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学生公共行为方式特点与应对
李和万 张宝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阜新市123000
基金项目: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度党建课题: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引导对社会稳定发展影响研究。
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三批辅导员学术团队带头人项目:课程模式下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的影响研究。
作者简介:李和万,男,辽宁大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校的学生公共行为受新媒体影响较大,其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动方式明显,对社会的影响较大,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利于自身发展,高校应结合新媒体技术,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示范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公共行为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公共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示范;规章制度
0前言
高校学生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校园秩序和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更新和冲击,更多的学生在其影响下逐渐建立起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对高校的教育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积极的引导下,新媒体将给教育载体带来更新更活泼的育人模式,使其事半功倍。若学生在受新媒体否面影响过深,行为方式与基本道德规范背道而驰,就会使其成为一股毒瘤,危害学生发展。该研究结合当下高校学生在新媒体影响下的公共行为方式的特点,以及应对法方,将对高校学生教育有借鉴意义。
1相关概念
1.1新媒体语境的概念
倪朦[1]认为新媒体语境是指在新媒体形态的影响下, 随之带来的不同以往的传播理念,不同以往的媒介环境,不同以往的社会环境,综合来说,就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新的社会系统环境。新媒体语境表现在传媒业中,就是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对传统信息传播理念的转变,对传统媒介技术的革新。
1.2公共行为的概念
李宇杰[2]等认为的大学生公共行为指的是大学生在社会的公共空间(即公共场所的公共环境,如公共汽车、公园、电影院、旅游胜地、公共道路、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该文主要研究在新媒体冲击下的高校大学生,其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动方式等公共行为方式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的诱因,寻找应对方案,从而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有利于创新和发展,有利于自我和群体的社会人。
2新媒体语境下学生公共行为的方式特点
2.1思维方式特点
季羡林曾谈到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差异。思维方式取决于处境文化,还与年龄、阅历以及教育程度有着紧密联系,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程度和年龄都相近,其思维方式主要取决于阅历和文化差异。南北方差异较大,农村和城市差异较大。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随着理解力的差距又在逐渐扩大[3]。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方式有着浅覆性、求独性和轻判性。
1.浅覆性:表现在做事有很大的作秀成分,对待某一问题不深入思考,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对人生的思考还停留在梦想和假想之中。作者根据学生工作经历,发现第一学期的学生相对好一些,从第二至第六学期相对严重,第七学期找工作和课程设计开始后,直至毕业,浅覆性有所好转。因为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强制性学习意识还在延续,随着多媒体传递的娱乐、游戏、影视、旅游、交友等信息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活的熟悉和周围人群的影响,其对知识以及新鲜事物的理解逐渐减弱,浅覆性有所增强。但随着就业和独立完成毕业设计需要综合知识和实际运用检验时,大学生才会重新选择脚踏实地的做事或深入的思考。
2.求独性: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存在独特性,如购买服装都不喜欢与别人买相同款或相同颜色,其选择方式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表达思考成果时,喜欢独树一帜,不喜欢从众。
3.轻判性:对待事物的看法不会多角度分析或换位思考,也不求利用其他资料进行佐证,直接根据网络等媒体信息的只言片语,进行对错评判,往往比较片面。
2.2语言方式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特别是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的语言方式表现出:网络性,通假性和即逝性。该特点农村生源不明显,城市生源较明显。
1.网络性:表现在语言怪癖,传播速度快,应用范围广,上到政府报告,下到平民百姓,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如对某某事件感冒,即形容对某某事件感兴趣。
2.通假性:语言多一语双关,或为表达某一意境,运用其他字代替成语或俗语中的一字,或同音不同字,学生中间使用特别广泛。如:杯具。
3.即逝性:流行的网络或小品语言出现较快,一时间在广大学生中运用广泛,但很快又被其他语言所代替。如同流行歌曲一样,不能随时间的变化而永存。如2013年流行江南style,而2014年流行小苹果一样。
2.3行动方式特点
学生的行动方式是大脑思考过程后或应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大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表现出游戏性、少动性和易怒性。
1.游戏性:大部分同学在课余时间都会利用电脑或手机玩游戏、看偶像剧和跑男类的综艺节目。各种新款的游戏占用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甚至为游戏通宵达旦,而影响第二天的课程。
2.少动性:随着滴滴、快滴、要饭网、饿了网、淘宝、天猫的出现,学生的衣、食、行基本可以足不出户或即行即走,少了一份运动,多了一份懒惰。
3.易怒性:网络、电视经常报道的打砸抢等事件,或境外反动势力的教唆,学生经常容易受到影响和利用,促成了类似“占中”等事件的发生。
3新媒体语境下学生公共行为方式应对方法
3.1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公共意识强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三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安全法制教育,政治稳定教育。专题教育有新生入学系列思想教育、“太阳石教育”、每班宣讲一名校友、考研与就业及感悟大学畅想未来的人生选择教育、毕业生系列思想教育、主题思想教育等[4]。传统的教育形式如:会议、宣讲。学生兴趣低,效果差。应利用多媒体形式,如影视、远程网络视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和具体[5]。
3.2新媒体语境下榜样示范引导行为模式趋同
典型示范是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6]。在不同层面挖掘不同典型,如全国自强之星、辽宁省道德楷模、校十佳大学生、科研学术标兵、骨髓肝细胞捐献者,等等。涉及到学生的生活、思想、行为、学习等方方面面,再利用现在新媒体进行有效宣传和推进,就会对学校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学校才能够建设成文明、和谐的校园。
3.3新媒体语境下规章制度引导行为方式趋利
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具有约束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特点。高校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要建立明确、稳定、现实的规章制度,利用网络等媒体技术,结合全国各高校的规章制度,剪力适合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行为方式趋利于自身发展、趋利于学校发展。
4结论
高校学生在新媒体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行为方式特点,有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行为方式,也有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行为方式,高校应该根据这些行为特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示范和规章制度的建立,运用新媒体技术,采用学生喜欢的育人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对国家有利、对学校有利、对自身有利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倪朦.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策略的变化[M].安徽大学
[2]李宇杰.大学生公共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6):85-88
[3]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心里发展与教育,2008(4):56-59
[4]肖文学,叶玉清.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现途经[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3):334-336
[5]李和万,陈永华.高校共青团员与党员教育一体化系统构建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1(6):116-118
[6]李和万,等.典型示范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必要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3(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