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
谢杰,朱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对新闻实践的认识不足,实践内容单一、与媒体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层次性是当前高校新闻实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新闻院系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期对新闻实践教学提出有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专业;实践教学
清华大学新闻学者李希光曾说:“改革中国的新闻教育,首先要对新闻学有一个开放和诚实的认识: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①在媒介日益融合的今天,加强学生实践成为新闻专业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专门人才的杀手锏,其重要性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但是在高校新闻实践教学中,却常常面临着教学时间不够、实战平台匮乏的尴尬现实,新闻实践教学的成效差强人意。
一、 存在的问题
1、对新闻实践认识不足,观念老旧
实践环节是运用理论,检验理论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成新闻采写编辑的技能,并借以积累新闻采写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一阶段检验所学知识,增加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做到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可以说实践环节完成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学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效果。而当下很多高校在开办新闻专业之初,大多由文学专业或者是其他专业转办而来,承担新闻专业教学的老师也大多没有新闻采写的实践经验,在课程安排和授课上往往容易“扬长避短”。在课堂上,老师突出理论,淡化实践。即便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摄像、摄影、编辑等课程,在教学上也是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学生接触机器实践的时间有限。因为缺乏实践,学生的新闻素养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现实的新闻活动往往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毫无经验的学生走进新闻现场往往束手无策,其新闻能力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实践内容单一,与媒体需求脱节
由于对新闻实践的认识不足,学校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上也呈现出内容单调,随意性强的特点。很多学校把实践教学理解为单纯的设备操作,组织实践活动时往往走过场。加之多数新闻院系在课程安排上基本参照“大一大二主攻理论,大三大四接触实践”的模式进行,而其中实践部分又特别倚重大四的实习阶段,掌握一定媒体资源的学校往往会有组织的将学生介绍到媒体部门进行锻炼,而绝大多数媒体资源薄弱的学院只能采取的学生自行联系的方式进行,不管是学校联系或是学生自行联系,都无疑将实践学习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自身,其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层次
真正科学的课程设计,应该是横向上相互勾连,纵向上由浅入深。而现实中许多新闻院系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简单粗疏,很多学校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大一大二的理论的学习无法在实践中得以消化理解,变成了纯粹的死记硬背,而等到实践操作时学生又往往容易丢弃理论,靠感觉行事。理论和实践脱节,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更新观念,建立具有实践特点的动态教育模式
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和C.sparks曾经对22个国家的新闻教育进行了深入考察,由此提出了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该具备的三大才能: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及创造才能,四大基本素养: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按照这个标准,新闻教育的着眼点就不能只囿于新闻学本身。高校新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除了考虑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创造力的培养,还必须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批判精神和知识面拓展等方面的训练纳入其中。这无疑对新闻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动态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式要依据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复合、组织等教学模式,变单向的传授知识为师生互动。②学校不仅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授课时间,更要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比如授课时增加热点话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模仿热门影视作品等。在课程教学上,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加强通识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内容上,还要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手段的学习,以满足当前日新月异的传媒业发展的需要。
2、建立开放的实践平台
建立开放的实践平台意味着不再拘泥于“只有新闻媒体单位才是实习地”固有思维模式,而是利用一切资源,建立适合新闻实践活动展开的教育平台。在校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台、网站等现有资源,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参与到以上部门的建设,通过新闻专业知识来丰富校园文化。在校外,除了积极推进与媒体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之外,还可以加强与学校附近社区、中小学等单位宣传部门的联系,建立优质互动关系,使之成为新闻活动的实践平台。
3、加强与媒体的互动
媒体是用人单位,换而言之就是人才使用的市场。新闻院系如果忽视了与媒体的联系,无疑是舍本逐末、闭门造车。在与媒体的互动与交流中,高校应该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建立与一个媒体多维度立体的合作系统。
①建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地,也是学生进入媒体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媒体建立实习基地,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
②加强与媒体的深度合作。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只有精准的了解媒体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把握先机。长沙学院的广电专业曾经就尝试与传媒公司合作拍摄纪录片,学校为制作单位提供人力支持,制作单位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各得其所,实现双赢。
③聘请经验丰富,知名度高的从业者担任兼职教授、指导老师。高校可以采取兼职、聘任或者讲座邀请的形式,让实战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参与到高校的教育中,以弥补新闻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同时,通过知名媒体人的牵线搭桥,也能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可谓一举数得。
在媒介日益融合,新技术不断被运用的今天,高校的新闻实践教育若不及时作出调整,大胆改新,新闻院系的萎缩与停滞将是必然的结局。唯有不断的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实践教育,方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取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① 李希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课堂http://edu.dbw.cn/ system/shtml.
② 张瑾艳,赵玉清: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