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论坛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348/G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73-0410
* 投稿网站
传媒论坛
《 传媒论坛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江西日报社
主办单位:江西日报社
国内刊号:CN 36-1348/G2
国际刊号:ISSN 1073-041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sdqikan@vip.163.com(投稿注明期刊名称)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传媒论坛
主      编:刘宏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江西南昌
定      价:12.00元
收      录:知网
社      址:江西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西日报社《传媒论坛编辑部》
邮政编码:330038
范文-互联网传播新趋势与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的关系研究-传媒论坛

 互联网传播新趋势与共青团网络新媒体

引领力的关系研究
李 伟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与速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于共青团等青年群体
组织而言,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已成为提升其引领力的关键。通过探讨互联网传播新趋势与共
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的关系及其影响,以期为相关组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
一、互联网传播的新趋势
网络传播是数字传播领域的新方向[1],是依托互联网
平台进行的信息传递、接收、分享和反馈的过程。随着技术
的快速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互联网传播呈现出新趋
势,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创新,也体现在内容生产和消
费方式的变革。
其一,传播速度快。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兴
起使新闻和信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至全球各个角落,
实现“秒速传播”。其二,传播范围广。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信
息传播的地理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其三,
互动性强。网络依托于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
媒体,向受众提供双向的信息服务[2]。在人工智能、推荐算
法的驱动下,互联网传播已从传统的信息发布向用户主动
搜索、个性化推送转变,用户的互动和参与成为信息传播
的重要组成部分[3]。用户不仅可以被动接收,还可以自主参
与原创信息生产、评论和分享,形成了多向的信息交流模
式。其四,个性化推荐明显。得益于大数据和算法的支持,
个性化推荐成为可能。系统可以识别用户的兴趣和习惯,
从而为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二、共青团网络新媒体特性
(一)传播特性
1.即时性与便捷性
在信息传播速度方面,共青团网络新媒体能够实现信
息的即时发布。例如,在微博平台,团委可以第一时间发布
与青年相关的政策解读、活动通知等信息。青年受众也能
即时获取这些资讯,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便捷性体现
在操作流程简单。无论是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还是抖音短
视频, 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即可完成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极
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2.广泛性与精准性
广泛性表现为共青团网络新媒体的受众覆盖范围
广。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共青团的信息可以传播到不
同地区、不同阶层的青年群体中。以“青年大学习”为例,
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全国数以亿计的青年都能参与其
中。精准性则体现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上。新媒体平台可
以根据用户的年龄、地域、兴趣爱好等标签,将共青团面
向特定青年群体的活动信息、思想引导内容精准推送给
目标受众
(二)内容特性
1.思想性与教育性
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始终把思想引领作为核心任务,其
发布的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重要思想。例如,通过制作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来解
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
式向青年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性体现在对青年成
长成才的指导方面。通过发布职业规划指南、创新创业经
验分享等内容,提升青年综合素质,让青年获得有益的知
识和启发。
2.创新性与趣味性
共青团网络新媒体的内容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从传统
的图文向短视频、直播、H5页面等多元化形式转变。例如,
在五四青年节期间,部分地方团委以直播的形式举办线上
青春分享会,邀请优秀青年代表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吸
引了大量观众在线观看并互动。趣味性则是体现在将流行
的网络文化元素,如表情包、网络热梗等,融入内容创作
中。例如,制作带有动漫形象的共青团宣传海报,使青年更
容易接受共青团所传达的信息。
(三)互动特性
1.双向性与平等性
双向性意味着共青团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发布者,青年
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新媒体平台上,青年可以对共青
团发布的内容进行评论、转发、点赞等,表达自己的看法和
态度。平等性体现在交流氛围上。无论是知名青年还是普
通青年,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都能平等地参与话题讨论,
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这种平等的互动有助于增强青年
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凝聚性与动员性
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互动功能,能够将分散在各地的青
年凝聚起来。例如,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通过微博、微
信等平台发布招募信息并开展线上动员,青年们可以迅速
响应。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如志愿活动期间,共青团网络新
媒体发挥了强大的动员作用。
三、共青团网络新媒体的引领力
共青团网络新媒体的引领力是指共青团通过网络新
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年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塑造
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44
 2025年4月下第8期(总第176期)
2023年11月下第22期(总第142期)
(一)思想引领力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纷繁复杂,青年群体面临着多元
思潮的冲击。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凭借其广泛的传播力和精
准的到达率,在思想引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通过发布信息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
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平台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与青年
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资讯。例如,在就业创业方面,分享最
新的就业政策、创业扶持项目以及成功案例,帮助青年了
解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在职业规划和个人理想构建上形成
积极健康的思考方向;在国际事务报道中,秉持客观公正
