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参与身体锻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马丽娜
沈阳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44
摘要:本文以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探究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现状,为高校运动弱势学生群体进行身体锻炼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运动弱势学生、身体锻炼、现状
前言:
近些年,随着我省高等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高校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不良的体质现状已成为困扰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健康学生相比,运动弱势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都将承受极大的负担,同时高校在运动弱势学生方面的教育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此,探寻如何促进高校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已成为了各高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沈阳大学109名运动弱势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运动弱势学生认定标准进行筛选,并获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免试资格。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0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8%。
3 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等软件对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绘制图表。
二 结果与讨论
1、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构成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或肥胖已成为困扰人们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1],也成为影响他们体育成绩的主要因素。本文显示,我校运动弱势学生的组成,其中各类疾病及疾病恢复期为32人,经调查发现,运动创伤及其康复是影响他们不能参与日常身体锻炼的重要原因,其次为哮喘、气管炎等疾病和心血管类疾病。生理功能残疾为19人,经调查发现,肢体残疾是他们存在的主要身体缺陷,也是困扰他们不能参与身体锻炼的首要原因。
2、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和动因
2.1 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
体育兴趣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动力[2],本文显示,我校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调查结果为,非常感兴趣有22人,感兴趣有44人,感觉一般有33人,不感兴趣有10人,非常不感兴趣有5人,经调查发现,他们对身体锻炼是感兴趣的,这将为改善我校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不良现状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动因
体育动机是进行运动实践的内部力量来源 [3],本文显示,我校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动机表现为,有74人为了健身,有14人为了丰富文化生活,有7人为了培养意志品质,有85人为了增加运动,有11人为了治病康复,有4人为了增加沟通,有6人为了求得体育知识,另有1人是为了其它目的。经调查发现,他们想通过身体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和丰富业余生活的目的,但在治病康复方面,他们认识不够充分,然而,适当的身体锻炼对防病、治病、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4]。
3、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参与身体锻炼的频度和运动项目
3.1 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频度
运动频度是指每周进行运动的次数,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参与身体锻炼的频度有助于帮助研究者从侧面了解他们参与身体锻炼是否具有科学性[5],本文显示,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频度表现为,每周4次以上有6人,每周3-4次有36人,每周1-2次有67人,偶尔或不参加的有9人,经调查发现,他们对进行身体锻炼比较重视,但仍有一少部分学生担心受到别人的异常眼光而很少参加身体锻炼。
3.2 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运动项目
鉴于活动方便、不受场地制约等因素,运动弱势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太极拳、慢跑和散步等项目来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6、7],本文显示,我校运动弱势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时选择的运动项目变现为,有88人选择跑步、散步,有35人选择篮球、排球,有54人选择羽毛球、健美操,有78人选择太极拳,有63人选择气功、武术,有35人选择台球、游泳等其它项目。经调查发现,由于受不良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多选择隐蔽性强、独立的运动形式,例如,慢跑或散步、太极拳、武术霍奇功等项目进行身体锻炼。
三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超重及肥胖成为沈阳大学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身体锻炼兴趣浓厚,期望通过身体锻炼达到弥补运动不足和健身的目的,但每周1-2次的运动频率是不够的。同时慢跑或散步、太极拳已成为他们主要的运动方式,但从运动兴趣及改善不良心理状况角度出发,我们应引导他们参与到篮球、羽毛球等团队益智类的运动项目中。
2 建议
在倡导积极开展“阳光体育”的背景下,高校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不能被忽视,对于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我们应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运动信心,以减缓他们不良的运动心理。
四 参考文献
[1] 赵大林,高海宁,王宝明,等.短期封闭式综合干预对肥胖男少年体成分、瘦素及睾酮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6:87-90.
[2] 李雪苹.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4.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3.
[4] 李小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6:121-123.
[5] 关悦.上海部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肖微,陈文玉.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活动分析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49-50.
[7] 孔庆梅,张元厚,李明浩.本科高校运动弱势学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9(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