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思想引导规律探析及方法创新研究 张蕊;王尧葵;鲍玲;徐春光;乔志勇;马自强; 1-3
2
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设计 薛艳红;涂志英; 4-5+8
3
中外研究生奖助体系比较研究对高校研究生招生情况影响的对策研究 颜黎光; 6-8
4
博士后过程质量管理评价及后效作用研究 谢秋丽; 9-10+13
5
依托结构模型设计竞赛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苑苗苗;魏德敏;叶作楷; 11-13
6
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朱蕴兰;侯进慧;陈宏伟;郭莉; 14-15+18
7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的德育导向探析 葛大伟; 16-18
8
高校工会组织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李龙强;侯德锋;王伟萍;彭卫丽; 19-20
9
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探讨 景宗彩; 21-22
10
海南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黎雨苗;林洪冰; 23-24
11
“一带一路”战略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深刻影响 姜珍; 25-26
12
“互联网+”视域下独立学院资源共享及协同育人的思考 吴晓光; 27-28
13
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机构体系构建 孙英浩;韩佳昊;崔晨;买买提江; 29-30
14
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洪俊;侯怡; 31-33+36
15
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杨燕; 34-36
16
运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应急性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上海新升本院校为例 王明佳; 37-38
17
用社会性别观念看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 陈晓燕;徐行; 39-40
18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问题策略与前景 李丽丽;雷海燕; 41-42
19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隐喻思维的彰显及其培养策略分析 王颖; 43-44
20
基于雇佣关系差异下的辅导员组织公平感维度研究——以NY高校为例 刘庆霄;蔡文政; 45-46
21
中国高校ESP课程综合建设探索 李智; 47-48
22
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中的抗逆力培养研究 魏冬明; 49-50
23
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易娟; 51-52
24
“民主”、“公平”有效融入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探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 刘彦; 53-54
25
湘江流域生态文明经常性教育的方法与径路 李建铁; 55-56+59
26
独立学院英语文学教学中的伦理渗透 黄宁;普映山; 57-59
27
建构主义理论下对秦皇岛英语导游培训软件的评估 刘喜梅; 60-62
28
自主设计作业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赵言诚;孙秋华;姜海丽;刘艳磊; 63-64
29
构建“定制化”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沈光天; 65-66
30
“微时代”下大学生个性化管理模式研究 刘丽萍;陈新畅; 67-68+70
31
国内外高校电气工程研究生课程学分分布研究 牟龙华;王伊健;付德波; 69-70
32
论高校教师构建个人教学科研网站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薛凯喜;胡艳香;顾连胜;魏永起;程丽红;王胜平; 71-72+74
33
元认知策略与知识结构化的研究与应用——以大型数据库Oracle学习为例 徐洪丽;王志军; 73-74
34
“控制技术与系统”绪论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舒双宝;党学明;夏豪杰; 75-76+78
35
教学型师范院校英语本科教学技能培养提升路径 周朝润;朱黎勇; 77-78
36
工作任务仿真模拟在互动教学中的建立与应用——以食品标准化课程体系为例 董艺凝;贾小丽;蔡华珍;孙艳辉; 79-80+82
37
关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设置岩土工程方向的探讨 李军;郭光玲; 81-82
38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曾水玲;刘昕; 83-84
39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研究 谢海军;王巍;刘苹; 85-86
40
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初步探索 金明; 87-88
41
项目式教学法在材料制备与检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郭晓潞;孟凡杰;伍亮; 89-90
42
论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曹明臣; 91-92+94
43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强; 93-94
44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CDIO)的大学英语课堂构建研究 陈化宇; 95-96
45
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薛禹; 97-98
46
基于教学曲线的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王静;段国艳; 99-100
47
艺术类院校公共日语教学法研究——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 李群群; 101-102+104
48
医学检验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初探 伦永志; 103-104
49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许敏珊; 105-106
50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价值研究 任希; 107-108
5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案研究 徐鹤; 109-110
52
三种给药方式的微分方程及函数性态比较探讨 王莲招; 111-112+114
53
新媒体视角下英语教育的创新发展对策 王艺桦; 113-114
54
英语命题议论文写作审题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陈嘉惠;兰玉; 115-116+119
5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研究 叶绿波; 117-119
56
MATLAB在电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刘晓芳;胡玥; 120-121
57
机械制图中相贯线的求解研究 魏芳波; 122-123
58
浅析优化教学环节设计的重要性 孙玉凤; 124-125
59
多模态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叶慧; 126-127
60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刘小杏;翟小娜;马瑞贤; 128-129
6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成因及缓释 张明明; 130-131
62
关于线性代数教学的几点思考 朱艳丽; 132-133
63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田力;彭小青;王晓艳;沈守荣;龙宇; 134-135+137
64
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娟; 136-137
65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CAD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李新冬;朱易春; 138-139
