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与原因分析
姜春田
(辽宁职业学院 辽宁 铁岭 112099)
【摘要】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偏远落后的地区,那里文化背景独特,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其他大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对国家、政治、民族的认同呈现非平衡化发展等特点。
【关键词】非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现状 原因分析
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重视,但分布在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人数分散等原因,其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普遍性教育所覆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现就非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成因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思想现状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冲突与规训中不断发展
当前,在非民族院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接受的是和其他大学生完全一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这种把侧重点完全放在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教育模式,显然并不接地气。虽然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持积极的态度,三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伴有规训和冲突所带来的不适感。
2、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提升空间大
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他们的主流思想表现出积极、健康、理性的一面,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人民,但在其入学初期,很多人不关心政治、缺乏整体荣誉感,“中华民族”概念模糊,对整体文化缺乏认同,容易受偏激思想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提升空间巨大,在经过一定时间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转变较大。
3、对国家、政治、民族的认同呈现非平衡化发展
对于入学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对于民族、国家、政治的理解和兴趣成递减态势,并且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一系列不平衡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思想不免易走极端。通过教育与宣传,入学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传统汉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之后,渐渐对国家、民族、政治有了比较可观的态度,对待敏感问题,亦能保持理性的看待,从趋于认同到理解接受,体现出了整体“三重认同”的进步。但不可回避的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待现实问题的冲击时,一时难以走出片面的怪圈,其思想状况体现出不稳定,阶段性等特点。
二、原因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差异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地处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活方式相距内地亦有很大不同之处,有的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有的还在过着游牧生活,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俗,相对封闭的经济及生活方式,使其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困扰,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容易发生自我认识的偏差,不愿参加各种活动,不敢展现自我能力;而对于家庭条件好的汉族学生,他们既羡慕又自卑,久之产生强烈的隔阂心理。同时,眷恋于本民族宗教文化习俗,容易形成自我保护的小团体。
2、教育主客体的差异性
本文所阐述的教育主体是指非民族院校的师资为核心的综合体,是在中央统一的教育体制作用下形成的成熟甚至有些刻板的教育综合体。教育客体指以非民族院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核心的关系体。首先,由于主客体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易使双方尤其是客体产生心理不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及生活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把原有的生活及沟通方式带到校园中,他们喜欢无拘无束、直来直往,人际关系喜欢简单明了,感情纯真,他们渴望与内地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但由于语言与交往方式的差异,容易使师生间、同学间产生交流隔阂。对一些技术性知识的理解,由于地域影响,他们对知识本身的适用性产生了疑虑,导致师生关系出现误解,在学生心中产生不适。其次,教育资源的差异与碰撞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冲突与偏激情绪,产生文化不适。在教学中,容易产生其原本根深蒂固的思想同新思想的激烈碰撞,一方面使其产生无限向往与崇拜,另一方面也易产生偏激与固执,造成复杂的文化不适。
3、民族因素
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情况下,民族成分具有非单一的特点,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在承担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疆籍)定向培养计划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种类,各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的也各有不同,例如见面礼等,这直接导致两方面问题,首先,在内地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差异感,不适感,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天性淳朴、热情、豪爽,但由于受到原生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活中。其次,在非民族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也会因为民族问题出现各种问题。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本土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对本民族的宗教习俗及政治地位等方面更为敏感,更为强调民族意识、民族荣誉和个人的利益,希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容易形成群体的孤独感、怀疑感、依赖感以及思乡之情,导致他们更喜欢和本民族学生聚集活动,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团体,为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及各民族间的亲密融合带来困难,因此整合不同的民族因素,寻找彼此间的共性因素加以达成共识,加强交流是当下值得教育者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邓晓琳.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2]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徐广洲.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