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诊断与治疗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160/R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174
* 投稿网站
现代诊断与治疗
《 现代诊断与治疗 》
级别:国家级     分类:医学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南昌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南昌市医学会,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国内刊号:CN 36-1160/R
国际刊号:ISSN 1001-8174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主      编:黄之前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江西省南昌市
定      价:15.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江西省南昌市井冈山大道198号
邮政编码:330001
范文-32例小儿脑梗塞原因分析与护理-现代诊断与治疗

 32例小儿脑梗塞原因分析与护理

刘桂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科35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小儿脑梗塞患儿的起病原因和护理体会。方法:回顾2010.01-2014.07我院收治的32例小儿脑梗塞患儿的诊疗和护理过程,所有患者由CT、MRI或MRA及临床症状符合诊断,均为非手术治疗。结果:4例治愈,治愈率12.5%;27例好转,好转率84.37%,1例其他;2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结论:小儿脑梗塞以感染性、外伤性多见且预后较好;外伤性脑梗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脑梗后频发癫痫的患儿愈后差;脑梗塞急性期积极综合治疗和护理,恢复期配合理疗和加强功能锻炼,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脑梗塞;原因;护理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又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极度狭窄或完全闭塞引起的脑缺血坏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成人比较常见的脑部疾病,小儿脑梗塞临床上较少见。小儿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是引起终身残疾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障碍,认知障碍和癫痫。有研究表明小儿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感染、外伤及血管畸形等。现将我院20010.01--2014.07收治的32例小儿脑梗塞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外伤性脑梗塞11例,感染性11例,血管性6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不明原因1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6.5月~13岁,外伤性患儿年龄0.7-2.8岁;住院天数3-52天,平均住院天数19.7天。临床均表现有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10例伴有肢体抽搐,5例伴有一侧面瘫,2例伴头痛、呕吐,1例伴思睡言语不清,2例有发热。所有病例均行CT、MRA或MRI检查,均可在相应梗塞部位发现缺血病灶。
1.2 治疗
急性期主要予奥拉西坦、胞二磷胆碱、瑞安吉营养神经,金纳多、洛斯宝、尼莫地平、双嘧达莫改善脑循环及脑功能,低分子右旋糖苷扩容,对范围较大瘫痪较重的结合小剂量甘露醇、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恢复期重点加强功能锻炼。
2 结果
患儿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后,并定期随访,结果见表1。
    表1   32例 小儿脑梗塞患儿的病因分析与结果
病因分析           例数          百分比(%)           起病形式
感染性              11            34.37               急性
外伤性              11            34.37               急性
血管性              6             18.75               急、亚性
先天性心脏病        3             9.3                 急性
原因不明            1             3.12                急性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小儿脑梗塞的病因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危险致病因素是感染[1]。本文中11例是由于发热、病毒性脑炎、病毒感染、结核性脑膜脑炎后引发脑梗塞,占34.37%。可能是由于病毒或细菌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引起血管炎;也可能是在感染后发生免疫反应而引起血管炎或脑血管周围脱髓鞘病变[2]。这与小儿时期感染性疾病占优势相吻合,也是小儿脑梗塞的特点之一;另外在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所致脑血管疾病中既有细胞免疫也有体液免疫参与,从而导致脑血管的免疫损伤,血管内膜增厚或血栓形成[3]。 
