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评价模式优化的探索式研究
高瑜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8
提要:对高职院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实际的体育教学情况和观察,对现阶段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进行优化的分析。
关键词:职业实用体育; 教学评价;发展趋势
一、前言
体育课程的改革主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展开,可以说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近十年来,高职体育课程在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岗位主导”的教学理念下,纷纷开展教学改革,并将改革后的新课程模式应用于实践课堂教学,那么,新课程模式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评价是否适应新教学的理念和内容?本研究结合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目前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对新课程模型下体育教学评价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二、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特点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综合能力为工作任务,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内容的总和。与传统体育课相比,职业实用体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项目课程为依托,以职业岗位能力设计课程。
项目课程理论认为:“以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是高职课程的改革理念,通过对工作岗位能力点、知识点、技能点和非智力因素优化点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任务)为驱动,来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合理高效设计课程模块,组织安排课程内容,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效益最大化。目前高职体育课程中主流的几个模块课程是体能、休闲体育、安全教育、拓展训练等。这些不同的模块课程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具有专业化、针对化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由健康教育导向提高职业能力素养
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在传统性、宽泛性的体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体育教育的职业能力导向、终身体育导向和综合素养导向。传统体育课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下对体育课的要求。此外,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最佳的年龄,他们对保养身体、促进健康的意识和需求不强烈,体育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已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而与职业能力素养的结合扩展了体育的功能,同时引导学生从单一的健身健体观念转变到提高职业素养的高度。
三、高职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和观察,对现阶段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如下分析和总结:
(一)、重视对一堂课的评价,忽视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
生评教是最为普遍的课程评价方式,虽然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和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但是单一的从生评教的角度来评价课程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对于课程的总体评价应该从学校的体育部门着手,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师上课情况以及课堂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但是目前很少有学校对自己的课程质量进行监控。因此,对课程的评价往往通过一次公开课、一次教师技能大赛或是说课等形式来评价教师的上课水平和课程效果。而评价的结果往往也只是通过几堂课来评价,并没有系统的对新课程模式的实际运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采用“考核+平时”模式。
虽然,新课程模式的目标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对学生的考评还是采用原先的“考核+平时”模式。对“平时成绩”的定义各校不同,多数学校“平时”即为体育课堂中的表现,极少数学校“平时”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了课堂表现、课间操出勤率、晨跑出勤率、参与运动会的成绩等。从各自的成绩所占比例来看,大部分学校的考核分比例要大于平时,说明体育课程评价注重的还是期末考核成绩,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的过程性评价缺乏重视,于是,学生上课态度松懈,到了考试前几周积极练习以备考试的现象。如果将平时成绩的比例加大,期末考核成绩比例减小,或许也是改善学生上课态度的一种方式。
(三)、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学生生命发展的动态特征。
虽然学校体育教学一直强调考核评价的多元性、综合性,但在实际的课程评价中,仍是对体能、知识与技能的量化测试,很少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的练习通常是在团队中完成,一些先天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会感到自卑,而且这种弱势是全班同学有目共睹的,所以在体育课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害羞或是害怕去做一些身体练习和动作。如果将学生的进步度融入考核体系中,不过分强调成绩,那么,就会增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同时,激发学生超越自我的决心。但是,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度、努力度,忽视了学生生命发展的动态特征。
四、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体育教学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最终以定量为结果,但是定性评价才能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并提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面对内容、项目繁多的体育课程, 通过“量” 的方式可以使操作简单化,并从量化的结果推断其成效,但量化的方法不能解释体育课程现象背后的深刻内涵。质性评价是对量化评价的一种反思,能更真实地反映教育本质,如对体育课程的健康、娱乐、思想、团队、文化、意志、艺术等质性评价才是课程评价的本质,但在适当的情景下,仍需要以量化评价来分析质的变化。实现质性与量化评价并举。
(二)、评价形式多元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的层面,还关注学生情感、心理健康、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将评价方式由教师单向评价变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的共评模式,更能反映出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学生自评是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结合平时的学习态度、情意与合作精神等表现给自己评等级。小组互评是由小组长组织组内学生依据每个成员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结合平时课上的实际情况进行互评,最后确定等级。教师评定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等,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情况,最后确定学生体育成绩的等级。
(三)、体育教学评价重视学生生命发展的动态特征
教师应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主动去发现和识别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关注那些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面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此外,体育课程是否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持久性与迁移性,课程效果是否能够终身为学生的职业生命服务也应进入教学评价重视学生生命发展的因素中。
体育教学提倡“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左右着体育教学思路走向、质量标准与社会人才的取向。如何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色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新的课题,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及反馈等方面,还需通过实践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 [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2]徐晓斌.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民航空中乘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9(03).
[3]童锦,项贤林.“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的缺憾与思考——以安徽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
[4]姚蕾,闻勇.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
[5]张文波,赵利.价值冲突与回归: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1).
[6]范运详,马卫平.体育教学评价中几对范畴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