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协作的翻译与本地化研究
陈万明
1.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2.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重庆 401520
摘要:探索团队协作背景下翻译与本地化的研究方向、研究路线和实施方案,改变前期研究过于零散的状况,实现研究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翻译与本地化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团队协作;翻译与本地化;研究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Teamwork
Chen Wanming
(College of Foreign Trade and Busines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its orientations, maps and implementation schemes to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ragment research, integrate the research resources, and make sure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mwork;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Study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服务本地化步伐的加快,以翻译和本地化为核心的语言服务工作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剧烈的变化,实现了从个体行为向语言服务产业化的蜕变。它“正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阔步迈向信息化、产业化和职业化的新阶段。”[1]“互联网+”对语言行业的渗透,大大加快了本行业的发展进程和速度。“国际知名语言服务咨询公司CSA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语言服务外包的市场价值已经从2009年的235亿美元上升到372亿美元。”“现代翻译项目工作量增大、语言种类多、交付周期短、要求多样化的特点,对现代语言服务的全球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平台化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语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语言行业的换代升级,语言服务行业的产业化要求领域研究的团队化,因为在行业产业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问题的接踵而至,如及时高效处理的海量文件的翻译和本地化问题。与传统的翻译相比,这些成几何数增长的文字或图像信息的处理,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团队协同创新,因为“在知识交叉融合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研发团队逐渐成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他们“以知识、技能的共享、交叉、整合为重要手段,为研发人员创造了基于问题情境的知识互动空间,促进团队内外互补性知识的转换和整合,从而发挥出更大的知识协同效应和组合优势”。[3]
基于团队协作的翻译与本地化研究,探索团队协作背景下翻译与本地化的研究方向、研究路线和实施方案,以期改变前期研究过于零散的状况,实现研究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翻译与本地化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翻译与本地化研究的学术方向
(一)我国高校的翻译与本地化研发现状
我国翻译与本地化行业以研究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机构却寥寥无几。各大本地化服务机构都以短期人才培训为主。2007年成立的北京昱达环球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本地化和国际化领域的培训公司,面向信息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文化传媒、通信行业、语言服务行业以及各级政府机构,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本地化和国际化培训服务。
至2015年,在全国已经有206所大学开设的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课程和57所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本科学位课程中,不少大学翻译课程增加了语言服务行业实践的课程,例如,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本地化翻译”MTI课程的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了“本地化翻译”课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课程。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语言信息工程系开设了 “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课程和“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课程。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课程是国内唯一讲授本地化工程技术的课程。“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课程是全国最早开设本地化项目管理的课程。这些大学都通过自建、跨专业跨学科或与行业联手共建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以培养专业化、实践性和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开设本地化与翻译实践相关课程,聘请语言服务业界人士讲课、讲座、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翻译与本地化人才培养方式。其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训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文化创意能力的软件与语言服务等产业的专业化人才。
MTI专业设立时间不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要求等方面还在积极探索,在校企合作的动力、方式、范围、责任和形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需要思考如何立足翻译实践与社会需求,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特点,进行差异化和专业化教学,培养专业化和实践型人才。翻译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要积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进一步完善翻译专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翻译与本地化行业最大的科研团队是成立于2009年的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本地化服务委员会除了科研工作,主要任务是积极传播本地化概念和实践,组织行业会议和沙龙,参与行业市场调研,编制发布本地化规范,走进大学校园宣讲,与本地化与翻译公司、客户方、工具开发商与高校师生和地方政府的代表进行交流和对翻译高级人才和师资经行短期培训,根本无暇也不可能顾及某一具体学校或单位的专业发展问题。
(二)翻译与本地化的研究方向思考
