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论坛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348/G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73-0410
* 投稿网站
传媒论坛
《 传媒论坛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江西日报社
主办单位:江西日报社
国内刊号:CN 36-1348/G2
国际刊号:ISSN 1073-041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sdqikan@vip.163.com(投稿注明期刊名称)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传媒论坛
主      编:刘宏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江西南昌
定      价:12.00元
收      录:知网
社      址:江西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西日报社《传媒论坛编辑部》
邮政编码:330038
范文-社交媒体可供性视角下青年自我呈现的变迁-传媒论坛

 社交媒体可供性视角下青年自我呈现的变迁

燕道成 曹江睿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社交媒体对青年的自我呈现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引入生态心理
学中的可供性理论,探讨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社交可供性、符号可供性和传播可供性如何影响青年自我呈
现。从社交媒体可供性的视角来看,青年的自我呈现经历了从个体展演到分身呈现、从在场交往到身体隐
退、从主动披露到自我消除的行为转变。这一过程为青年提供了多样化的自我表达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
隐私泄露、社交异化和分身呈现等挑战。
关键词:自我呈现;可供性;社交媒体;青年;行动
自我呈现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展示和塑造自
身形象,期望他人按照预期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行为。社会
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拟剧理论”,该理论基于个体在面
对面互动中的表现,旨在解释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如何通
过策略性行为获得社会效果,即个体会“以一种既定的方
式表现自己,其目的纯粹是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使他们
作出他预期获得的特点回应”[1]。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
展,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重塑了媒介
生态和传播格局。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媒体成为一股不
可忽视的媒体力量,它允许用户自主生产和传播内容。
目前,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代青年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渠
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
网民规模已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6%。其中,
20至4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为49.2%。[2]青年不仅是活跃
的网络使用群体,还怀有强烈的自我展示、表达与实现愿
望。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形式和功能经
历了多次演变。从最初的BBS和博客到微博、微信,再到如
今各种社交软件的诞生,这一演变不仅推动了社交媒体行
业的发展,也对当代青年自我呈现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笔者引入生态心理学中的可供性视角对社交媒体展开研
究,重点探讨社交媒体提供了哪些可供性,以及这些可供
性如何在传播实践中影响青年自我呈现的行为。此外,还
分析了这一系列变化为青年群体的网络行为带来的可能
性和挑战。
一、可供性:理解青年自我呈现的传播视角
可供性概念最早由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提
出,表示“动物(主体)和环境(物体)之间的协调性”[3],即环
境中物体的特性与生物体能力之间的关系:某个具体环境
的可供性(affordance)是它为动物提供(offer)的东西,它准
备(provide)或提供(furnish)了什么,无论是好是坏。[4]吉布
森对可供性的定义虽然略显模糊,但他构建了一种主体与
客体之间的关系属性,强调了“关系”作为可供性的核心特
征。此后,可供性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心理学、社会
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拓宽了不同学科的边界和视
野,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在传播学领域,可供性理
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应用,用于分析媒介技术如何为
