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杨跃
华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105201
本文为河北省高教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研课题《大学英语教学语用输出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从语意表达、感情色彩、文体选择、语言运用、语境把握、审美能力几方面详细讨论了翻译教学和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出翻译教学中对语用能力培养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语用;翻译;语境;文体;审美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Yang Yu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5201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the semantic expression, emotional color, style selection, use of language, to grasp the context, aesthetic ability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points out that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cultivation should give enough attention.
Key words: pragmatics; translation; context; style; aesthetic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在全国历经若干次讨论和改革,教育界同仁们明确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该课程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也进而明确了该课程的性质。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大有裨益。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改革的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翻译题型的改革,意味着英语学习者有责任促进中西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有责任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
尽管翻译对中外各领域的交流与促进作用至关重要,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和师资力量有限等多种原因,翻译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而且,现有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基本上也只是对一些课内外语料的翻译练习而已,既没有足够的实践,也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转换活动,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从某种程度上说翻译就是用译语写作,因此语用能力对翻译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强调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对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学习和强化的重要性。现将翻译教学中应强调的几个方面和同行探讨。
一、 语意表达的准确与得体——对原语的理解是关键
翻译思维的第一阶段便是词义的辨析,这是保证译文准确的关键所在。对原语的理解涉及到原语词语的语义、语法层次、词语联立、指涉呼应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翻译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定语义。看下面一句:
Agreement on control and reduction of weapons between the superpowers is impossible, as it has been for so many years.
句中Agreement 的意义是“协定、协议、协约”,还是“同意、一致”?Agreement的意义如是前者一般可数,如是后者则不可数,这样其意义就可以判断出来了,因此可以把本句译为“超级大国之间要想就控制和削减武器取得一致意见是不可能的,多年来的事实已说明这一点。”
二、 感情色彩的切合——抓住词句的暗指含义
英、汉语中许多句子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译者应努力从语境及用词上推敲其特定的情感表达,选择恰当的译语词汇转达原作的本意,同时也应注意用词的分寸和文体差别。看下面句子:
The spirit of a campaign against poverty does not cost a single cent. It is a matter of vision, of sensitivity.
此句如简单地把vision译为“看法”,把 sensitivity译成“敏感性”,并不能从语言力度上鲜明地表达该句原语作者的情感色彩。翻译此句应避免使用中性词,而应根据作者的本意选择具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达到其语用目的。因此本句可以译为:为消灭贫困而大干一场的精神不需要花一分钱;这需要远见卓识,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三、 文体适当 ——— 把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通过文体能体现特定的历史阶段、社会环境和时代风尚。不同的文体的翻译既要遵循一致性原则,又要考虑读者群,做适当的问题变通。我们在翻译不同的文体,如新闻报道文体、论述文体、描述叙述文体,科技文体时,一般应按其特定的行文格式,注意用词选择来把握文体规范,做到文体的一致性。现举一例,比较对同一句子的不同译法: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of Studies, Francis Bacon )
译文1: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廖远范译)
译文2: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摭拾文采,可以增长才干。(王楫译)
译文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王佐良译)
本句是英语学习者都很熟悉的培根在《谈读书》中的一个经典语句。这三种译文意义上基本一致,而表达上差异很大,究竟哪一种较为得体?首先,我们应知道,培根的 《谈读书》是论说文,而且行文整齐、简洁、表达有力。因此,这句话的论文就应把握论说文的语体特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整和力度。第一种译文比较随意,可以说是直译,而第二、三种译文做了“名词—动词”的转换,增加了语言力度,符合论说文的语体特征。第三个译文的“足以”比第二个译文的“可以”更强有力一些,且表达更加简洁,接近原文风格,故可以说是三者中最佳的译文。
四、 语言运用得生动与贴切——提高双语的造诣
英汉互译考验的是双语的修养水平。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只要熟练掌握或精通英语,就可以胜任双语的互译,而事实上许多人的汉语表达水平也很成问题。
译者在提高英语的理解力和表达力的同时,在汉语方面也应博览群书,熟悉各种体裁的文章,扩大汉语词汇量,丰富句式。只有汉语的词语、句式、表达手段、修辞手法增多,才能减少翻译时的局限性,才能有余地选择妥帖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译者还应勤于练笔,通过强化实践巩固所学,提高行文能力。
五、把握语境,提高语用能力
任何语言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才有意义。语境由社会环境和语言本身的因素构成,为表意提供了背景和条件。纽马克曾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翻译中的许多环节如语义的理解、文体的使用、篇章结构等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完成的。
把握语境是语言使用的一个关键,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译语是否能够恰如其分。译者平时应在语用能力的三个方面,即语言语用、社交语用和汉英语用差别的识别上下工夫,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在语言语用方面,译者应善于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义,选择恰当的表达。
结语: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语际交流,是语用学的一种实践形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从细节做起,提高双语的造诣,加强语用意识,避免语用负迁移,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的语用用意。
Bibliography:
[1] 毛荣贵. 英译汉技巧新编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1
[2] 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 [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3]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4]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