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汇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274/G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7894
* 投稿网站
科教文汇
《 科教文汇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安徽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教文汇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34-1274/G
国际刊号:ISSN 1672-7894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tougaokjwh@126.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主      编:李小波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安徽合肥
定      价:16.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邮政编码:230001
范文-人生仪礼民俗特征-科教文汇

人生仪礼民俗特征
郭明月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三亚 572000
    摘  要:人生仪礼民俗是关于民俗主体的民俗,是关于民俗主体的民俗事象。民俗个体负载着民俗,民俗影响着个体。人生仪礼民俗具有个体性与社会性混溶难分的本质特征。人生仪礼民俗中客观性与主观性不可分割、象征性与现实性混杂、个体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密切交织。人生仪礼民俗承载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与看法,发挥着以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培育个体、传承文化、延续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人生仪礼;特征;个体;社会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stoms of Life
GUO Ming-yu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SanYa University  SanYa  572000) 
Abstract:The folk customs of life is a folk custom which relate folk main body, and a folk phenomena of folk main body. Individual who load folk custom affected by folk custom. The folk custom rituals of life have provided with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nature  immiscible such that they are difficult to separate, and possess  characteristics which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ndivisible, symbolism and practicality confounding, individual's initiative and passivity closely intertwined. The rites of life load a ethnic or a group's understanding and views of life, community and nature, play a role in cultivate individual, inheriting the culture and continue community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cepts.
    Key words:rites of life;characteristical;individual;community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在人生仪礼民俗研究方面,有关人生仪礼民俗的内容、各地各民族人生仪礼民俗活动、人生仪礼民俗的通过性质、成年礼的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关于人生仪礼民俗特征的探讨较少。本文在人生仪礼民俗特征方面略陈管见,以期引玉。
人生仪礼民俗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或年龄阶段所举行的具有一定含义的仪节活动的民俗,主要包括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姻仪礼和丧葬仪礼。此外,每年的生日庆贺、重要年龄的祝寿仪式等,也是人生仪礼的内容。人生仪礼民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人生仪礼民俗具有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征。与其它民俗相比,人生仪礼民俗具有个体性与社会性混溶难分的本质特征。“所有民俗事象都是经由具体的人编制、传送、贮存、接收、习得、运用、养成,又由世世代代的具体人不停地传承下去,扩散开来。没有了负载民俗的具体的人”,  民俗也不复存在。负载民俗的具体的人是民俗活动的主体。人生仪礼民俗是关于民俗主体的民俗,具有明确的个体指向性,是以具体的人为中心的民俗事象。人生仪礼民俗是关于民俗主体的民俗与关于民俗主体的民俗事象的融合,甚至可以说人生仪礼民俗一体两面,是关于民俗主体的民俗与关于民俗主体的民俗事象的同一。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以及祝寿仪式、生日庆贺等民俗活动都是为具体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举行的。在人生仪礼民俗活动中个体的确定性、恒定性、不可替代性是其它民俗活动无法比拟的。
    然而人生仪礼民俗又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具有群体性、社会性。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出生之日都面临着一个现成的、带有规范性的、负载习俗惯制的“既定的”秩序使群体成员习以为常的世界,每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之中,其言行举止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任何民俗事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  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婴儿出生之后,在诞生礼之前,还只是具有生物属性的人,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尚不具有社会属性,只有通过为他(她)举行的诞生仪礼,他(她)才正式进入社会,被人们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社会属性。成年仪礼,如冠礼、笈礼、穿裤、换裙、文身、染齿等等,都是标志男子、女子成年的民俗活动。当成年仪礼结束之后,个体就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享有和其他成人一样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承担社会责任。“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 “人类在其最初组成社会时,社会化是重要因素,而社会化本身就已确定了原始群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婴儿降生在既存的社会时,周围已充满了等待他去学会的规则、风俗、意义等”。  任何人的一生都要经历自然成长过程和社会化过程,这两个过程形影相随、相伴而行。个体所出生于特定环境中的那些群体拥有日常生活的整个有组织的习俗模式和伦理的道德的民俗价值体系,个体就以这群体的一员参与其中。  人生仪礼则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人生仪礼民俗的天然属性。
