如何。
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述
问题进行回答, 推进对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形象
感知的主题研究,尝试提升景区形象,为黄河文化元
素梳理与认同构建提供研究基础。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郑州市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本文选
取了其中4处极具代表性且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
游景区进行研究,分别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综合性
景区)、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侧重自然风光)、黄河花
园口旅游区 (侧重红色文化) 及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侧重历史遗迹)。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
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融观光旅游、休闲度
假、科普教育、寻根祭祖、弘扬华夏文明为一体;黄河
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黄河浮桥和黄河公路大桥之间,
园内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每年数量极多
的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黄河花园口旅游区是
以1938 年花园口事件为轴线、 大河风光为背景、黄
河大堤为依托而建成的水域风光型旅游区; 大河村
遗址博物馆是为保护大河村遗址而建立的一处史前
遗址博物馆,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
和商文化4种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
遗址,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
1.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内流量较大的旅游网站
(包括携程网、马蜂窝、飞猪网、去哪儿网与途牛网)
与生活分享平台(小红书、大众点评)。 本文运用Python
技术,从以上网站抓取2020年10月—2024年10月
关于4处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游客网络在线评
论文本,剔除偏离研究主题、复制粘贴他人内容的无
效评论,共筛选出2031条、8万余字的有效评论。
1.3 研究工具
本文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软件进行文本
挖掘,具体采用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及语义网络分析
方法,了解游客对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认知状况
和情感倾向,据此总结游客感知的景区形象特征。
2 结果分析
2.1 认知形象分析
2.1.1 高频认知要素
通过对网站游客评论的记录与整理, 本文选取
了每个景区的游客评论中词频排列在前10位的高
频名词进行分析(见表1),这些名词能够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出各个景区的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外,其
他三个景区共有的高频名词是“黄河”和“郑州”,这
表明它们都是郑州黄河文化旅游的重要代表。 大河
村遗址博物馆未出现“黄河”这一高频词,可能是因
为其更侧重于展示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
化,而非直接聚焦于黄河这一自然意象。
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高频名词, 充分展现了
各自的特色。例如,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高频名词包
括“炎黄”和“雕塑”,体现了炎黄二帝像作为标志性
建筑对游客的吸引力。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高频名
词有“孩子”“天气”和“拍照”,这反映了该景区以优
美的自然风光著称,非常适合家庭和朋友一同游玩,
许多游客称赞这里是拍照的绝佳地点。 黄河花园口
旅游区的专属高频名词是“事件”和“决堤”,这与该
景区记录的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紧密相关,这
一历史事件引人深思。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高频词
则更侧重于博物馆主题,如“遗址”“考古”“聚落”“出
土”“龙山”等,同时也有描述展览方式的“互动”和
“体验”, 这些词汇共同勾勒出博物馆的丰富内容和
独特魅力。
2.1.2 高频要素网络
通过对文本的语义网络进行分析 (见图1至图4),
可以进一步考察游客感知特征。 语义网络分析图从
中心向周围发散,直线连接之处表明产生语义联系。
由图1可见,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游客评论的核
心词为景区名称, 围绕景区名称可以发现语义关联
度较高的其他词汇。许多游客认为黄河文化“源远流
长”,黄河风光“雄浑”“壮美”,很多人推荐这是一个
“值得一去”的地点。 游客们也提到了郑州黄河文化
公园中的几个著名地标, 如炎黄雕塑、 博物馆与广
场。此外,该景区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同样不
容忽视。
由图2可知,黄河湿地公园在其名称这个核心词
之外,延伸出了两类语义关联:一类是介绍游玩活动
的,如“放风筝”“骆驼”“野餐”“拍照”的语义;另一类
是介绍景点分布、交通方式、是否购票之类的语义。
由图3可知, 黄河花园口旅游区游客评论的核
心词为“花园口”。 围绕“花园口”一词,许多游客对
1938 年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价与反思,同时,语义