外伤是小儿脑梗的另一重要因素,常以基底节区多见,多发生于小于3岁的儿童。本文外伤性脑梗有11例,占34.37%,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育不完善,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基底节动脉为终末动脉,细小、迂曲、脱水剂应用不当等更容易发生痉挛、闭塞;外伤直接导致血管壁机械性损伤;外伤后占位效应明显,压迫大脑供血动脉引起狭窄、闭塞[2]  。0.7-2.8岁患儿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能够爬行、独立行走等,有了基本的自由活动的能力,但由于稳定性差加上对外界事物危险意识不够,易导致小儿在此阶段发生外伤率高。另外;研究表明由外伤引起者多数预后较好[2][4]。可能与小儿大脑侧支循环建立快,代偿能力强,脑部微循环障碍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关。可能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大脑梗塞区的毛细血管再生与损伤血管的修复能力较强,侧支循环建立迅速,大脑生长代谢旺盛有关。频发抽搐的患儿愈后较差,可能是由于频发异常放电不可逆的损伤脑细胞,致使相应的功能区出现障碍。
   血管性脑梗塞患儿本身血管存在畸形或走行错误,在外力、其他诱因促发下由于抗外力及调节能力差,易发生堵塞或破裂,从而引发脑梗塞易复发且易遗留永久神经系统后遗症。
   先天性心脏病引发脑梗塞较少见,一般起病急且易反复。先心容易形成房颤附壁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堵住脑血管可引起脑梗塞。
3.2 护理
3.2.1 急性期护理  小儿脑梗塞的起病方式都是急性或亚急性的,因此做好急性期的护理非常关键。急性期的护理要做到以下几点:a.应绝对卧床休息,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防止窒息,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并注意保持患侧肢体的功能位。b.注意加强防护措施,操作完毕床铺的挡板要及时拉起,防止坠床的发生。c.抽搐发作时不宜搬动患儿,就地抢救,松开衣扣, 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勿强行按压肢体,防止骨折,按医嘱使用止惊药物并观察疗效,加强安全护理。d.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瞳孔、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肢体体活动及感觉语言功能等变化,从患儿哭闹不安、拒食、反应迟钝至对刺激无反应等情况来判断意识障碍的进行性加重。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光反应性和对称性,如发现瞳孔大小不一,或形状不规则,或光反射迟钝,或出现眼球偏斜或凝视,往往提示有较重的脑损害,应及时检查处理。另外,基底节区脑梗死往往引起肢体偏瘫、抽搐及不同形式的癫痫发作,因此需注意观察,患儿的肢体活动情况,异常发现包括肢体活动量的不对称性,肌张力的改变,异常的活动如抽搐、强直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和处理。e.观察体温变化,由于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患儿易发生中枢性高热,由于小儿皮肤薄、皮下血管丰富,对物理性刺激敏感,故予物理降温为主辅以解热药物,取得较好效果。f. 因患儿年龄小,又远离自己家,易产生陌生感,容易哭闹,加上血管细小不易配合,又因输液治疗时间长,难免产生恐惧感。所以,对婴幼儿患者的护理要耐心细致,和蔼可亲,消除其陌生感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减少患者痛苦。同时要多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客观规律,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多与大家交流,减轻精神压力,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2 恢复期护理   经急性期的治疗与护理, 病人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再加重,并发症控制,生命体征稳定, 即进入恢复期,但往往留有瘫痪、失语等症状,恢复期的重点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病情稳定后即应开始,可进行被动运动,功能锻炼,理疗,水疗,生活技能锻炼,语言教育,职业治疗,如嘱其抓物,大人扶其走路,配以推拿理疗、针灸等进行被动性功能锻炼,以患儿不感到疲劳为合适,促进肢体功能和肌力恢复。加强营养,供给足够的水分,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出院后随访及指导功能锻炼 患儿出院后,须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保暖,预防感染,仍需加强功能锻炼争取早日痊愈,同时要定期门诊随访。
小儿脑梗塞是一种少见病,对儿童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感染使其主要危险致病因素;外伤性脑梗塞以基底节区多见且预后良好;由血管畸形引起者易复发且易遗留永久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对由于血管畸形引起的小儿脑梗塞要注意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另外脑梗后频发抽搐的患儿预后差。作为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指导,降低脑梗的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原思锦.小儿脑梗死2例报告【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
2  郑志辉.小儿脑卒中原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6(29):6.
3  鈡建民.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的免疫功能研究【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2,2(10):883.885.
4  蓝健枫.小儿外伤性脑梗死1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0,10(16):10.
5  Christine K.Fox and Heather J。Fullerton:Recent Advances in Childhood  Arterial IschemicStroke.Curt Atheroscler Rep.20 1 0 July; 1 2(4):2 1 7—224.