人生仪礼民俗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密不可分。人生仪礼民俗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而且客观性与主观性不可分割。对每个人来说,年龄、性别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无法改变的生理属性。  出生、成长、死亡等都是客观的、单向发展的、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因而人生仪礼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情况下,诞生礼不可能晚于成年礼、婚礼、葬礼,葬礼也不可能早于其它人生仪礼;生日礼可以年年举行,看似可以重复,但是每年的年龄是不同的,而且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因而仍然是不可重复的、单向的。
    人生仪礼民俗不仅取决于生理的发育,还取决于社会的认可。虽然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客观的生理属性,但是何时举行人生仪礼、人生仪礼的仪节等等,则与人们的主观认识相关。“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仪礼,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的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  在这方面成年礼尤为显著。只有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才可进行的成年礼,除了自然年龄这一评判标准外,社会的需要、群体公认的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到哪个年龄阶段、通过什么样的仪节才有资格进入群体、踏入社会与人类社会不同群体主观方面的认识相关。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习俗,各地区、各民族的成年仪礼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另外,各式各样的丧葬仪礼既表达了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也反映了人们的主观认识,包含着人们的复杂情感。在传统观念和习俗中,死亡不被认为是生命的终结,而被认为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人死后还可以“转世”,葬礼反映了灵魂不灭、祖先可以荫庇后人等等观念。人生仪礼“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人生仪礼民俗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反映了人们对人类自身、人类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与认识。
人生仪礼民俗具有象征性与现实性混杂的特征。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生活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作为社会的一员,为他(她)所举行的种种人生仪礼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人生仪礼中各种不同的仪礼标志着不同的含义,也体现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追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诞生仪礼不仅象征性地表示婴儿脱离母体进入社会,而且在现实生活方面,婴儿的降生关系到血缘的延续,关系到人类的繁衍。成年仪礼一方面象征着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各地区、各民族成年仪礼的仪式不同,内涵相同,冠礼、笈礼、穿裤、穿裙等等仪式,都具有象征个体“成年”的意义,象征着个体有能力进入社会,为群体做贡献,承担社会责任,但是个体是否真正在心理方面成熟到足以承担社会责任、在能力方面是否达到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则不是一次仪式就可以确定的,在这个意义上,举行成年礼也仅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性地表示年轻人结束孩提时期而长大成人;另一方面,成年仪礼也具有比较明显的现实意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成年礼通过一些仪式、或方法、或手段使年轻人得到身心的磨炼,促使他们尽快在心理方面成熟,在能力方面增强,从而具有迎接未来生活的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婚姻与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相关,婚姻在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人类社会延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婚仪礼表示一对青年男女结成眷属,建立了新的家庭。虽然各民族婚俗有差异,但是在婚礼上的一些仪式、活动表明了人们对新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期望与要求。比如在蒙古族传统婚礼仪式上,族中的长者要带领大家唱史诗,宣传社会生活习惯和法规,教授新人生产经验、家庭生活知识等等。而且婚礼表示一对青年男女所建立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得到社会的认可,将会受到法律与习俗的保护。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婚姻仪礼中象征性与现实性的混杂。在传统观念与风俗中,丧葬仪礼象征着个体脱离现实社会,踏入新的旅程,也混杂着象征性与现实性。
    人生仪礼民俗个体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密切交织在一起。在人生仪礼民俗活动中,人们为之举行仪礼的个体理应是人生仪礼民俗活动的中心人物,然而其主动性受到了很多限制。
    在人生仪礼中,作为人们为之举行仪礼的人来说,虽然他(她)是中心人物,然而在诞生礼、葬礼等民俗活动中是居于被动的地位的。诞生礼、葬礼的规模、形式等等,都是作为中心人物的个体无法决定的。在诞生礼中,初生婴儿几乎不参与活动而基本上是由大人办理一切;在葬礼中,个体则完完全全是被动的,或者说个体只是葬礼上的实体,但是整个仪式过程的参与者都清楚地知道是为谁而举行的这项活动。相对而言,在成年礼、婚礼中,作为人生仪礼民俗活动中心人物的个体的主动性要比诞生礼、葬礼强得多,但是也受到很多限制,个体要按照传统的仪式习俗、按照传统习俗惯制进行活动,或者尽力达到传统习俗、仪式的要求。通常成年礼的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比其它人生仪礼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中国云南省基诺族男子成年礼,在仪礼活动中人们对该男子实施突然袭击式的捕捉,然后将其拥入群情鼎沸的会场,强迫其就范。其它民族的成年礼,也往往要求为之举行仪礼的个体经过各种各样艰难的考验,才能享有社会权利或地位,才能被接纳到群体中来,成为群体的正式成员。可见,在人生仪礼民俗中,作为中心人物的个体的被动性是非常明显的。
人生仪礼民俗将民俗主体的民俗与有关民俗主体的民俗事象融汇在一起。民俗的主体是人,人生仪礼民俗是民俗主体的民俗,人生仪礼民俗事象由民俗主体传承,民俗主体在人生仪礼民俗事象的影响下成长。民俗个体负载着民俗,民俗影响着个体。人生仪礼民俗承载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看法与理解,体现出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规范,发挥着以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培育个体、传承文化、延续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恩格斯.恩格斯致波•拉•巴甫洛夫的信[Z].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北晨编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6】钟敬文.民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信息
郭明月:1969年8月  女 汉族,河南开封市人,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