翻译与本地化领域的研究方向的确立不仅要符合高校的办学特色,而且要适应全国英语专业由理论向应用转型的发展趋势;它应当以特色专业、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和外语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等前期成就为研究平台,以特色为支撑,这样才具备坚强的科研基础和拓展空间。基于团队协作的翻译与本地化研究是在外语类专业建设和拓展之前的系统研究,通过集思广益,未雨绸缪,通过研究论证,将专业风险尽量控制在有限范围,避免盲目发展,为外语类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我国翻译与本地化研究迫切需要集体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翻译与教学、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跨境商务和校企合作。翻译与教学主要是研究现代翻译如何通过课堂直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翻译技术与本地化主要是研究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翻译的技术转向与应用问题。翻译项目管理主要是研究语言服务人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而需要具备的语言服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跨境商务主要探索“互联网+” 时代如何通过语言服务与世界接轨,参与规则制定而进行的创新型研究,校企合作则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人才+项目”高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4],探索的国家人才战略背景下语言服务如何直接与企业接轨的问题。这些主要学术方向要求团队协作式研究不仅具备科研功能,而且具备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凝聚外语学术人才,促进学术思想进步、把握语言服务动态,形成专业建设共识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的潜能。
三、团队协作研究路线与实施方案
(一)翻译与本地化研究路线
团队协作背景下的翻译与本地化研究主要是期望通过3-5年的建设,为翻译与本地化产业的发展确立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翻译与本地化教学和研究和协作团队;促使团队成员在学缘结构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实现优势互补;在翻译与本地化研究方面能为外语类专业(方向)拓展(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技术写作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学术兴趣建立富有涉外特色和个性的语言研究团队;建立诚信务实科研,为人才培养单位预先配置有效实验场地、实用仪器设备等研究条件提供参考,从而有效避免专业建设一头热一头冷等盲目建设和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从而实现科研建设的前瞻性和效益最大化。
团队协作背景下的翻译与本地化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初级阶段: 确立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实现优势互补。发展阶段:在翻译与本地化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科研工作业绩,能为外语学院的专业拓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初步制定翻译与本地化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适时到企业、机构进行的调研和培训,继续加强翻译与本地化服务和研究;完善阶段:修订翻译与本地化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学术兴趣建立富有涉外特色和个性的语言研究团队;能与时俱进,通过科研把握行业动态;建立诚信务实而又富有远见科研团队。
(二)翻译与本地化研究实施方案
基于团队协作的翻译与本地化研究实施方案必须具备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做很多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初创阶段,需要反复论证,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召开研讨会,在获得行内科研人员认可并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根据自愿原则遴选团队成员。这支研究团队既要相对稳定,又要尽可能的实现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实现优势互补;既要讲团结,又要将协作,事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智慧。中期阶段的任务既是承上启下,又非常关键,因为团队协作下的科研攻关只有在取得一定的科研工作业绩,能为语言服务专业的拓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同行的认可,也才能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形成较为稳定的科研团队。科研成员根据研究要求和个人爱好确立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既要统筹兼顾,又要适合个性。这一阶段团队成员要开始熟悉各自的科研业务,我们实行的是试分工协作和队成员的动态管理。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适时派部分优秀科研人员到企业、机构进行调研和培训,以便获得第一手材料,为后期的持续真实的科研打下行业基础。这一阶段,全体成员应继续加强翻译与本地化服务和研究,并能根据行业现状和自身实际为专业建设拓展提供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具体措施。完善阶段的构想主要是希望团队在翻译与本地化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学术兴趣建立富有涉外特色和个性的语言研究团队,能与时俱进,通过科研把握行业动态,建立诚信务实而又富有远见科研团队。研究团队不仅能通过校企合作把握行业动态,指导语言服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为企业输送能干事、懂管理、知未来的优秀语言服务人才,改变传统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而且能实现高校或科研院所通过科学研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为企业提供参考决策并能引领和主导行业发展的语言服务研究创新型团队。
结论
基于团队协作的翻译与本地化研究,通过不同学术研究方向和和学缘结构的协作攻关,凝练符合高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学术方向,汇聚和培养具有既具先进理念又接地气的外语学术人才,实现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单位的资源的整合。从而突破已翻译为核心的语言服务类人才培养瓶颈,拓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趋势的专业和方向,抢占外语人才市场需求制高点,引领外语人才培养朝着科学、理性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书目
[1] 崔启亮.翻译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J].中国翻译协会网,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3-05/03/content_5924912.htm
[2] 王华树.“语言服务协作化时代”的人才培养[J].译世界网, http://www.yeeworld.com/article/info/aid/5812.html
[3]王黎萤 陈劲.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3):420
[4]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科技部网站. http://www.most.gov.cn/yw/201006/t20100607_77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