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黎苗文化课程丰富德育形式
陈清林
海南保亭思源实验学校 572300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从学生掌握道理到转化为自觉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过程。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当知识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教育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或者实践体验过程中学习感悟,明辨是非,确立思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广大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个性,缺乏特色,就很难有较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尽量让每个学校彰显个性,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色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突破口和抓手。追求个性化办学和创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我国许多中小学校的主要办学方向,也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赋予了学校根据客观现实确定自己办学哲学的空间。学校可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自主选择特色发展的方向。特色课程的建构无疑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通过特色校本课程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海南黎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藏。保亭县是海南黎苗族人民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氛围浓重。居住在保亭的人们,不管是男女老少,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大家对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喜闻乐见,耳熟能详。保亭已经是海南黎苗族文化孕育繁衍的肥沃土壤。我们利用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引领学生继承和发扬黎苗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到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涵养学生高尚人格,达到创新德育途径的目的。积极开展黎苗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黎苗族人民的优秀品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活跃学校文化气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我校以新课改理论为指导,从学校实际出发,在继承和发扬以往德育经验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校园竹竿舞》《黎族织锦欣赏》《欢唱黎苗族歌谣》《黎族竹木器乐欣赏》四个黎苗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通过普及黎族竹竿舞,让学生了解竹竿舞,会跳竹竿舞,介绍竹竿舞,激发学生热爱黎苗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黎苗族歌谣,编制校本音乐教材《欢唱黎苗族歌谣》,把优秀黎苗族歌谣引进课堂,让学生歌唱黎苗族歌谣,感受黎苗族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培养高尚情操。黎族竹木器乐蕴涵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它溶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民族文化元素,为黎族人民所钟爱。开设这个课程,让学生了解黎族传统乐器,并学习体验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们把黎族织锦欣赏活动和美术教学相结合,各班每学期开设两节黎族织锦欣赏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织锦文化。学校充分利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和设备,以黎锦兴趣班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欣赏黎族纺织技艺,学习用传统腰织机纺织黎锦,亲身感受纺织技艺文化的精妙。学校还邀请黎族织锦传承人给学生表演纺织技艺,组织校外参观活动,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黎族织锦文化的悠久历史,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培养民族精神。
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活动,努力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黎苗族歌舞,欣赏黎族织锦艺术和竹木器乐文化。通过丰富的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优化了育人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新德育形式,是我校一个鲜明的办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