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评述及启示
陈立安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066006
摘要: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试题分析,试卷结构、难度分析,试题特点及教学启示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试题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反映依法治国理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科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鲜明体现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和展现人文学科高考的德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命题依然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在试题难度上总体比往年有所降低,体现了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命题方式上依然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在能力考查上依托教材主干知识,坚持以能力立意,对历史的思维素质要求比较高,全面考查到了考生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试卷结构分析
1、从专题史角度看:
年份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合计
分值 2014年 28分 20分 37分 85分
分值 2015年 20分 36分 29分 85分
对比之下,2015年高考历史经济史比重大幅提升,文化史仍占1/3,政治史比重较小,文化史比重相对稳定。
2、从通史角度看:
年份 中古史 中近现史 世界史 合计
分值 2014年 28分 28分 29分 85分
分值 2015年 30分 27分 28分 85分
中古史稳占1/3,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也基本稳定,从备考来看必须高度重视中古史。
3、选修题除47题外都是中国史问题,45题是“唐代币制改革”,46题是“抗战胜利前后的民主政治”,48题是“丘处机西行”,显然从内容上看侧重古代史方面、政治史方向。
二、难度考查分析
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2015年历史试题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运用、理解和诠释,整体难度趋于下降。
1、选择题。在试题顺序和模块分布上延续了2014年新课标1卷的设置,即中国史系列8题,世界史系列4题,遵循时序,先中国后世界;从考查的知识上看,依然考查的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如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五计划等。从试题难度上看,选择题难度大大降低,考生看到题目比较亲切,没有以往那种不知所云的题目;从考查方式上看,反映、表明类选择题有所减少(2014年8个,2015年5个);从命题形式上看,今年增加了图表题,一改去年全是文字的形式,活跃了版面,这些体现了新课标卷的灵活性。总体上说,本试卷选择题部分分布比较均匀,能够全面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很好的考查了能力。
2、主观题。40题考查儒学的演变以及当代人对儒学的态度,既突出考查了主干知识,又兼顾考查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一热点问题,相对容易上手得分。41题是本套试卷中的一个亮点。该题考查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既考查了唯物主义历史素养,又契合当今热点,同时还考查了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但从题型上看仍属于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问题类,学生并不陌生,和以往的观点论证、信息说明很相似,学生比较适应。选修部分基本上呼应热点(人民币升值、两岸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等),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与往年持平。因此,今年的主观题从内容到形式都在意料之中,整体难度降低。这比较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凸显了历史教学的学科特色,值得肯定和发扬。
三、试题特点分析
1、注重基础性。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遵循这一原则,试题中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选择题涉及的有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的外戚干政,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格局,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作战战略,古代罗马的法律,近代英国的君主立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察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非选择题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如40题第(1)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这考察的完全是平常学习内容,重点主干知识,非常基础。
2、鲜明的时代性。2015年历史试题没有回避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如第40题,以历史上儒学的发展与创新为线索,要求学生梳理从汉代至晚清儒学在阶段性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思想特色,并对孔子与儒学进行评价。试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国家意识。又如,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历史试题也没有回避这一热点话题。第30题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再如,第48题以丘处机西行为切入点,与当前所提出的“一路一带”也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其它方面如26题“海洋开发”、32题“司法独立”、34题“社会保障”、41题“科学技术”等,这些试题都反映了对现实的关切和呼应,占了必修部分分值的60%以上。这一做法凸显了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3、增加开放性。2015年的第41题,以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也可以提出新看法。本题的新颖之处在于突破了以往偏重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史实的传统考察形式,需要考生在获取材料信息的同时,能够结合相关主干知识,通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和作用,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关系进行论述。由于没有所谓的“材料”依托,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全被打开,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平时积累的历史素养,对所谓的“公式”阐释自己的观点即可。试题的开放性更强,更能有效考察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目标。
