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月亮”形象分析
季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200062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科书里,“月亮”形象出现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或作为事件的环境描写对象,或本身作为描写对象,也作为寄托相思之情的意象。概括提炼出“月亮”形象,呼应着课程目标,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对教材的“月亮”形象进行研究,有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价值,为教师个性化使用教材提供思路,同时可充分实现教材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月亮;教科书;形象分析;价值
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以下简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是影响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新课改教科书。“月亮”形象多次出现在该套教科书中,有怎样的课程和教学价值?本文采用文献法和频度统计法,查找、统计苏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教科书中的“月亮”形象,结合课程理论,尝试分析解读“月亮”形象的教育价值。
一、“月亮”形象分析
该套教科书中,月亮出现频率比较高,经过笔者初步统计,共有七篇课文、三个专题、一个学会读书和三首诵读欣赏中的诗词包含“月亮”课文中出现“月亮”二字或古诗词中有“月”字,我们把这些“月亮”和“月”就叫做“月亮”形象。笔者经过归纳把它们划分为三类:作为事件的环境描写对象、本身作为描写对象和作为寄托相思之情的意象。
(一)作为事件的环境描写对象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重要地位,月亮又是作家经常用来渲染夜间环境的自然现象。该套教科书中,月亮作为事件的环境描写对象,一共出现过五次。较为典型的是女作家茹志鹃创作的《百合花》(出自九年级下册“学会读书(四)”),月亮在这篇文章里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反映战斗惨烈,衬托英勇牺牲的通讯员光辉形象的作用。此外,七年级上册课文《社戏》和九年级上册《故乡》中月亮都充当了一种自然环境的作用。
(二)本身作为叙述或描写对象
还有一些课文里,月亮本身就作为被叙述或被描写的主要对象。月亮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月迹》的叙述对象,作者贾平凹通过描写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过程,体现儿童的天真烂漫。儿童由镜中望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到沙滩议月,最后得出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的美好结论。月亮本身作为描写对象集中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和诵读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
(三)作为寄托相思之情的意象
月亮作为寄托相思之情的意象,集中出现在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单元的三篇诗词里。《十五夜望月》中,中秋月下,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而又委婉的语气引发思考——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因而显得深沉蕴藉。《水调歌头》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了艾青对天涯海角的亲友强烈的思念之情,带着些许酸楚。
二、“月亮”形象的课程解读
(一)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该套教科书的“月亮”形象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民族性是母语课程的文化个性,语文课程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月亮形象的理解能够加强学生对中秋节节日内涵的体认并涵养一种民族气质。教师还可用“月亮”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特别是亲情教育。语文具备人格养育、精神教化的功能,中秋节是维系亲情的重要节日,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掌握月亮的美的意蕴,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丰富其情感体验。
(二)教材与学生的关系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诵读欣赏和专题中的“月亮”形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法和资源。这两部分内容适合自主学习,学生在读和背中欣赏古诗词,感受月夜意境之美。月亮形象也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生身心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有能力理解月亮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月亮形象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月亮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天体之一,初中生对它非常熟悉,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三)教材与教师的关系
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料。教师要研读教材,利用好教科书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民俗风情”单元的三首诗词时,须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不仅是教材研究者而且是创意开发者。教科书具有弹性,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教学的空间,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撑,因此,“月亮”形象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分析、建构。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生成一些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目标。例如通过学生背诵理解《十五夜望月》等诗词,让学生感受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中的重要地位。
四、总结
把“月亮”形象从整套教材中抽出来分析,一方面发掘出教科书的潜在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更多学者和教师研究和利用教科书物象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2.倪文锦. 语文课程观刍议[J]. 中国教育学刊,201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2.
4.沈振华.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