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
——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为例
於丹丹
1. 楚雄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2.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On Cultural Items Treatment in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 A Case Study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作者简介:於丹丹(1981.12- )女,云南楚雄人,硕士在读,楚雄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 要:儿童文学的翻译首先是针对儿童的,译者面临着既保持儿童童趣又要把它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挑战。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儿童文学不可避免地包含有文化因素。在处理文化因素时,译者应当选择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让儿童读者有机会了解、经历异域文化和环境。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文化因素,处理策略
Abstract: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imed at children. The translator faces the challenge of transferring children’s books in one culture to child readers in another culture as well as maintaining its interests valued by children. Therefore, foreigniza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primary translation strategy so that child reader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exotic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cultural factors, translating strategies
一、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陈伯吹,1959)。儿童文学作品能培养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儿童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包含有文化内容。 翻译儿童文学,也就涉及到了翻译文化。儿童文学的翻译首先是针对儿童的,译者面临着既保持儿童童趣又把它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挑战。因为儿童的思维还不成熟,翻译中太多的异质因素会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甚至击退他们的阅读信心。因此,译者翻译时要考虑到儿童文学的本质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尽量避免异质语言和艰涩词语。
韦努蒂认为在翻译文化成分时有两种翻译策略,即归化和异化。归化翻译是流利的、透明的翻译,就好像读者读到的不是翻译,而是原文。这种流畅的、隐身的风格使得目标文本最大程度地缩小了异质语言,使目标文本更习语化、更具有可读性。而异化翻译则是尽量保留原文的异域特色,通过强调原文的异域特色,并保护原文的异质性不受目标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最终使译者现身。实质上,归化就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使异域文化尽量靠近译文读者,使得译本可以被识别并为译文读者所熟悉。异化则以原文为中心,使译文读者尽量向原文靠拢,并使译文读者看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总之,译者的任务,就是“要缩短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距离。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又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然而,翻译毕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儿童文学中的文化成分要适当保留,归化、异化的混合使用才是最好的翻译策略。
二、小说介绍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享誉世界的童话,是英国著名作家卡洛尔的经典之作。故事讲的是美丽、怪诞、离奇的梦幻故事,描绘了小女孩爱丽丝在梦中的神奇虚幻的经历。自出版后,该书已经有了80多种语言的译本,中文译本也已经超过了30种,深受各国儿童喜爱。本文选取其中两本作案例分析。一本是由陈复庵翻译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一本是由王仁芳翻译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本文通过分析这两个译本中有关文化因素的翻译处理策略,以期为同类儿童文学的翻译问题提供借鉴。
三、处理文化因素的策略
1. 带有注释的直译
当文化成分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时,译者会决定保留原文形象。以下句子采用的就是直译:
(l) As she said this, she came suddenly upon an open place, with a little house in it about four feet high.
A: 她正说着,忽然来到了一片空旷的地方,那里有一幢四英尺来高的小屋子。(陈复庵 译)
B: 她在想这句话时,忽然来到了一片空旷地,那里有一幢小房子,房高四英尺。(王仁芳 译)
(2) So she began nibbling at the right-hand bit again, and did not venture to go near the house till she had brought herself down to nine inches high.
A: 于是她又啃一点右手的那一块,等到她缩到九英寸高的时候,才敢走近那屋子。(陈复庵 译)
B:因此她又把右手那片蘑菇边咬了一小块,直到她身高缩小到九英寸时,才敢走近那房子。(王仁芳 译)
(3) I didn't know that Cheshire Cats always grinned; in fact, I didn't know that cats could grin.
A: 我以前不知道柴郡猫老是笑;说实在的,我还不知道猫能笑呢。(陈复庵 译)
B: 我倒是不知道柴郡猫总是咧嘴而笑的;事实上,我从来不知道猫会拌笑脸的。(王仁芳 译)
英语的度量单位如“feet, inch”等常被直译成汉语,但对中国儿童来说并不熟悉,一英尺、一英寸到底有多长没有概念。“Cheshire-Cats”的翻译听起来也很奇怪,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猫呢?原文中“Cheshire-Cat”是一个典故,它是一种乳酪的牌子,包装上有一只微笑着的猫图案,短语“to grin like a Cheshire Cat”的出处大概就来源于此。直译有时会让目标语读者感到困惑,保留原有的表达不能达到作者原本的意图,因为另一语言的读者缺乏背景知识的了解,因此,为了使译文易于理解,使用注释来解释那些在文中简单直译的英语短语是必须的。
2. 省略
处理文化成分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完全省略,在翻译中找不到一点痕迹。这样做有以下原因:(1)有时仅仅是因为译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传递意义;(2)有时是译者要花费大力气来提供解释;(3)还有一种可能是翻译中的解释会赋予这些文化成分具有原文中并不具备的重要性,从而破坏了原文的重心。例如:
(4) “You promised to tell me your history, you know,” said Alice, “and why it is you hate——C and D,”
A: “你不是答应过要把你的历史告诉我吗?”艾丽丝说,“你为什么恨——C和D?” (陈复庵 译)
B: “你答应过,要把你的来历讲给我听的,你可知道,”爱丽丝说,“以及究竟为什么你那么憎恨C(猫)和D(狗)。”(王仁芳 译)
“C and D”是猫和狗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两个译者都没有翻译,只是保留了原来的形式“C and D”。
3. 意译
处理文化用词的第三种方法是意译,译者可以用概括性的成分来替换文化词汇,这样就可以让译文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上接近读者。例如翻译小说或电影的名称时,译者常遵循文学或艺术翻译规范,即名称的翻译要比文中其它部分都自由得多,可以根据译者对预期读者的品味、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判断而进行意译或改译。书名的翻译变通会使它在目的语中不显得那么奇怪、另类。有时译者还会创造原文没有的文化词汇,使目标读者对书的内容更感兴趣。
四、结语
儿童文学翻译的探讨有助于研究翻译儿童文学的规范。儿童文学的译者与成人文学的译者有很大区别,他们对文本处理有更大的自由,这意味着译者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如改变、增加、删减、夸大和缩小等对文本进行处理。当然,译者的自由也是有条件的,他们必须遵循儿童文学翻译的两项原则,即对儿童有好处,适宜于儿童并具有教育目的;另一个原则是根据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情节、语言和特征进行调整。第一个原则是依据儿童文学是教育的工具;第二个原则注重于儿童的阅读水平。
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他们的特殊性应该引起作者和译者的充分注意。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把自己的文化知识、阅读经历、儿童形象以及自己对儿童的理解都带人了翻译中。由于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就产生了不同的译本。这些译本的目标读者都是目的语的儿童,因此儿童的接受包括语体、儿童心理、生活经历和文化传统应该成为译者着重考虑的因素。只要译者心中有儿童读者,就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来处理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Carroll Lewis.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1993
[2]卡洛尔著,陈复庵译.艾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3]卡洛尔著,王仁芳译.爱丽丝漫游奇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