用户提供特定的行动机会或施加限制。可供性理论在传播
研究中开辟了介于“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
中间地带。它并不具备决定性,而是源于技术与用户之间
复杂多样的关系结构。在以可供性为视角的传播学研究
中,传播者、受众和传播媒介的分析不再是研究的核心。相
反,相关研究更加关注用户、技术和情境所构成的整体生
态环境,强调媒介技术在其中扮演的生态角色。
在数字时代,戈夫曼拟剧论中的“舞台”已经从线下
的特定情境转移到了线上展览馆性质的社交媒体平台。
与过去需要身体在场和面对面交流的线下自我呈现不
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青年的自我呈现方式从“线
下表演”转变为“线上呈现”。青年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和
表情包等多种手段展示自我状态,无论是Instagram、Face
book、X,还是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这些社交媒体都
为青年的自我呈现提供了全新的“策展空间”。作为一种新
兴的传播媒介,社交媒体的技术特性、界面设计和文化氛
围共同构成了青年群体自我呈现的传播环境,为青年群体
提供了多样化的可供性。从可供性到社交媒体可供性,其
理论核心始终围绕着可供性的关系属性,即强调人与环境
之间的协调与互构。 这一理论不仅关注技术的导向作用,
还强调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将技
术的可供性转化为社交资源,并利用这一资源来构建人际
关系。概言之,可供性视角能够在技术驱动下的媒介环境
与实践活动之间架起桥梁,为深入探讨青年自我呈现的行
动变迁提供多元视角。
二、社交媒体视域下的可供性分析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它改变了青年群体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传播
内容的方式。笔者基于可供性理论中客观情境对主体实践
具有塑造作用的基本逻辑,将社交媒体的可供性划分为三
个维度,即社交可供性、符号可供性和传播可供性。
(一)社交可供性:拓宽社交范围,强化互动效果
社交可供性主要是指媒介技术与平台在激发用户情
感表达与反应、构建用户社群及交往关系网络方面的能
力,包括可致意(Greet-ability)、可传情(Emotion-ability)、
可协调(Coordinate-ability)和可连接(Connect-ability)四
个方面。可致意与可传情意味着媒介为用户提供了表达心
意和情感的渠道,而可协调性与可连接性则指用户通过媒
介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5]在数字传播环境中,社交可
34
 2025年4月下第8期(总第176期)
2023年11月下第22期(总第142期)
供性主要体现在社交媒体平台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机制
上,如点赞、转发、评论以及建立群聊等。这些功能和机制
使用户能够建立、维持并拓展与他人的社交关系。例如,微
博自2009年推出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
台之一,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和表达观点的重要
工具。微博允许用户发布短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
的内容,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表达需求。作为实时传递信
息的平台,用户能够快速分享和获取最新动态,实现即时
沟通。微博的评论功能促进了用户之间的互动,用户可以
对他人的帖子进行反馈。 微博还具备私信和社群创立功
能,用户不仅能够进行一对一的私密交流,还可以关注感
兴趣的人物、机构或话题,进一步拓展社交范围。
在社交媒体视域下,社交可供性为青年提供了在网络
空间中自我呈现的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示自我形象和
社交兴趣,从而获得更多的连接性和表达权,这为社会关
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
进,社交媒体的社交可供性也对青年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嵌
入式影响。社交平台为青年提供了更自由的社交关系和自
我呈现的机会,但同时,过度社交所带来的“连接”负担也
使青年面临分身呈现的困境。
(二)符号可供性:赋能情境融合,丰富表达方式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6],它不仅是信息传
播的重要载体,还构建了具有共通性的文化意义空间,对
个体的自我呈现和情绪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意义上的
符号可供性指的是符号或物体在特定环境中为使用者提
供的行动可能性或功能特性。社交媒体视域下,符号可供
性是指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一种基于多样化符号资源的
表达机制。这种机制具体体现在平台为用户提供的一系列
符号化工具,如表情符号、图像贴纸、视频滤镜以及各种自
定义图标等。传统媒体时代,线下社交主要依赖文字、声音
和肢体语言等符号进行,而在社交媒体平台,多样化的符
号资源为用户创造了丰富的表达场景,使其能够准确地传
达情感和态度,从而促进社交网络的紧密性和活跃度。然
而,在技术的推动下,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空间偏向”
的媒介,其时空关系发生了重塑。现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的