4、“历史味”更浓。前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语文味”太重,语文素养好的考生相对有优势,很多试题从语文的角度就能够得出答案,严重背离历史学科特点和考查目标。“历史味”就是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味道”,即依据史料和逻辑对历史进行解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秦晖教授认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2015年历史试题的“历史味”够浓,注重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含义、意义、背景、原因、比较等方面的解释、分析与说明。如24题、26题、27题、28题、30题、31题、32题、33题、40题一二问、41题等注重了对含义、意义的分析与说明,25题、35题注重了对背景、原因的分析与说明。
5、强调综合性。综合性不仅仅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对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查。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的思维能力,材料分析题全面考查学生论证与阐述、探究与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例如40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等知识内容。阅读量不大,但思维跨度较大,特别是康有为的思想部分,大家平时接触较少。在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上,从先秦到中国近代,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唐代儒学、宋代理学、康有为儒学,几千年的发展在一道题中呈现出来,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宗旨,要求首先考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涵,精准的审题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凝练、准确地答题,对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历史思维、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对比分析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另外各大题不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让考生运用所学,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能力,做出解答,并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事物的基本特征。
6. 坚持素养立意。近几年高考历史题一直强调素养立意,从2015年高考来看,试题坚持了这一追求,如27题、29题较多体现了“准确的历史时空观”,30题较多体现了“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33题较多体现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25题、26题、30题、32题、34题、40题、41题较多体现了“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所有试题都体现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15道历史试题做到了史实、史料、史观、史识、史学思维全面涵盖,历史学习中的三维目标全面涉及,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很具选拔性。
四、教学启示
1、重视近年高考真题的研究。高考真题往往体现命题者的思想、价值取向和学术观点,研究高考题有助于把握高考趋势。
2、加强高频考点的复习、训练。排查锁定近年高频考点,有的放矢,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从通史角度,要高度重视中国古代史教学,历来比重较大。
3、重视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从国家意志来看,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高考命题来看,文化史比重较大且稳定,命题专家青睐;从历史学科来看,重要职能在于进行国民素质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文明传承。
4、重视概念教学、史料教学。理清概念,方能准确把握历史内涵;丰富史料,研习史料,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历史结论和概念,把握“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适应高考以材料创设情境问题的需要,进行史料教学是有效应对新高考的方法之一。
5、注重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在新课标高考之下,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知识学习与能力、素养培养的关系问题,以应对能力与素养立意的高考命题。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只能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中逐渐进行,只能在分析问题时的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渐进行,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中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低水平的知识复习中是培养不出来的。不要因为赶进度,而丢掉了真正的教学目标。宁可牺牲进度,也不要牺牲“效度”。
6、重视对概括、比较、考证等史学方法及能力的训练。国家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说:“历史学科是很强的理性思维学科……历史思维的工具有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考证的方法等……如果没有这些思维工具,教材内容是死的,不会活。这种方法贯穿在整个试卷中。”
7、重视对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高考命题往往对教材中有偏差或滞后的观点结论予以纠偏或批判,体现学术前沿成果,如2014年雅典民主自由题、2015年国民党抗战题等。
8、重视对热点问题的复习与训练。高考不回避热点,只是呈现形式不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历史与现实结合,彰显史学鉴往知来功能。
9、选修应对策略。复习中要注意选修与必修的关联,不可完全割裂。要重视回眸历年真题,归纳总结规律;一般来看“改革”与“人物评说”题相对容易得分,所以要注意构建改革与人物评说的答题模式,训练时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中学教材上不太重视但在历史发展中有影响或生活中耳闻能详的事件或人物人。(2015年选做题得分次序47、45、48、46题)
10.注重基础,加强答题方法指导。教学中应该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表述准确性和审题能力的训练;注意教科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尤其是迁移延伸,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重视解题技能指导,如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的训练等;重视学生答题的规范性,答案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书写用语要规范。
研究高考,才能把握高考;但只有高于高考,才能赢得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