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创新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784/R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985
* 投稿网站
中国医学创新
《 中国医学创新 》
级别:国家级     分类:医学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保健协会
国内刊号:CN 11-5784/R
国际刊号:ISSN 1674-4985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zgyxcx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
主      编:师帅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15.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15A05室
邮政编码:100054
范文-螺旋CT检查在纵隔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创新

 螺旋CT检查在纵隔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高巍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医学影像科 北京100043
[摘要]目的 分析纵隔肿瘤的螺旋CT图像特点,探讨螺旋CT在本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6例纵隔肿瘤患者,对其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状及密度、强化方式进行重点观察。结果 本组胸骨后甲状腺7例,良性畸胎瘤8例,淋巴瘤5例,胸腺瘤6例(其中侵袭性胸腺瘤4例,非侵袭性胸腺瘤2例)。结论 纵隔肿瘤具有典型的CT图像特点及强化方式,螺旋CT可以较直观的了解肿瘤对周围脏器的浸润情况,可作为临床医生诊断本病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纵隔肿瘤;螺旋CT;临床应用
作为胸腔的一部分,纵隔位于胸腔中部,其前方是胸骨、后方是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临床上将纵隔分上、中、下纵隔及前、中、后纵隔,即所谓的九区分法。纵隔为软组织结构,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纵隔结构复杂,纵隔病变定位定性相对困难,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首先要明确肿块的位置是位于纵隔的哪个区。随着CT技术的发展,螺旋CT检查在纵隔病变中的应用已比较广泛。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收集我院26例纵隔肿瘤患者。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2-67岁。患者多以咳嗽、胸痛、胸闷、消瘦等临床症状就诊,其中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1.2检查方法 采用GE-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查,患者仰卧位,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50mA,层厚5.0mm,螺距1.0mm。重建技术采用容积再现重建、多平面重建等方法,对感兴趣区进行局部放大,利用伪彩增加对比度,将图像任意角度旋转以获得满意图像。
2 结果 本组26例,经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发现胸骨后甲状腺7例,良性畸胎瘤8例,淋巴瘤5例,胸腺瘤6例(其中侵袭性胸腺瘤3例,非侵袭性胸腺瘤2例)。CT平扫表现为纵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其中畸胎瘤多伴有钙化。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多数常见的肿瘤在纵隔里有其好发部位,前纵隔常见的肿瘤有胸骨后甲状腺肿、胸腺瘤,淋巴瘤前纵隔亦可见。中纵隔有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及畸胎瘤。后纵隔常见为神经源性肿瘤及畸胎瘤。患者可表现为胸痛、胸闷、消瘦乏力等症状,部分可有重症肌无力表现。由于不是所有的纵隔肿瘤都需要手术,因此要注意良恶性的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3.1 纵隔肿瘤的CT表现
3.1.1胸骨后甲状腺肿 胸骨后甲状腺肿大多生长于胸廓入口的后下方,多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包块,病灶密度多不均匀,可伴有囊性变和坏死,增强后表现为包块内部不均匀性强化,且比邻近肌肉组织强化明显。CT上对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良、恶性不易判断,当肿块向外侵犯或伴有胸腔积液时要警惕病变恶性的可能性。
3.1.2 胸腺瘤 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在病理上对良性和恶性的区分较难,对本部位的包块良恶性常依据包块是否侵犯到周围胸膜,而将其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1] 。非侵袭性胸腺瘤多为圆形、椭圆形,肿瘤多边缘光整并向一侧凸出。当肿块有出血、液化和坏死时其内部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侵袭性胸腺瘤内部密度不均匀、边缘毛糙,轮廓不规则,多伴有钙化,当侵犯纵隔内器官时,可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症状。当病变侵犯胸椎时,椎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虫蚀样骨质破坏和缺损。CT检查对确定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观察肿瘤病变的侵袭范围和邻近器官的关系有特殊的作用[2] 。临床上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有明显关系,约30%-45%的胸腺瘤患者有重症肌无力,10%-15%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瘤[3]。
3.1.3畸胎瘤 畸胎瘤多位于中、后纵隔,CT表现具有多样性,常为多房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囊内可有分隔,囊壁可有钙化,囊内可有水样密度、脂肪、骨骼影像。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及周边呈不均匀强化。囊性畸胎瘤要与淋巴管瘤相鉴别,后者为淋巴管或囊状淋巴间隙的淋巴系统肿瘤样先天性畸形,多位于上或前纵隔,一般为良性,CT值呈水样密度,囊内可有分隔,偶可见钙化,此时不易与畸胎瘤鉴别。
3.1.4淋巴瘤 淋巴瘤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系统的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4],本病好发于年幼者,少数发生于成人[5]。X线多表现为纵隔增宽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本病多累及血管前和气管旁,也可直接侵犯肺或胸壁。增强扫描后肿瘤呈轻度强化,部分伴无强化的坏死和液化成分。CT检查能了解淋巴瘤的胸内分布情况,对纵隔内的肺动脉、上腔静脉和大支气管的压迫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判断治疗后的疗效。
3.1.5心包囊肿 心包囊肿多并发于为先天性疾病,为体腔发育过程中变异所形成,少数为急性心包炎后经多年逐渐形成。CT扫描为含液的薄壁囊肿,边缘光滑且钙化极为少见。较大的心包囊肿改变体位后形态可有明显改变,但其边缘与心影密切相连,可以与心包积液鉴别。
    综上所述,由于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而且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分辨肿物与周围脏器的位置关系,增强扫描后能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在纵隔肿瘤良、恶性诊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聪,陈祥生.胸腺瘤的外科手术治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67-69.
[2]吴恩惠.影像诊断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2.                               
[3]陈启航.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1-562.
[4]冯小伟,肖建宇,李绪斌,等.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6):1586-1588.
[5]侯志博,郑彬,霍亚玲.颈胸部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与MSCT诊断[J].医学信息,2014,11(30):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