融合,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双重情境,使得人与人之间
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实现互动。缺场交往成为常态。尽管社
交媒体在促进线上沟通和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线上
的缺场交往仍然显得平淡、冷漠和生疏。因此,人们尝试通
过各种交流符号来呈现自我,实现情感补偿,增强关系联
结,赋能线上线下的情境融合。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主要
通过各种符号进行自我展演或与他人进行缺场交流。这种
符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非面对面交流中纯文本信
息的局限性,同时也缓解了身体语言缺乏导致的情感表达
不足的问题。然而,符号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青年在数
字化生存中感到疲惫和内耗。
糊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从而加剧了个体自我呈
现与社会互动之间的矛盾。在社交可供性导致的“过度连
接”环境中,青年的自我呈现逐渐从个体展演转向多重身
份的呈现。
(三)传播可供性:借力精准推荐,提升传播效果
传播可供性是指社交媒体平台便捷且高效的传播机
制可促使信息迅速、精准且广泛地传播。一方面,传播可供
性体现在社交媒体平台对用户社交网络的构建和优化上。
社交媒体应用中的算法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够精准地迎合
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并向其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人或内容,
从而帮助用户建立一个紧密且活跃的社交网络。在这样的
网络中,用户不仅可以与亲友保持联系,还能结识志同道
合的新朋友,从而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另一方面,社
交媒体视角下的传播可供性还涉及社交媒体平台对用户
行为的影响和引导。用户通过浏览他人动态、查看个人资
料、参与公共讨论等方式获取他人信息,这使得个体的“私
密性”不断被侵蚀。这种监视型的社会交往,尽管促进了人
际关系和信息资源的积累,但也反映了社交媒体空间内个
体隐私边界的模糊与重塑。
社交媒体的传播可供性虽然为青年的自我呈现提供
了便利和机会,但在算法技术和数据利用的影响下, 青年
在持续扩张的社交网络生态中也会借助自主性再联与断
联实现由呈现到消除的转变。
三、社交媒体可供性视角下青年自我呈现的演变
社交媒体视角下的可供性可分为社交可供性、符号可
供性和传播可供性三个维度。基于这些维度,社交媒体平
台为青年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个体展演、在场交往和主动披
露的机会。然而,社交媒体可供性视角下的青年自我呈现
也可能出现分身呈现、身体隐退以及自我消除等现象。
(一)从个体展演到分身呈现
在社交媒体背景下,社交可供性显著提升了青年在数
字空间中分享生活和感受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随时随地
分享新鲜事”。这一趋势不仅扩大了青年的社交圈层,也模
分身呈现是指青年在社交媒体实名制创建一个社交
账号的基础上,还拥有一个或多个未进行实名认证的社交
账号进行自我呈现的现象。前者通常被称为“大号”,是青
年在社交媒体上与现实生活中的亲友、同事等保持联系的
账号。大号的内容大多涉及公开的生活片段、工作动态等,
通常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旨在塑造和维护个人形象。后
者则被称为“小号”,是青年为保护个人隐私、表达真实意
见和情绪而创建的私密账号。小号的使用更加自由,内容
多涉及个人兴趣、真实想法和情绪宣泄等。社交可供性带
来的连接越广,青年在管理和维护人际关系上投入的成本
也随之增加。当社交连接达到一定限度时,越来越多的青
年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创建小号,以缓解过度连接带来的负
担。此外,社交可供性导致的社交媒体倦怠,已成为促使青
年从个体展演转向分身呈现的重要因素。社交媒体倦怠是
指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产生的主观疲劳感以及自
我评价的疲惫程度,这种倦怠反映了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
时的消极体验。当社交媒体的社交可供性以不可阻挡的趋
势渗透到青年群体的生活中时,他们也逐渐试图从信息过
载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通过创建多个社交账号
进行自我呈现。
(二)从在场交往到身体隐退
在口语传播时代之前,由于缺乏其他交流媒介和手
段,身体成为唯一的交流工具,人们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沟
通和互动。随着口语传播时代的到来,交流的重心开始转
移,口语的出现大大弥补了单一身体媒介传播的不足。尽
管口语作为声音符号在日常交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
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其对人类交流互动产生的作用依
旧有限。进入文字传播阶段后,书写符号不仅超越了现实
和身体的限制,还跨越了时空,成为一种独立的交流媒介。
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使符号化传播更加普遍。伴随着各
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人类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互动
