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力培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课后作业设计
——以“海—气相互作用”为例
黄瀚玉 咏 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日益强调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文
章基于传统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普遍存在的量大低效、重视程度低等问题,结
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划分出语言—自我认识
作业、空间—自然观察作业、数理逻辑智能作业、身体运动智能作业四种作
业类型,提出了依托课标、结合教材、连接生活、紧跟热点的课后作业设计
原则,并以2019人教版“海—气相互作用”为例进行作业设计与说明,以
期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后作业;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
《中国高考报告(2023)》表明高考评价体
系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突出关键能
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
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定义了四大地理学科
核心素养应该具有的水平[2]。刘红艳与林培英研
究发现传统地理作业设计不合理,而通过多样、
新型的地理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
力[3]。在新课改和新高考模式的背景下,日益强
调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传统的高
中地理课后作业普遍存在量大低效、重视程度低
等问题。
续表
作业分类 表现方式 认知水平 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空间—自然
观察作业
数理逻辑智
能作业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视角下的作业类型与设
计原则
二○二五年 二 月(上旬)
(一)作业类型
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
类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可以将地理课后作业划分为语言—自我认识作业、
空间—自然观察作业、数理逻辑智能作业、身体
运动智能作业四类(表 1)。
身体运动智
能作业
识读图表材
料、观察视频
资料、绘制示
意图、运用图
表解决问题等
构建知识结构
体系、解析统
计图表、设计
方案等
理解、应用
应用、分析
在地图、分布图、纪
录片等材料中提取有
效的信息并进行处
理,提升地理观察能
力;结合所学知识,
动手绘制示意图以解
析地理问题,形成地
理思维
构建知识体系,培养
地理逻辑;在统计图
表中提取地理信息,
利用逻辑推理解决地
理问题;设计逻辑清
晰可行的地理活动方
案,体会地理学习方
法
绘图、模型制
作、地理实验
操作、参加地
理综合实践活
动等
表1 地理实践力培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课后作业分类
作业分类 表现方式 认知水平 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150
语言—自我
认识作业
阅读文字材
料、复述所学
知识、组织语
言表达观点等
知道、理解
提取文字材料中的有
效信息并进行处理;
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
表达地理思想、描述
地理事象;自主解决
地理问题、归纳地理
学习方法
(二)设计原则
1. 依托《课标》
分析
在身体力行的学习过
程中,思考地理问题、
体会地理方法、培养
地理意识、养成地理
思维
《课标》是教育部印发的指导性文件,是地
理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重要依据,其中提出了面向
全体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本学习要求。只有
依托《课标》才能明确学生需要具备什么能力、达
到什么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目
标,设计出有效指向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课后
2. 结合教材
高中地理教材通过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
动系统呈现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能够在知识的
广度与深度、材料呈现的数量与方式、问题设置的
形式与难度、作业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方面,
为指向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课后作业的设计提供
参考。
3. 连接生活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与现实生活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联性,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之
一。课后作业的设计应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
学生通过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和满
足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内在
驱动力,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以培养地
理实践力。
4. 紧跟热点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后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实
时性较差,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效率较低,在进行指向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
课后作业的设计时应紧跟热点,挖掘时事热点中
的地理知识、规律、原理、思想、方法等,使学
生在较强直观感受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
图式获得理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视角下的课后作业设计
(一)课标分析
地理《课标》是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依
据之一,课后作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采用“四
步分解法”,即“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到何
种程度”和“如何学”[4]。对2019人教版《自然
地理基础》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的课
程标准“内容要求”进行解读。
1. 内容要求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
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
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课标》解读
“为什么学”。海—气相互作用是海洋与大
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可以在大
气圈、水圈、生物圈乃至岩石圈之间建立联系,是
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及其他地理学科核心素
养,强化地理思维。
“学什么”。本条“内容要求”包含三个要点:
一是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二是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是
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到何种程度”。本条“内容要求”的行
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在布鲁姆教育目标
分类理论中,行为动词“分析”属于认知领域的“分
析”水平,需要分解知识并阐明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要求学生能够对“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相
关的要素、关系、原理进行准确而详细的分析。而
“解释”属于“理解”水平,即对事物有初步的领
会,表明学生在学习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时
不需要深究其复杂的形成机制,能够描述出这两种
天气现象的表现、结合实例说明这两种天气现象对
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可。
“如何学”。本条“内容要求”的行为条件
是“运用图表”,在中学地理教与学的过程中图
表的形式较为多样,常见的有分布图、示意图、
等值线图、景观图等。针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运
用图表”可以分解为两方面:一是提供大量图表
支撑下的真实案例,看学生是否可以提取有效的
地理信息并进行合理处理去解决问题;二是提供观
察和绘图的机会,看学生是否可以使用及绘制示意
图说明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厘清教学思路、构建学习目标不
可或缺的环节。采用“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方法”,
即深层系统分析和表层系统分析。对“海—气相互
作用”的内容进行分析。
1. 深层系统分析
“海—气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两组知识点
(图 1),两组知识点并不是并列关系,这部分内
容的难度大、综合性强,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分析
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上,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已经学习
过的知识,包括大气运动、水循环、气压带和风带、
洋流等,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强化学生提高处理地理
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可以让学生
搜集相关的真实案例进行调查分析,在探究的过程中
体会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图 1“海—气相互作用”知识结构图
2. 表层系统分析
《海—气相互作用》一节包括文字、图像、
活动三大系统表述,共有11段文字,5张图片,2
个活动以及1个有课外拓展作用的“自学窗”。11