关系还指向当前花园口景区的休闲功能, 详细介绍
了在该景区的游玩状况。
由图4可知,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语义关联度较
高的词汇也充分体现其博物馆主题, 使人认识到其
对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聚落的充分展示, 兼具悠久
文明与现代化呈现。同时,由此向外还延伸出了一些
考古学的相关知识与评论。
2.2 情感形象分析
2.2.1 高频情感意象
情感意象指的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情感感知。每
个景区排名前5的高频形容词具有一些共性与个
性特征, 可以体现游客对几个景区的情感认知,如
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湿地
公园和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三个景区均以大河风光为
依托,屡次被评价为“优美”“好看”“漂亮”“壮观”“开
阔”。 具体而言,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由于兼具较为浓
厚的文化属性,多次被评价为“深厚”“博大”;黄河国
家湿地公园因为地势开阔,经常有人评价其空气“新
鲜”,停车“方便”;黄河花园口旅游区的发展时间较
长,规划相对完善,被多次评价为“方便”,且由于其
历史事件属性,许多人也认为该景点较为“著名”。大
河村遗址博物馆主要介绍历史遗迹,属于人文景观,
被评价为“悠久”“详细”。由此可以看出,每个区域的
旅游吸引物不同, 游客的情感感知也因此呈现出鲜
明的核心特征。
2.2.2 语义情感分析
语义情感分析是指对文本进行情感判断分析,
识别出其情感类型是消极、积极还是中性。本文通过
ROST Content Mining 软件对 4 个黄河文化旅游景
区的评价文本进行了情感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游客对几个黄河文化旅游景
区的整体认同度较高,情绪类型以积极情绪为主,大
部分游客表示了对景区的推荐, 表明其游览满意程
度高于预期。负面情绪主要体现在个别景区的门票、
物价或其他娱乐设施性价比不高, 景区有垃圾无人
清理或是景区内的卫生间及其他便利设施较少。 这
也表明黄河文化旅游景区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善,
以进一步满足游客的需求。
2.3 旅游景区总体形象感知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充分了解游客对各个景区
的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进而分析其总体形象感知。
2.3.1 共同点
从4个景区的认知形象可以看出, 它们均是郑
州黄河文化的具体代表。 众多游客也将其当作郑州
近郊游的目的地,多次与亲友相聚游玩,在游览过程
中充分感受到黄河的气势磅礴与黄河文化的源远流
长。由景区的情感形象可以得出,游客们普遍对其持
认同态度,对自己的游玩体验较为满意,并且愿意将
景区推荐给其他游客。这样将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
进一步弘扬与传播郑州黄河文化。
2.3.2 差异点
通过分析发现, 各个景区的旅游形象感知存在
一定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功能用途、自然
依托与历史文化等几个方面。
一是功能用途。 4个黄河文化旅游景区所侧重
的用途功能各有不同。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是综合性
景区,集观光、休闲、科普、祭祖、弘扬文明于一体,能
够满足不同人群的游玩需求。 但也正是因为综合性
这一点,可能并未在每一方面做精做深,因此会引发
一些负面评价。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以自然风光为特
色,游客多关注其生态观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以花
园口事件和大河风光为主题, 兼具红色文化教育价
值及自然风光欣赏价值, 游客除了会评价黄河风光
之外,还经常会提到花园口事件及对历史的反思。大
河村遗址博物馆专注于历史考古遗迹, 游客常会对
其内容主题与布展方式进行点评。
二是自然依托。由于依托的自然风光不同,几个
旅游区的游客形象感知也产生了差异。 郑州黄河文
0
化公园、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黄河花园口旅游区都
依托黄河这一自然景观, 其主要特色是使游客观河
赏河,进而对黄河及黄河文化产生感情。但大河村遗
址博物馆是室内博物馆, 因此并未强调与自然的亲
密接触,而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三是历史文化。 4个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历史
文化积淀各有不同。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建立在大河
村原址,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可以近距离感受历史
古迹,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 黄河花园口旅游
区是1938年花园口事件的发生地,因此会使人对历
史事件有更深的反思与体悟。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虽
然有一些文化元素,但多属于后期的人造景观,部分
游客对其存在负面评价, 认为通过这些景观无法获
得对历史文化的直观体验。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则是
对自然类景观的开发,并未强调其历史文化属性,游
客并不会过多关注这一方面。
2.4 旅游景区形象优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 本文为提升郑州黄河文化
旅游景区形象提供4点建议。
第一, 加强不同类型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分类
管理与维护,突出景区特色。自然风光类景区要进一
步维护其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治理与规划,避免出现