的态度,传递中国的立场和观点,使青年在全球化浪潮中
有清晰的身份认同和国家意识。
其次,通过积极宣传政策实现思想引领。面对国家出
台的各项政策,如教育改革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共青团
网络新媒体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表进
行解读。以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为例,详细解释贷款的申
请条件、还款流程以及对个人学业发展的积极意义,让青
年明白政策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的支持与关怀,进而增强青
年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解和信任。
最后,解读理论有助于青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成果等重要思想理论。通过制作短视频、漫画等形式,
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时,阐述理论内涵在现实中的体现,使青年
能够将理论与自身发展相结合。
(二)价值引领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青年成长的重要精神指
引,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在弘扬这些价值观念方面具有独特
的优势。
一方面,以创新的方式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在
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可以发起各类主题话题活动,如#身
边的好人好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鼓励青年分享自
己或者身边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通过这些
真实而生动的事例,在青年群体中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利
用网络新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将这些正面内容精准推送
给更多青年,扩大价值观传播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在引导青年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方面,共青
团网络新媒体能够整合多种资源。例如,与文化机构、影视
制作公司合作推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
并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的
价值判断。同时,在面对网络上一些不良价值倾向时,及时
组织专家学者、青年榜样等进行引导,澄清模糊认识,让主
流价值观在青年心中牢牢扎根。
表明,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模式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组织体系
的时空限制,构建起覆盖城乡、联通海外的青年思想引领
矩阵。这种全域覆盖能力为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增强民族
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行为引领力
共青团网络新媒体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青年群体
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倡导青年参与公益活动方面,网络新媒体平台可以
发挥强大的动员能力。例如,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通过
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救灾物资需求信息、志愿者招募信
息等。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救灾现场的感人画面和
志愿者的奉献事迹,激发青年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吸
引他们积极投身救灾公益活动。
在公益服务方面,共青团网络新媒体能够搭建起青年
与需求群体之间的桥梁。比如,针对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
帮扶需求,通过网络平台组织青年开展线上支教活动。此
外,引导青年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公益等活动,通过网络新
媒体发布活动预告、活动成果展示等内容,让青年在参与
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从而
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
四、互联网传播新趋势与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的
关系
(一)传播速度快对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的影响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征,为共青团网络新媒体
工作带来了显著的“双刃剑”效应。从积极层面来看,传播
速度的跃升使共青团能够构建起高效的信息传导机制。这
种时效优势显著提升了共青团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思想引
领效率。然而,传播速度的指数级增长也带来了新的治理
挑战。一方面,“首因效应”的强化要求信息发布必须确保
精准性, 任何内容瑕疵都可能因快速扩散而产生放大效
应;另一方面,信息过载环境下存在“注意力稀缺”困境,共
青团需要创新内容呈现方式,通过可视化表达、互动化设
计等手段提升信息穿透力。这要求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建立
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和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在保证传播速
度的同时确保传播质量。
(二)传播范围广对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的影响
网络传播的跨地域特性使共青团的新媒体引领工作
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压缩”特征。“青年大学习”的成功实践
面对不同地域青年的文化认知差异,共青团需要构建
“全球化表达、区域化适配”的传播体系。具体而言,在保持
核心价值统一性的前提下,应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海外留
学生等特定群体开发差异化传播产品,通过文化符号的创
造性转化实现有效传播。这要求建立专业的跨文化传播团
队,加强区域传播策略研究。
(三)互动性强对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的影响
Web2.0时代的交互特性推动共青团引领模式从“单向
灌输”向“双向建构”转型。通过构建“发布—反馈—优化”
的闭环机制,共青团能够精准把握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
例如,在B站、抖音等平台开展的“青年说”系列活动,通过
弹幕互动、话题讨论等形式,实现了主流话语与青年话语
的有机融合,显著提升了青年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也带来了舆情治理的复杂性。面
对UGC内容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共青团需要完善“技
术筛查+人工审核”的双重过滤机制,建立舆情分级响应制
度。更重要的是,应培养专业的“网络引导员”队伍,通过平
等对话的方式实现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引导,避免内容删除
带来的逆反效应。
(四)个性化传播对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的影响
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使精准传播成为可能。共青团可
以依托用户画像系统,实现内容产品的“千人千面”推送。
如针对大学生群体侧重学业就业指导、向新生代农民工提
供职业技能培训信息,以“滴灌式”传播提升信息触达效
率,但这也可能形成“信息茧房”。因此,共青团网络新媒体
应当创新算法应用,在推荐系统中设置“破茧”机制,通过
强制曝光、兴趣拓展等功能,确保青年接触到多元信息。
参考文献:
[1]李晓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信息现状调查研究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2]达妮莎,李晓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空间和场域
[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02):120-125.
[3]杨晓哲,马志波.互联网传播新趋势下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
领力研究[J].传媒论坛,2024,7(2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