段文字中的第1小段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描述起到课
前导入的作用;5张图片中有2张示意图在活动系
统,一张要求学生利用该图说明全球水热平衡原理,
另一张则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补全示意图;“自
学窗”呈现了人类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厄尔尼诺现
象及其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教材中的三大系统
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实践力培养,并且形式
多样。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能体现学生真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与
学习需求,是设计指向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课
后作业的前提,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心理
三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
在新课改和新高考模式背景下,学生对地球
上的水和大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海—气相
互作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学生可能通过新闻、
网络等途径,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一定的感
性认识,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
系、梳理思路,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果,以培养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 认知能力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地理方法、地理思想
等有一定的体会,本节内容难度较大,学生要将地
理原理规律与地理事象相联系,并结合实例做出具
体解释,对学生看图、识图、析图、用图的能力要
求很高,需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从而培养
地理实践力。
二○二五年 二 月(上旬)
152
3. 学习心理
高中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较强,学生在生活
中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下产生的天气或气候现象
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运用相关原理规律去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给学生带来
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非常强的,能让学生认识到地
理知识的学习不是纸上谈兵,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动
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实践力。
(四)作业目标设计
作业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指向高中生
地理实践力培养课后作业设计的指南针。依据布
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参考《课标》对地理实
践力内涵、表现与水平的描述,设计了四条作业
目标(表 2)。
序号
1
2
3
4
作业目标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海—
气相互作用的含义,识
别厄尔尼诺、拉尼娜现
象发生的条件
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海—
气相互作用中水热交换
过程,说明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的表现
运用图文资料,举例说
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
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及水
温异常变化对沃克环流
的影响
水平 地理实践力培养
知道
理解
应用
能提取和处理简单的地
理信息,有探索欲和学
习兴趣,能建立简单的
知识结构体系
能提取地理信息并进行
一定程度的处理,可以
利用简单的示意图解决
问题
能提取和处理较复杂的
地理信息,主动绘制并
利用示意图解决问题,
简单将理论与生活相联
系
运用图文资料,结合实
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
与全球气候的关系,对
比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
象的形成及影响
分析
能有效提取和处理复杂
的地理信息,构建完整
的知识体系,将理论知
识与生活实际较好联系
起来
(五)作业内容设计
材料一:一般来说年平均温度在19—21℃、
年降雨量在1500—2000㎜之间为咖啡种植的最佳
值。有着咖啡行业价格风向标之称的美国C型咖
啡期货价格自2023年10月至次年4月的变化趋势
如图2所示,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称,造
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异常天气影响咖啡的
产量。
材料二:中国气象报社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
获悉,2024年1月厄尔尼诺监测关键区海温指数
较2023年12月下降了0.22℃,说明本次厄尔尼诺
事件(从2023年5月开始)开始衰减,峰值出现在
2023 年12 月,是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
材料三:我国知名连锁品牌“瑞幸咖啡”最
主要的咖啡豆来源地之一是南美洲北部的哥伦比
亚、秘鲁等适宜咖啡生长的地区,该企业2023年
4 月启动的“9.9元咖啡”活动自2024年春节以来
不断缩水。
结合图2,试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咖
啡9.9元”活动缩水的原因。
图2 美国C型咖啡期货价格走势图
作业设计说明:数理逻辑智能作业所对应
的应用、分析水平分别都是深层学习的表现,本
题共提供了三段文字材料和三张图表材料,三段
文字材料均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有效激发
学生的探索欲望。考查的核心知识点是“厄尔尼
诺现象的影响”,知识点本身的难度不算太大,
真正的难度在于学生需要对数字信息有一定的敏
感度,并结合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农业区位
因素及其变化的相关内容,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
效的地理信息,通过地理思维进行逻辑推理以解
释实际问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取并处理比较
复杂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建立
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发现
身边地理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
培养。
(六)评价量表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过程,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从学习
态度、能力体现、完成情况、准确程度、目标达
成五个维度设计评价量表(表 3)。
表3 地理实践力培养视角下的课后作业评价量表
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
(36%)
评价标准
自我约束,独立自主完成作
业(6分)
学习态
度
学习能
力
完成情
况
探索欲望强烈,敢于面对问
题(6分)
勇于承认不足,及时查漏补
缺(6分)
有效提取信息、准确处理信
息(6分)
得分
构建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理
解(6分)
准确读图、析图、用图、绘图(6
分)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作业(6
分)
无错别字,绘图美观,字迹
工整(6分)
学生互评
(24%)
案例有理有据,回答条理分
明(6分)
准确程
度
结合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
际(6分)
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
(40%)
评价标准
图文并茂,正确运用地理原
理规律(10分)
目标达
成度
使用不同的地理方法解决问
题(10分)
得分
用词准确,逻辑清晰,语言
通顺(10分)
准确识别地理信息,体现地
理思维(10分)
总分
结束语
本文在地理实践力培养视角下,结合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课后
作业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作业设计的原则,制定
了可观测的、不同认知水平的目标,并设计了多
元评价主体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学科
与生活实际的强关联性,激活学习的兴趣点,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实践
力,有利于学生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
的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中国高考报告
(2023)[M]. 北京 : 新华出版社,20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
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8.
[3] 刘红艳,林培英.地理作业分类对学生地
理实践力的影响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
考,2017(7):49-51.
[4] 徐宝芳.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
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22.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沙尘
暴智能快速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
目编号:2022YFSH0091)研究成果之一;内
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
“师范生社会实践能力‘四位一体’协同培养
模式研究”(课题编号:NGJGH2022447)
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