垃圾堆积及其他脏乱差现象。 历史文化类景区要对
历史建筑进行复原保护与修缮, 减少其被现代化建
筑同化的倾向。 综合型景区要更多地思考自己的分
区及功能属性,力争把每一部分内容做精做强,使不
同需求的游客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游览方式。
第二,丰富郑州黄河文化景区体验元素,增强情
感认同度。 此前,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引入了了VR、
AR 互动展览形式,增加了游客的参与度;黄河花园
口旅游区的水上餐厅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品尝黄河大
鲤鱼。其他景区也应结合自身特色,对相关元素进行
优化和创新,以提升游客体验和景区吸引力。 例如,
如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可以开发特色拍照打卡地;郑
州黄河文化公园可在现有基础上设计一些文创衍生
品,将特色元素融入公共设施,提升景区辨识度,营
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第三,优化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公共环境,
提升游客满意度。针对游客反映的公共卫生间少、休
息处和饮水点缺乏、路牌与实际路线不符等问题,各
景区应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增设休息设施,及时
更新导引牌和标识,同时优化停车位引导、旅行车班
次与路线,维护娱乐设施排队秩序,不断提升游客的
游览体验。
第四,鼓励游客积极参与网络点评,打造品牌知
名度。景区应在新媒体平台实施多样化的营销策略,
深度宣传黄河文化景区特色。通过节日主题、特色取
景地、门票优惠等方式吸引更多潜在游客。 同时,应
鼓励游客更多参与网络点评, 自带话题进行多样化
展示,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进一步提升景区
知名度。另外,景区管理者也应多在网上搜集游客的
意见,以改善自身不足,提升旅游形象。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网络在线评论的
文本数据挖掘, 归纳了郑州主要黄河文化旅游景区
形象感知评价体系及语义文本特征词, 能够较为全
面地呈现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游客认知状况与
情感倾向, 明确黄河文化旅游形象的整体性与独特
性。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的黄河文化
旅游景区较好地呈现出了自身的特色, 游客对其的
认知与景区自身定位较为符合, 全方面地体现出郑
州黄河文化的观光属性、 历史属性、 教育属性等特
征。(2)游客对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整体旅游满
88
意度较高, 能够在游玩中感受到黄河的自然壮美与
黄河文化的深厚博大, 也表现出了重游与推荐的意
向。(3)游客对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整体评价较
为积极,中性与负面评价较少,反映出景区总体具有
正面的旅游形象。但是,郑州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在设
施服务、环境整治、游览感受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HUNT J D. Image-a factor in tourism[D]. Fort Collins:Col
orado State University, 1971.
[2] CROMPTON J L. 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6(4):408-424.
[3] BALOGLU S,MCCLEARY K W. U.S.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avelers' images of four mediterranean destinations: A com
parison of visitors and nonvisitors[J].Journal of Travel Re
search,1999,38(2):144-152.
[4] 谌志群,张国煊.文本挖掘与中文文本挖掘模型研究[J].情
报科学,2007,25(7):1046-1051.
[5] 张高军,李君轶,张柳.华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基
于游客网络日志的文本分析[J].旅游科学,2011,25(4):87
94.
[6] 王永明,王美霞,李瑞,等.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凤凰
古城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
31(1):64-67,79.
[7] 许亚元,姚国荣.基于在线点评的黄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
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2):158-168.
[8] 李萍,陈田,王甫园,等.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区形
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7,36(6):
1106-1122.
[9] 陈天琪,张建春.基于文本挖掘的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
37(6):741-746.
[10]毕雪燕,郭凯旋.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特色旅游高
质量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6):62-64.
[11]田田.信息可视化助力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国际传播研
究[J].新闻爱好者,2022(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