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在场交往向缺场交往转变的过程
中,符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加拿大传
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
或自我截除。”[7]换言之,人体的各个感官正在被分割,身体
作为媒介的作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符号所取代,面对面的
交流意义正在消退,身体的隐退现象进一步加剧。
社交媒体的符号可供性在为青年自我呈现提供信息
沟通和交流便利的同时,过度使用符号也可能导致社交异
化,进一步加剧身体隐退现象。社交媒体中的身体隐退现
象是指个体在虚拟空间中的身体存在感减弱,其身体形象
被符号化、抽象化或理想化。例如,青年在社交媒体平台上
通过精心挑选和编辑照片、视频以及文字等多种符号来展
示自我。然而,这些符号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青年的真实
面貌和内心世界。过度依赖符号进行社交可能导致主体信
息的失真,从而引发人际互动的异化。这种身体在场的缺
失可能进一步加剧青年身体隐退的现象。
(三)从主动披露到自我消除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将世界比作一个舞台,每
个人都是剧场中的演员。三百多年后,欧文·戈夫曼将 “舞
台”“表演”“剧班”等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关注面
对面的自我呈现。进入数字时代,在Web2.0技术的推动下,
青年群体越来越多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
受。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仍然深植于人类对自我呈现的
需求,但它突破了传统面对面的交流情境,改变了青年自
我呈现的技术手段。在社交媒体发展的早期阶段,青年群
体倾向于主动披露个人信息、生活状态和观点,以此展示
自我并寻求认同。从网名、头像和标签的设置,到声音、照
片和视频的分享,社交媒体的传播可供性为青年群体的自
我呈现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这也引发了青年一系列的
自我消除行为。
不可否认,社交媒体的传播可供性极大地丰富了青年
自我呈现的方式。然而,在算法技术和数据利用的影响下,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披露面临着更高的隐私泄露风险,这导
致了自我消除行为的出现。社交媒体上的自我消除行为可
以分为事前消除行为和事后消除行为两种。事前消除行为
是指信息传播者在信息发布之前所采取的自我披露策略,
如对隐私内容的界定、 可见性设置以及社交好友分组等;
事后消除行为则是指信息传播完成后采取的补救措施,如
用户主动删除社交媒体上的数字痕迹、 降低数字可见性,
以及进行“公开撤展”等操作。[8]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青年在
朋友圈中公开的每一张图片、 每一条视频和每一段文字,
36
 2025年4月下第8期(总第176期)
2023年11月下第22期(总第142期)
都展示了社交媒体可供性视角下青年人特定的身份信息
与生活态度。然而,在算法推荐与隐私泄露之间的矛盾愈
演愈烈之时,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或关闭朋友圈的设置便
成为数字空间中自我保护的策略,彰显了青年对过度可见
性的反抗与抵触。
四、结语
社交媒体的可供性对青年的自我呈现方式产生了深
远影响。首先,社交可供性扩展了青年的社交网络,但同时
也增加了连接的负担;其次,符号可供性丰富了青年自我
表达的方式,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社交异化;此外,传播可
供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但也伴随着隐私泄露的风
险。总体而言,从社交媒体可供性的视角来看,青年自我呈
现的方式经历了几个重要转变: 从个体展演到分身呈现、
从在场交往到身体隐退、从主动披露到自我消除。在利用
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呈现时,青年需要在个人展示与隐私保
护、真实与表演之间找到平衡,以便在瞬息万变的社交媒
体环境中更有效地呈现自我。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中译本
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6.
[2]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传媒论
坛,2025,8(02):121.
[3][4] J. J. GIBSO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M]. Boston: Houghton-Mifflin, 1986:127.
[5]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
长空间[J].学术界,2019(7):37-44.
[6]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1.
[7]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8.
[8]董晨宇,段采薏.反向自我呈现:分手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自
我消除行为研究[J].新闻记者,2020(5):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