66
大学文科物理探索实验中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 任文辉; 140-141
67
基于景观专业方向发展的教学模式思考 柳春茹; 142-143
68
大学课堂“聊课”教学方式初探 唐晓娜; 144-145
69
关于历史学专业教学中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应用探析 范晓明; 146-147
70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 罗金玲; 148-149
71
简论世界文明史教学模式改革 孟君; 150-151
72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及效果评价——以《国学与人生》课程为例 王蕾; 152-154
73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 王晓刚;王清;王佳庆; 155-156
74
中外合作办学机械类课程的教学探索 李兆文; 157-158
75
基于课题驱动模式的“集散控制系统”教学改革与探索 王继东;司孝平;周玉; 159-160
76
“艺术语言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蔡筱牧; 161-162+164
77
基于翻转课堂的本科口译初级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胡大为; 163-164
78
多层面分层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思考 林智群; 165-166
79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陈晴;郑玉萍; 167-168
80
特色、质量、服务:高校教学管理树立品牌的必然选择 曾宪群; 169-170
81
新常态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引高校育人资助工作 罗宁; 171-172
82
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成瘾防治方法体系构建研究 李红星; 173-174
83
新时期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方法探索 杨华; 175+178
84
论广西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问题与对策 孙玲; 176-178
85
任选课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鲍薇薇; 179-180
86
基于“知行合一”的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张蕾; 181-182
87
“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策略研究 李锦源; 183-184
88
浅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吴梦华; 185-186
89
高职英语课堂生成性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冶静芳;王硕; 187-188
90
新常态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研究 万苗苗; 189-190
91
高职院校电气控制技术类课程优化 赵庆文; 191-192
92
加强师生紧密接触 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 孙永新; 193-194
93
微课程在液压技术课程教学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杨洁;杨云;瞿珏;王崴;高虹霓; 195-196+198
94
专科层次学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明会;兰青;张儒奎; 197-198
95
大数据对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分析 王想; 199-200+202
96
江苏地方高校在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赵洪兵; 201-202
97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李煜婕; 203-205
98
发挥学生“三自”作用 建设平安学院——以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贾元义;鞠萍;陈家辉; 206-207
99
以校内外资源整合为基础的高职英语多元校园文化建设 宋臻臻; 208-209
100
新常态下高校“靶向”就业模式初探 李明月;张朝红; 210-211
101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考 郑晔;贾志宏; 212-213
102
浅析西部远程学习平台的功能与作用——以重庆万州远程学习中心为例 唐琴香; 214-215
103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汤慧芹;张敏;翁煜; 216-217
104
利用高校教学督导机制全面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姚运红;胡新荣;谢翔天;唐加步;曾超; 218+221
105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程月青; 219-221
106
“五环促五力”带动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教师能力建设——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颜毓;杨昌鹏;杨凤敏; 222-224
107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段修军;王利刚;周春宝;周明夏;张力; 225-226+228
108
铁路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文妮; 227-228
109
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探究——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为例 贾丽丽; 229-230
110
定向班联合培养毕业实习模式研究 马伟珍;夏欢;赵芳芳; 231-232+234
11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李伟; 233-234
112
基于CDIO模式的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陈日高; 235-236
113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丁长松;马华; 237+239
114
基于CDIO理念的“三位一体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符小聪; 238-239
115
教育技术实践中主体越位问题的哲学反思 刘骁; 240-241
116
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探讨与实践 秦晓梅; 242-243
117
高职软件实训课教学资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薛冰; 244-245
118
团体辅导对抑郁情绪的应用分析 叶仙红; 246-247
119
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周蕾; 248-249
120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及成因分析——以广东10所高职院校为例 吴丽清;佘细花; 250-251
121
“微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甘晓涌; 252-253
122
和谐宿舍的构建从“心”教育开始——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梁日宁; 254-255
123
公安院校实践性德育模式研究 朱小波;丁欣荣;吴龑斌; 256-257
12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牛小游; 258-259
125
交往实践视阈的主体性德育体系构建 林良盛; 260-262
126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耿重; 263-264
127
胡适的翻译思想在白话文学和翻译中的体现 贾春艳; 265-266
128
《高教学刊》编委会邀请函 2
129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征稿启示 267
130
刊发高教理论 交流高教经验 探索高教思路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